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新文化”而呼与鼓

2023-05-30施东明

铁军·纵横 2023年2期
关键词:盐阜苏北盐城

施东明

编者按:1942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报告。1943年2月11日《盐阜报》刊载“新华社”延安6日电称:延安文化界举行欢迎劳动模范吴满友等座谈会,一致接受英雄提出的“到农村去,到工厂去”的意见,把笔头与锄头、铁锉结合起来。1943年10月,《讲话》在延安《解放日报》公开发表,苏北的《盐阜报》《淮海报》报纸及时予以转载,苏北文化界广泛组织学习。在此前后,《江淮日报》《盐阜报》《盐阜大众》在党的文化宣传方面,积极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战服务的宗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建。1941年2月,中共盐阜地委成立,开辟了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从此,盐城遂成为华中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成为我党我军在华中的抗日指挥中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苏北,不仅是华中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而且也是华中的文化中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局面。”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对新闻文化宣传工作非常重视。1940年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盐城首先创办机关报——《江淮日报》,这是共产党在敌后继《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创办的第三张大型党报。盐阜区党委也于1942年1月创办了机关报《盐阜报》,1943年4月,盐阜地委又专门办了一张供工农大众阅读的,同为地委机关报的《盐阜大众》报。当时,这3张报纸覆盖面较广,基本达到整个苏北根据地。当时的苏北根据地南以斗龙港,大纵湖及淮安西南线为界,与苏中根据地相连,北至陇海铁路,与山东根据地相联系,西依运河,与淮南、淮北根据地相呼应,东临黄海,包括盐阜、淮海两个区,但这几张党报的读者主要还是在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江淮日报》《盐阜报》《盐阜大众》等党报党刊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新闻宣传报道,特别是发展群众的新文化运动方面,进行广泛有力的宣传。所谓新文化:即“……因为它反对敌寇、汉奸殖民地旧文化;反对中国半封建的愚昧、黑暗、倒退、盲从的旧文化,建立民族的科学的新文化。”(刘少奇《苏北文协的任务》)盐阜地区的这几份党报,从创办到抗战结束,不断通过发表社论、新闻、文艺作品等,一方面,号召来苏北的广大知识分子在抗战的大目标下团结起来,投身到发展群众的新文化事业中,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革新,大力宣传报道抗战文化,将广大群众凝聚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抗战的全面胜利而鼓与呼。 一、针对抗日民主根据地战时文化建设的实际,及时广泛报道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大事,以正确导向,发出抗战文化的最强音,形成全民抗战凝聚力的强烈氛围。

1940年代的初期,在整个苏北地区,抗战的形势较严峻,日、伪、顽分片盘踞在这里。正如1941年4月16日《江淮日报》社论《集中群力,创造苏北新文化》指出“当时敌伪的猖獗,反动势力的抬头,造成民族革命的危机,也造成革命文化的危机,在全國如此,环绕着苏北,潜伏在苏北的也如此。”对此,当年4月18日《江淮日报》在头版左上角旗帜鲜明地刊登标语口号:“在广大的苏北,要普遍的开展文化工作,只靠现有的文化工作者是不够的,我们要在工作中培养大批的新文化工作同志一万甚至两万,为达到苏北新文化的普及而奋斗。”1941年4月,苏北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在当时对苏北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尤其对推动群众新文化是一次大发动,大鼓劲。为了及时报道文代会各方面的消息,宣传共产党持久的抗战方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大会期间,《江淮日报》16、17、18日连续报道大会盛况,还出了一期由陈毅同志题写刊头的《苏北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特刊》。

通过文化活动把青年动员起来,以起到先锋和桥梁作用。党报新闻宣传在这方面也起到积极的推动和鼓励作用。当时,盐城的教育比较普及,全县公私立中学有10多所。1941年5月4日,成立了盐城县学生报国联合会,决定7月初举办盐城夏令营,内容分戏剧、木刻、歌咏、新文学、体育、游泳等活动内容,以不同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的重要性和自觉性。这可以说是抗战初期,盐城青年较大规模的一次抗日文化宣传活动。为此,当时的江淮通讯社记者写了题为《苏北青年运动中的一支先锋队》的通讯,刊发在1941年7月14日的《江淮日报》上,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夏令营活动对宣传抗战的影响,积极鼓励青年学生抗日高涨的热情。1941年5月30日,为纪念“五卅”运动,鲁艺分院在新四军军部召开的40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演出了歌咏《怒吼吧,长江》《八百壮士》《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等,还演出了深刻揭露国民党官僚荒淫无耻的生活话剧《重庆交响乐》第一部“天堂与地狱”。对此,《江淮日报》给予热情报道,并称话剧“场景的宏大,在苏北首属创举。”同年5月,苏北盐城等城镇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高潮,各文化部门分别在盐城举办木刻、美术、自然科学、卫生、报纸、图书等多种展览。盐城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这样五彩缤纷的文化现象,无不感到新鲜。对这种广泛的轰轰烈烈的以抗战为主题,旨在启发民众抗战信心的文化活动,《江淮日报》予以重点报道,讴歌这一文化现象“堪称洋洋大观”、“创造苏北文化的新气象”。

《江淮日报》从创刊起至1941年7月停刊的短短几个月内,还发表多篇有关新文化运动与文化建设的社论和重要文章。如《文化运动与组织动员》《为广泛开展苏北新文化而斗争》《纪念“五四”宣言》等10多篇。1941年5月4日,《江淮日报》发表《纪念“五四”22周年》社论和《五四与新中国的创造》等重要文章,阐明“五四”树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而今天的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精神最高级的发展。同时,作为权威性的党报,《江淮日报》在文化建设、文化新闻的报道方面,除了及时报道重大文化活动外,它还利用《江淮》《抗敌文艺》《抗剧》等副刊和专栏,不断报道和指导着新文化运动,并为文艺创作者提供园地,直接促进了苏北新文化高潮的兴起。

1942年元旦,盐阜区党委创办机关报《盐阜报》,在发刊词《光明之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中,也把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的报道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提到:整个根据地建设“为时甚暂”“尚属经纬万端”,在文化建设、社会教育方面“尤赖地方先进分子的积极参加”。1942年1月26日,刚刚创刊不久的《盐阜报》,就刊载特约记者代云写的通讯《一支儿童劲军》,详细地介绍新安旅行团的成立和行程,以及对抗战文化的重要,凸现了地方党报一开始就对根据地抗战文化建设的关注。

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和华中工委在盐城建立后,新四军领导层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一时期也较突出,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文化活动本身。《江淮日报》《盐阜报》都热情给予报道,以扩大新四军领导层在抗战统一战线中的影响。陈毅是我军著名的儒将,在盐阜区抗日根据地,他通过诗文与当地地主士绅唱和,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他带头发起成立了“湖海艺文社”,宣布“凡海内外爱国人士具有抗敌观念,愿缔翰墨缘者,莫不竭诚欢迎”。湖海艺文社的消息引起了当地士绅的强烈反响。1941年秋,日军对盐城实施战略“大扫荡”,在反“扫荡”前夕,《江淮日报》发表陈毅于7月写的《酬良父并同赋诸君七律四章》。1942年1月,陈毅闻讯韩紫石老人不受日军多次威逼出任伪江苏省长而郁郁而死的消息后,当即作诗一首:“闻韩紫翁陷敌不屈而死诗以赞之”,这首诗在《盐阜报》上发表后,在开明士绅和爱国人士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5月5日,盐阜区各界在阜宁举行追悼韩紫石先生大会,陈毅在会上又即席赋诗一首,题为《悼韩紫翁》。当场士绅和诗的很多,这些士绅的诗作,在5月8日《盐阜报》追悼韩紫石先生特刊上都发表了。

陈毅还选择了开明士绅中名望较高的杨芷江、庞友兰两先生进行诗文交流。在1942年6月11日,《盐阜报》公开发表了陈毅“寄阜东杨、庞两先生”七律二首。《盐阜报》在发表陈毅这两首诗的同时,还发表了他的旧作五首。为此,杨芷江、庞友兰先生分别和陈毅的诗《梅岭三章》韵和诗三首。为了扩大这种诗文交往,在陈毅倡导下,《盐阜报》从1942年8月1日开始,专门开辟了“弦歌脞录”专栏,专栏先后出过3期。通过诗文和唱,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文人士绅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凝聚力。

党报除对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的活动尤其是文化建设的要求、言论、诗歌等报道外,对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如黄克诚、张爱萍等抗日文化活动也关注报道。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当时还兼盐阜区参议会参议长。1945年,盐阜区第二届参议会会议开幕,在会上,黄克诚与盐阜区党政群领导人、社会贤达、士绅名流扭秧歌,对此,《盐阜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因为通过扭秧歌,传达了根据地内民主、自由、平等欢乐的氛围,也反映了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良好形势。

一、对来苏北及盐阜区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名人的活动予以及时报道,且不遗余力进行介绍,彰显他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讴歌工农兵,讴歌抗战的影响力。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工作和建设中,由于上层领导的重视,党报舆论的正确导向,以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许多文化艺术界及新闻界的名人或是组织安排,或是自觉自愿地从敌占区来到这里,投身到火热的抗战文化事业中去。对此,《江淮日报》《盐阜报》《盐阜大众》都热情报道,报道这些文化名人以新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抗战文化事业中去,讴歌抗战,鼓舞人民。

1942年夏,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辗转9个月从广西桂林来到盐阜区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20日,继新四军军部召开的欢迎会后,《新华报》和《盐阜报》社又联合一道,在阜宁县陈集举办报人座谈会暨欢迎范长江先生会议,会议主席王阑西向大家介绍了范长江的报人生涯以及抵达苏北的经过,并称范先生的到来必将为苏北新闻事业带来新的起色。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之前,《江淮日报》就报道了范长江新婚的消息以及岳父沈钧儒的4首贺勉诗。1941年4月,当总负责人范长江的青年记者总会在重庆遭到查封后,《江淮日报》为此发表了题为《抗议重庆当局封闭青记总会》的社论。范长江在欢迎会后,就进入了角色,在紧张的斗争生活中,写出三篇通讯,其中两篇报道了新四军在敌后的斗争和苏北根据地的见闻,并很快在《解放日报》发表和广播。

1942年12月,新闻文化界名人邹韬奋从东台转到苏北盐阜区。在阜宁县孙河庄,受到三师师长黄克诚等人的欢迎。《盐阜报》记者闻讯专门跑了七八十里路赶去采访报道。1944年1 1月,苏北盐阜区文化界500多人举行了规模颇大的追悼大会,追悼曾经到过盐阜区的坚强民主战士邹韬奋先生。追悼会前,《盐阜报》出了追悼邹韬奋先生特刊,发表了王阑西《留给我们的责任》、艾寒松《确保韬奋先生并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等文章。《盐阜报》后来还报道了延安各界2000多人追悼邹韬奋的消息,以及陈毅报告邹韬奋在华中的活动。

当时,不少党内外文化人士纷纷从重庆、上海、香港等大后方或敌占区辗转来到苏北盐城,投身到苏北抗战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当中有从事文学创作的丘东平、陈岛、戈茅等,有从事美术的莫朴、刘汝醴、铁璎、鲁莽、赖少奇等,有从事音乐的贺绿汀、何士德、孟波、章枚等,有从事戲剧的刘保罗、许晴、吴强、黄其明等,有从事诗歌创作的许幸之、林山、辛劳等,还有从事新闻出版的王阑西、黄源、刘述周、李恩等,另外还有著名文人学者阿英、彭康、钱俊瑞、孙冶方、李一氓、蒋天佐,艾寒松、吕振羽、薛暮桥、骆耕漠、夏征农、孙克定等先后抵达苏北,从事新文化运动。其时,许多文化名人都较长时间集中生活工作在盐阜抗日根据地,他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宣传抗战,讴歌抗战。如1944年4月22日,阿英为《盐阜大众》周年纪念号写一短文《关于文化娱乐版》,建议报纸增辟“大众文化娱乐”版,提供喜剧、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材料,介绍一些艺术理论和创作方法,以满足大众文化普遍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党报重在呼唤普通民众的抗战文化觉醒,大力报道基层文化活动,以增强广大普通民众自觉投入抗战的向心力。

1941年4月16日,苏北文化界协会代表大会在盐城举行,到会代表200多人。刘少奇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苏北文化协会的任务》的报告,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性质、对象、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刘少奇的报告《江淮日报》全文刊发,并率先公开发表消息。之后苏北地方专业文艺团体的建立,成为这一时期发展苏北根据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些团体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部队,并着力于改造、利用和提高传统戏剧。

1942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报告。1943年2月11日《盐阜报》刊载“新华社”延安6日电称:延安文化界举行欢迎劳动模范吴满友等座谈会,一致接受英雄提出的“到农村去,到工厂去”的意见,把笔头与锄头、铁锉结合起来。1943年10月,《讲话》在延安《解放日报》公开发表,苏北的《盐阜报》《淮海报》报纸及时予以转载,苏北文化界广泛组织学习。为配合在苏北文化界讨论大众化问题,《江淮日报》为此开辟“文艺座谈”专栏。

党报热情报道青年文艺团体到基层的演出。1942年3月中旬,涟东县青年服务团、建阳县青年干校研究班分别为各地农救会演出文艺节目。建阳县青干研究班演出了《大义灭亲》《红鼻子》《傻子打游击》等戏剧,农民代表也表演了“打花鼓”“大补缸”等民间文艺。《盐阜报》报道说,“青干班的演出无论演技的娴熟、导演的手法都有长足的进步。”当月,《盐阜报》又发表专文《怎样组织青救会》,认为建立农村青年俱乐部,组织青年剧团、歌咏队、教唱队,组织一些晚会,开展文化活动是团结青年的手段和步骤,把组织青年的文化活动提到青年工作议事日程。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这种效果,《盐阜报》引导并及时报道基层文化团体、机构深入民众,为民众服务演出的新闻。在阜宁县,季春时先生发起成立的“民众剧团”,注重对原有地方小戏进行改良,并取得较好的效。1942年5月1日《盐阜报》专门为此发表了消息,称“这是根据地各项工作蓬勃发展的反映”。1943年11月7日,《盐阜报》又报道阜宁县五区教师以“三请孔明”的精神,组织民间艺人成立7个乡村剧团,先后演出《参军》《民选乡长》《活地狱》《汪精卫大乌龟》等文艺节目17场次。此外,该区还组织4个儿童剧团(队),26个农村俱乐部,汪朱、海口、官路乡还排演秧歌剧《活地狱》《打倒汉奸吴开先》《参军献枪》等。为此《盐阜报》还发表《组织并教育民间艺人》的短评,赞扬和肯定五区组织民间艺人成立起农村剧团是个奇迹,这是比鲁工团更有力的队伍。同时,1944年,盐阜区各县文工团经过集中整训后,分头走向农村基层,办训练班、辅导农村剧团,教新淮调,排新淮戏。《盐阜报》《盐阜大众》等报刊也不断报道各地的演出动态,刊登剧本和演唱材料。

1944年4月,《盐阜大众》为配合推广秧歌舞,以一定的版面介绍和宣传秧歌舞,还刊登了《秧歌舞短剧》。1945年春节前后,盐阜区各地出现新的文艺活动热潮。抗大五分校350多个学员分组以高跷、花船、推车、赶驴、秧歌舞等文艺形式,在阜宁县益林街上和驻地周围6个区内大小30个村庄连续巡回演出90余场次,观众13万多人;新旅在盐阜区民兵代表会上演出淮剧《过关》;民间剧团在益林市区演出社戏、平剧;阜宁角巷殿堡妇女秧歌队与独立团同扭秧歌舞;阜东县纪圩乡儿童剧团、民兵剧团分别在各村演出;射阳独立团一连3天晚间演戏。对这些民间文化活动,《盐阜大众》报道说,春节期间“剧团、秧歌队年关大活跃”,“拜年、慰劳、演戏、开联欢会,军民异常融洽,这是根据地特有的新气象”。

墙头诗文化是苏北抗日根據地在抗战年代的一个重要特色,当时的党报大力报道,予以赞赏。在苏北最早热心于墙头诗的是诗人向阳,他率先在苏北创作了墙头诗登在报纸上,当时群众颇为新奇,以后他写了一篇题为《开展街头诗和墙头小说运动》的文章,发表在1941年5月8日的《江淮日报》上。《江淮日报》刊载了一些墙头诗作品,不久又专辟了《街头诗运动专号》,发表了《自己人》《都来参加妇救会》等8首墙头诗。《盐阜报》“新地”副刊对根据地文化运动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它曾辟有“墙头诗专号”,发表了大量“墙头诗”诗作。1942年2月1日诗人辛劳写的《街头诗短论》文章,刊登在《盐阜报》的副刊《新地》上。提出了要使诗歌大众化必须从“街头诗”做起的理论,并对“墙头诗”的文学价值和特性及创作态度等作了探讨。1943年3月11日《盐阜报》“墙头诗专页”发表墙头诗14首,并号召大家来写墙头诗。当年春季为配合参军活动,《盐阜大众》也发表了一批墙头诗,“编者话”指出:“墙头诗比标语有力量,作用大,因为它具体、生动……又可以做群众教育的课本和识字牌用。”报纸希望各地更广泛推开,发动全区工农兵开展以群众诗歌为主的写作竞赛,并陆续刊载了一批墙头诗。《盐阜大众》编辑、解放战争牺牲在前线的烈士钱毅,也非常喜欢写墙头诗,在《盐阜大众》发表了43首,其中最著名的是1945年8月10号半夜,听说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写的《大喜临门》,因为是半夜,报纸没办法出,经批准,贴在阜宁县益林镇街上,第二天一早,上街的群众纷纷观看,收到很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涵

猜你喜欢

盐阜苏北盐城
盐阜民歌研究*
宋公堤,盐阜大地上的历史传奇
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盐阜区抗日根据地高等法院的设立及意义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