APP下载

文学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处理

2023-05-30李家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学翻译差异

摘 要:文化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阐述了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处理方法。通过介绍韦奴蒂的翻译理论,本文指出,当今学术语境对于翻译理论的探讨,已超越语言符号,上升到文化层面,这种转向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046;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2-0050-04

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中西方文化某些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许渊冲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把一首法语诗歌翻译成英语,只需半小时;但是把一首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可能需要三个小时,因为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远远多于法英文字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即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比较,弥补这种文化差异[1]。文学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探讨合适的方法应对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不断丰富翻译的标准,已经成为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在于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大陆文明发源于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人民比较保守,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相对来说缺乏兴趣,文化比较内敛;海洋文明发端于变动不居的外向经济,人民相对来说勇于探索和独立,有较强的空间意识,勤于发展工商业,文化倾向富于斗争精神。

(一)语言文字的不同

中国文字以象形文字为主,类似“日”“人”这类的文字主要是由事物形态转化而来,较为浅显,同时,对于一些存在偏旁部首的字来说,偏旁不仅可以反映物质的材料、用途,还可以表示物体的读音。在进行文字阅读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是对文字结构、部首等部分进行分析可以揣摩文字的含义;西方国家的文字主要用流线型的字母构成,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理解文字除表层含义外的深层内涵,还大大提升了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难度。其次,文化之间类似的词汇在表达内涵上有所差异。比如,中国人在表示惊叹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表述方式是“我的天啊”“天呐”等,这种表述方式的出现主要来自古人对苍天、自然的敬畏;而西方国家语言受基督教影响较深,在表示惊叹的过程中,常见的表述方式为“Oh my god”,其含义与中文“老天爷”等有所不同。最后,相较于中文概括性、综合性较高,西方在表述的过程中更追求表述的精确性,在当前的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为保证翻译后的读物能够贴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加强对翻译用词的关注度。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更倾向于具象思维,而西方更重视抽象思维,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中西方在词汇上存在较大差别。具体来说,当前汉语中存在具象意义的实词使用频率较高;而英语中抽象虚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在作品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实词和虚词的转化。

此外,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具体来说,中方认为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力量相对有限;而西方则认为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中文在表述过程中往往会将表述重点放在句尾,而西方在文字表述过程中更多会采用主谓宾的表述方式。有学者认为,翻译不再是词汇、单句和语篇方面的转换,因为对等的翻译并不存在,翻译的目的在于使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的语中[2]。并且,这种功能的运动,就是文化。

(三)生活方式不同

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注重生活环境,崇尚人和自然和谐共存,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文化的形成,标志着人对于自然认识的根本性改变。比如说,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大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牛是极为重要的牲畜,因此,在语言词汇中,“对牛弹琴”“汗牛充栋”这类与牛相关的词汇较多,而在西方国家,受骑士精神的影响,马匹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牲畜,因此,在语言词汇中,“Dont ride the high horse”“Dont put 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这类与马相关的固定短句比较多,汉语中的“吹牛”用英语词汇可以表达为“Talk horse”。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受地域、宗教、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同,在文化方面这些不同主要表现为文化对应、相异、相失三种形式。

(一)文化对应

文化相含性一般体现在民族文化环境下,某些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其他民族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相等,出现有时大于、有时小于的现象。

比如,由于看待血缘态度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上体现出分类上的区别。中文对于亲属有着较为详细的分类。对于长一辈的男性,中文有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父的区别,而英文则以uncle一词概括。中文有类似的包含,一个“副”字可以表示英文中commanding office(副司令),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subsidiary business(副业),minor subject(副科),assistant chief engineer(副总工程师),side effects(副作用),deputy sheriff(副警长),vice governor(副省长)等。

(二)文化相异

受不同民族历史背景、生态环境、思维方式等因素不同的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中语言所代表的深层含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而英语文化更看个性(individualism);中國人较多地依赖权威和经验,英语文化更多注重思维和探索。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文的红、白两种颜色有时候用来表示喜事和丧尸,而英文中,表示这种意思的分别是白色和黑色。以“猫(cat)”为例,在汉语中,猫往往是活泼、可亲的,以猫喻人,往往也是带有一些亲昵的意味,而英文的cat含有爱说人坏话的女性。

(三)文化相失

相较于其他文化,每个文化中都存在着一些特色内容,而这些特色内容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就是一种文化空白,这种文化空白的存在,使得当前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互相缺失现象。中国历来是市民社会,并不热衷于宗教的信仰。中国人对于儒释道的信仰也往往有实用主义的特点,对于宗教信仰有包容性;西方国家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信仰,其特点是排他性,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既有过轰轰烈烈的长期宗教战争,也有针对个人的无数宗教迫害。这种情况使得双方人民对于对方的宗教知之甚少。中国的多数读者对于圣经的故事往往闻所未闻,对于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基督教经典的西方读者所熟知的典故也不甚了了;反过来也一样,西方读者对于中国中庸文化的妙处也是云里雾里,对于来自《三国演义》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也很难理解。

三、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由于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因此,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转换传达的过程。在当前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既不能对单词、语法进行单纯地一一对应,也不能抛开原文内容对其进行“天马行空”的翻译,而是需要在了解作品原本内涵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翻译手法,用汉语将作品中的内涵表示出来。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韦奴蒂提出的概念,用来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发展的两个阶段。异化指在翻译实践中,通过保留原文中的有别于目的语的特征,来故意打破传统的归化式翻译方法[3]。归化指在翻译作品时,翻译人员需遵循忠实、通顺原则。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明确把握原作者意图,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特色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为避免翻译的文字无法正确表达原作者的思想,译者不可对原文内容随意增删。同时,为保证作品翻译的准确性,译者需要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遵循适度变化原则。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要充分考虑英语文学作品的特点,通过对文章中的表述进行适度变化的方式,强化翻译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加深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感悟。

面对作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翻译者可以应用异化法或归化法对其进行处理。异化法是指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发现作品中存在与翻译者所处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时,通过附加解释等方法引导读者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认知。韦奴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消融文化的不同,而应该保留和显示这些差异。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的沟通,是为了弥补文化的缺失[4]。而归化法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语法,而是在保证自身的翻译内容尽量贴近原文的同时,将作品中与翻译者所处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转化为本民族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内容,便于读者的理解阅读。对上述两种翻译方法,异化法更适合当前的英语文学翻译,不仅能够切实提升英美文化的传播效果,还能使翻译作品中包含着英美文化风情,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更好地领略英美语言文化,为文化交流工作的推进提供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英语翻译过程中,若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习惯、民族文化内涵与汉语存在的差别过大,那么翻译人员也需要合理应用归化法将英美文章中的语言转化为便于读者理解的文字,切实提升文学翻译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当前的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呈现英美作品中异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实际上,在作品翻译过程中,并不存在“异化”“归化”使用非此即彼的现象,将两者混合应用的现象更为常见[5]。

在当前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直译即归化法是译者最为主要的翻译方式以陈廷良译《乱世佳人》为例,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中生态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应用了直译、直译加注释、替换、意译、省略等方法。

The comparative emptiness around the train took her mind back to that morning in 1862 when she had come to Atlanta as young widow, swathed in crepe and wild with boredom.

她看到火车站周围比过去空荡荡,便不由得想起1862年的那天早晨她来到亚特兰大时的情景。那时她新做寡妇,头上披着黑绉纱,心里闷得要死[6]。

在这句翻译中,作者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十分得当。英语习惯于使用抽象名称作主语,而汉语习惯于使用人称代词作主语,译者处理得恰到好处,将“她”置于句首。另外,英语是形合语言,体现在英语的句子较汉语句子要长一些,句子的各个语法成分齐整完备。而汉语则是短句较多,句子成分之间未必完整。在译文中,译者尊重中文这一特点,使用两句共五个分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即归化法。在有些场合,译者也灵活地使用异化方法。如翻译“But terrible rumors fly like bats on quiet streets”时,译者考虑到即便中国读者不了解在西方国家,蝙蝠象征着恐怖与神秘,但仍可以借助上下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然而可怕的传闻还是东冲西撞的蝙蝠样在静悄悄街上到处乱飞”。在异化时,直译与注释结合到一起的方式可以切实提升翻译文本的严谨性与详尽性,可加深读者对西方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拓宽读者眼界的目的。比如,“dead sea fruit”是一种英文语言习惯用语,其含义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类似,但为了加深人们对英美语言生态文化的理解,这个词被直译成“死海果子”,并且对这个词的含义进行标注,保证读者可以在有效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避免理解障碍的出现。翻译中翻译者必须提升对语言文化的关注度,以便切实提升作品翻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陈廷良在翻译《乱世佳人》的过程中,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主要体现在人名、地名等部分的翻译过程中。人名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标记与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体现民族文化,但在《乱世佳人》的人名翻译过程中,尽管陈廷良在表述过程中使用了“妮”“丽”“礼”“特”这类的汉字,但受音译无法有效将名字中宗教、习俗、道德等特点表示出来的影响。在名字翻译过程中,音译的翻译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文化亏损。在翻译“Honey Wilkes”时,按照读音将其译為“霍妮·韦尔克斯”。为更好地表示出“Honey Wilkes”的给读者的美好感觉,在注释中对“Honey”的原意“蜜”进行了介绍,但这种翻译方式并不能一定使读者了解“Honey Wilkes”的热情与甜蜜,至少部分失去了文章中人名设置的趣味性。归化还是异化的方法同样出现在中译英情形。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英译为例,有译者是这样处理其中的两段:

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

The girls rushed toward it, their hearts thumping violently. As if watching a movie, they looked  into the cars through the windows. Fragrant Snow hid behind her friends and covered her ears. She was the first to come out of her house to watch the train, but retreated when it arrived. She was frightened by its gigantic head. The monster spurted out magnificent white smoke, as though it could suck Terrace Gully into its stomach in one breath.

“Fragrant Snow, come here!”. Frail Phoenix dragged Fragrant Snow to her side[7].

这里的两个人名“香雪”和“凤娇”分别被译为Fragrant Snow和Frail Phoenix,他们的家乡“台儿沟”被译为Terrace Gully。以一般的英译习惯看,这种译法的瑕疵显而易见。但是在现代翻译理论语境中,这种译法倒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理解。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词汇、语句和篇章等构成文本各个要素的意义,无法固定和确立,而是处于变动不居中,处于无限的延异状态。对语言符合的理解,要从符合之间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其意义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被擦除,始终处于动态过程。翻译研究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语言符号本身,而应该放在语言符合和他者的关系上,放在符号之外的政治话语、意识形态等泛文化上。这种文化转向,削弱了文本的地位。

这种文化转向一方面有着积极的效果,它使得翻译研究转向多元化,为翻译研究展现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转向脱离语言,将翻译置于空中楼阁的危险,也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埋下了隐患。

四、结语

文学翻译与其他形式的翻译不同。比如有的享誉世界的西方文学作品,并不为中国读者接受。并且,中国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在阅读的情感体验上也与西方读者不同。比如狄更斯的作品,中国读者喜爱《雾都孤儿》更多地是发现阶级压迫和资本主义罪恶,而较少地会从人性层面去理解。时至今日,中國读者喜欢的仍然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中国主要还是停留在文学研究者的圈子中,其在技巧上的层出不穷实验,并不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所以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也需要着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

翻译研究在经历诸多冲突和矛盾后,最终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标志就是没有一种理论来主导翻译研究方法。传统的接受美学和心理学成果,加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如控制论等在语用和语义分析上得到广泛的语用,使得翻译理论探索视域更加开阔,文学翻译也随之进入研究的新纪元,各种文学理论、哲学、社会学和信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英语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即开放的和动态的多元文化语境。在我国,文学翻译研究早已超越了囿于传统译学的争论阶段,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要求。

——————————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46—147.

〔2〕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and New York:Prinler Publishers,1990: 8.

〔3〕Arnold, M. The translators tribunal [A]. In D. Robinson (e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250-255.

〔4〕Spivak,G.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In L.Venuti (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397-416.

〔5〕孙丽娜.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翻译的影响[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3):31-32.

〔6〕[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陈良廷等译.乱世佳人(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57.

〔7〕Tie Ning, translated by Zhang Jianying. Ah, Fragrant Snow. Best Chinese Stories[M].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9:316.

(责任编辑 王大奎)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Sino-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 in Literature Translating

LI Jia-c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Culture exerts an essential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instance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cerned problems. By the introduction of Lawrence Venuti translation theor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context of exploration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as been beyond linguistic symbols, and onto the stage of culture, and the effect of which is bilateral.

Keyword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ino-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

收稿日期:2022-06-14

作者简介:李家才(1965-),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南京工程学院基金项目:中国科技典籍术语的英语研究(21BYY072)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文学翻译差异
相似与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