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研究

2023-05-30张中钰李琳琳

学理论·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张中钰 李琳琳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厘清共同富裕理论逻辑,有利于追根溯源共同富裕文化理论源流,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历史逻辑,有益于凝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和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实踐逻辑,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清晰擘画共同富裕前景蓝图。充分理解共同富裕三重逻辑,对于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理论现实意义,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扎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有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2-0011-03

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清晰擘画共同富裕前景蓝图。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生成的,共同富裕致力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共同富裕提出的本身就相当于确立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从其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出发可以更科学把握共同富裕实质。

马克思认为,要想从贫穷到富裕,首先的必要条件就是经济社会有雄厚的基础作为支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高度社会化的经济生产,能够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和获得体力、智力的自由发展。”[2]资本主义的诞生和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社会财富分配逐渐不均,甚至产生两极分化鸿沟。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于充满剥削、奴役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对于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现状缺乏现实力量,但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萌芽。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发现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进行掠夺,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从而导致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周而往复的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财富分配的不均,以及资本家日益增多的财富积累和工人贫困的不断加剧,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构想,提出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伟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推动共同富裕思想走向科学。

在私有制为主导的发展条件下,必然会产生资本为了追求利益,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对工人阶级不断剥削、压榨劳动力,工人阶级不幸福,资产分配失衡。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条件下,人人可以拥有生产资料,人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并收获公平的劳动成果,未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个人所有制”,这种美好社会蓝图擘画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只有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保障大家的共同利益,组织大家有计划生产,在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中共享成果,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弊端,消除财富两极分化问题,走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角出发得出,共产主义共同富裕要经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只能按劳分配,这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距,但这不是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阶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发展,精神极大提高,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同富裕美好蓝图方可实现。从实践论角度来讲,根据现实情况,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基础不同,各地区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同一速度、同一标准的发展也不现实,共同富裕不能要求大家齐头并进,而是一个先摆脱贫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共富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寻找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途径,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历史性地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顺应时代新要求,回应人民新期待,丰富共同富裕新内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给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行规划时,进一步强调2035年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论述揭示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宗旨。

二、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将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使命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开创性贡献。党执政以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是谱写共同富裕的前进篇章。

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行土地改革,本质意义上就是共同富裕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明确在农村当中党的最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农业的改造使广大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1959年底,毛泽东同志首创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同志聚焦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现代化,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形成初步的“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生产资料公有、财富按劳分配,提出了以公平增进效率、效率保障公平的共同富裕理念,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的优越性以及公民主体建设者的积极性,为共同富裕道路扫除了制度障碍,立下了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并开辟出先富带动共富的共同富裕道路。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共富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先富是阶段性、过程性,共富是结果性、目的性,最终实现共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拓宽共同富裕思想,构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实践体系,在新时代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内发展实际,围绕共同富裕做出了一系列深刻、全面、准确的论述,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南。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深刻阐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共同富裕在我国的历史任务和战略定位,凸显了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位置和历史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过程和要求。从主要矛盾来看,人民对生活层次的追求逐步增高,对幸福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发展,单一的物质富足不是共同富裕的全部,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既是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是精神生活的富裕,二者协调发展缺一不可。为此,只有坚持共享发展,协调发展,使群众有强烈的参与感、获得感、满足感,才能不断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共同富裕实现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遵循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场全方位全覆盖的深刻改革,面向政治来说,从旧世界的改造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世界是创新;面向经济来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创新;面向传统文化来说,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推陈出新建立思想理论体系是创新;面向科技来说,大力发展科创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是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创新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扬弃了旧事物中落后的成分后,新事物创世而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数字经济创新丰富了经济发展模式,以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强力赋能社会发展方向。数字经济的创新带来了新就业模式,提供了更灵活的就业方式,传统行业数字化提供了许多新岗位,也降低了就业技术门槛,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时间、年龄等诸多限制,为劳动者带来新变化和新选择。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6]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中国共产党不断优化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机制体制,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形成了西部大开发的崭新格局,进一步缩小地域、城乡发展差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7]。尊重自然“新常态”,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既是我们的大国担当,也是低碳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绿色复苏”,助力低碳事业,汇聚起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物质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凝聚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敢闯敢干,开拓进取,是改革开放汇集的伟大拼搏精神。实现改革开放,是从顶层设计到基層探索的双向结合,从而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公平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有机融合在一体,大步迈进共同富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新时代“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其首要内涵和关键之处。从覆盖面来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覆盖人群截然不同,共同富裕面向主体既不是以少数人为主导的利益圈层,也不是某类人的个别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都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从执行面来讲,共同富裕的主要推动者和最终实现者都是全体人民,社会由人民群众组成,人民群众自由发展的本能和天性也是推动社会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只有全体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进行劳动创造财富,共同富裕才能有效稳步推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不是乘坐在各自的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8]。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每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必须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做出历史抉择。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世界,才能给各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人类带来更繁荣的未来。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共享的姿态,加强各国之间的互容、互鉴、互惠、互利,把对外开放共享的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拓宽共同富裕的惠及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9.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147.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4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8.

[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36-537.

[8]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4):5-8.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