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梅怒放铁血芳华

2023-05-30朱雪雯

铁军·纵横 2023年3期
关键词:枕套陈涛抗日

朱雪雯

在火红的革命年代,英雄辈出,其中有很多铿锵玫瑰、巾帼英雄。在盐阜大地上,也有着这样的巾帼女杰,她们像一簇簇迎着冰雪怒放的红梅,铁血芳华,精神永存。我要讲述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曾经在我们盐阜区战斗过,不幸壮烈牺牲的女英雄——陈涛。

风华正茂,点燃理想火焰

陈涛,女,原名余素芳,字冰梅,1920出生,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人。1940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春,陈涛担任阜宁县二区工委书记。1941年10月4日深夜,陈涛在率领抗日青年队与日伪顽反动武装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

陈涛烈士的真名在她牺牲22年后才被人知晓,因她一直用化名。1963年,陈涛的妹妹来村祭奠,曾带来一张照片,说是她姐姐中学时代的,乡亲们这才知道陈涛原名叫余素芳。照片上的女孩就是少女时期的陈涛。齐耳短发,刘海中分,眉目清秀,笑容清浅。原件已经泛黄模糊,之后照片翻拍,然后放大,用镜框装帧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她不惧贫苦,照顾家人。陈涛一家9口,仅靠外祖母摆的一个小小茶摊和一部摇面机维持生计。姐弟5人,她排行第二,自幼聪慧伶俐,因家庭贫困,只给她一人上学。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饥寒的日月,使年幼的陈涛,懂得生活的甘苦.体察父母的艰辛。放学回家,常常利用早晚时间,主动做些家务事,尽力减轻家人的负担。她对自己家人的感情很深,尤其是自己的大姐。

在今天的霍邱县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普通而又珍贵的遗物:一件枕套,上面绣着“同心抗日,心心相印”8个字。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件未绣完的枕套,“同心抗日”4个字已经绣成,“心心相印”4个字还只是描画的轮廓,4字只剩下“心心”2字。当时的陈涛得知姐姐将要出嫁,心灵手巧的她便抽空买了一件枕套,准备亲手绣上“同心抗日,心心相印”8个字和一对鸳鸯作为嫁妆送给姐姐。然而,枕套只绣了一半,陈涛就加入了中共霍邱县委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团,很快成为团里的骨干,整天日夜不停地活动,使得她无法再为姐姐赶制嫁妆,只得将未绣完的枕套随身携带,期盼能有机会挤一点时间把枕套绣完。可是她的期盼却一次次地被越来越繁忙的工作挤占,无法实现。直到她去世后,当地老百姓在整理陈涛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件没绣完的枕套,直至牺牲的那一刻还一直携带在她的身边。一件没有绣完的枕套,不仅寄托着陈涛对自己亲姐姐的手足之爱,也彰显出革命烈士陈涛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民族大爱。

她追求进步,反对封建。她的挚友刘斌被父母嫁给一个地主的少爷,刘斌执意不肯,但又不敢违抗亲命,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陈涛知道后,对刘斌万般同情。一面对刘斌的父母慷慨陈词,宣传封建婚姻制度的害处,一面鼓励刘斌坚强起来,摆脱家庭的束缚。在陈涛的热忱帮助和支持下,刘斌终于鼓起了勇气,挣脱了家庭包办婚姻的羁绊,离开家乡,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她不惧强权,勇于抗争。有次陈涛等人揭发老师阮忠凡贪污学费的问题,阮非常反感,便利用陈涛等人演出进步剧目的事,给她们扣上“思想危险”的帽子,向校方告发,要开除学籍。这个消息一传出,陈涛和同学们一起,向校方说理并进行罢课。校方无奈,只好收回成命。不久,她愤然离开学校,结束了学生生活。

陈涛辍学后便参加了当地民众教育馆组织的活动,投入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

巾帼奇志,唱响革命颂歌

1939年初,抗日烽火遍燃中华大地。陈涛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和谋求妇女解放的强烈愿望,加入了安徽省抗战总动员委员会直属第卅五工作团,积极投身到民族革命斗争的行列。

陈涛虽然是位年轻的姑娘,但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干才,她有着极强的工作能力。

宣传有方。1939年秋,安徽省抗战总动员委员会组织募捐,慰问前方将士。陈涛所在的小组,第一次到僻野深山的一个村庄搞宣传募捐,开保民大会,陈涛从东三省的沦陷讲到七七卢沟桥事变,从上海的八一三事件讲到南京大屠杀,历数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动员广大群众踊跃捐资支援抗战。

有一次在大别山区名叫麻埠的一个较大集镇募捐。开始,以唱歌、演戏的形式吸引人众,待人聚多了再作演讲。陈涛歌声清脆,情感动人。她引吭高唱的《募捐歌》,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的心。演唱和宣讲完毕,她们就到镇上募款,一次就募得数百元票子。在几个小组中,陈涛这个组募款最多,受到组织上的表扬。

1940年5月,陈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陈涛和同志们一起,踏上向苏北进军的征程。她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教导大队学习,被分配到安徽广兴集一带坚持斗争。这里的反动势力非常猖獗,不到半年时间,就遭敌三次夜袭。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陈涛从未离开过战斗岗位。中共中央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之后,陈涛跟随八路军五纵队奔赴盐阜区,她来到盐城,被分至阜宁县硕集区搞民运工作。1941年春,陈涛奉命到阜宁县东北行署担任二区工委书记,在郭集、王油坊一带和其他同志一起宣传发动群众,投入伟大的抗日斗争。陈涛同志牢牢将“党的需要,就是革命战士的意愿”放在心上。

组织有力。险恶的斗争环境,使陈涛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士深深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到王油坊后,在访贫问苦的基础上,立即组织革命武装——青年队。经她大力宣传、深入动员,很短时间,就有近30个年轻人参加了青年队。陈涛带领青年队出操、练武,唱抗日歌曲,学军事知识,上革命理论课,使青年队很快成为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

统战有效。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在王油坊一带,陈涛认真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参加抗日。陈涛主持召开地主、士绅和富户座谈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讲解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大意义,动员为保卫中华借枪、献枪。经过耐心、艰苦的工作,十多天工夫,即借到40多支。當地地主王慕涵,是阜宁参议会常委,陈涛经常向王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讲解大敌当前,团结一致抗日的道理。王慕涵深受感动,称赞她虽然是位年轻姑娘,但是共产党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干才,表示愿为抗击日本侵略军出力。

热爱学习。陈涛潜心阅读了《论青年的修养》《论持久战》《社会发展史》等革命书籍。由于她刻苦学习,文化水平较高,同志们有不理解的段落、词句,有不认识的字,询问求教时,陈涛总是反复解释,耐心教诲,直到搞懂为止。每次讨论时,陈涛讲得头头是道,很有见地,对人颇有启发,所以大家都爱听她的发言。

除了卓越突出的工作能力,陈涛令人钦佩的,还有她崇高的道德素养。

她关爱战友。有一次横穿津浦铁路国民党军封锁线,需要一天一夜步行180华里。这个队多是些不到20岁的孩子,到达宿营地,一个个累得精疲力竭,不想动弹。陈涛不顾自己的劳累,主动为大伙打来热水,张罗铺盖,忙个不停。在行军途中,战友李甲因高烧宿在一个农家的地铺上。夜深了,她和另一名战友一起前来探望,烧水、煎药,直到李甲的热度退了,她们才回到自己住宿的地方。

她心系群众。“人民群众是革命战士的父母,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陈涛始终将这句话装在心中。她一到王油坊,就深入到贫苦农户家。每到一家,不是揭开锅盖看看吃的,就是到床上看看盖的。她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帮你们做点事,是应该的。”她和群众相处,感情深厚,亲若鱼水,贫苦群众都赞誉说:“新四军派来的这位好姑娘,真是处处把我们放在心上啊!”她经常行走于群众之中,被称之为“穷苦人的好女儿。”当地群众后来回忆说:“陈涛是我们穷人的贴心人,帮助我们做了很多事,一点架子也没有。”黄家媳妇,是个刚过门的新娘,没有换身衣服,陈涛就从身上脱下一件送给她,使黄姓一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主动帮群众去摸扁担帮着抬水;谁家地面脏了,她拿起扫帚就打扫。群众过意不去,拉着不让她干,陈涛深情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帮你们做点事,是应该的。”

向死而生,书写恢弘诗篇

在建立地方抗日武装的同时,陈涛还组织起农救会,发动农民起来抗战,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抗日形势迅猛发展,王油坊一带的反动地主、国民党顽固派残余分子和土匪,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视陈涛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一场蓄谋已久的反革命暴动终于发生了。1941年10月4日夜,反动地主王幕钊勾结阜宁县常备二旅中队长孟藩,率匪百余人,袭击陈涛、队长张崇山,他们住在后院三间屋里的两头,前院是青年武装队员守门。匪徒来时,叛徒朱德清等就开门将匪徒放入。枪声震醒了陈涛和张崇山。张持枪出房门迎敌,不料两颗子弹哑火,遂被匪徒捆住,拉出门外就地枪杀了。陈涛一面还击敌人,一面翻院墙突围,因腿部中弹而倒下。她忍着巨痛,继续还击敌人,而匪徒众多,密集的子弹又射中胸部、腰间和腿上,她血流满地,怒视着眼前凶恶匪徒,倒在围墙边的鸡圈下,之后被送往救治。但是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设备简陋,陈涛牺牲在手术台上,时年21岁。1941年10月5日是中秋佳节,本是喜庆的日子,而王油坊却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陈涛牺牲的消息传出后,人们扶老携幼赶往陈涛住地,都想再见上最后一面。向这位把热血洒在这远隔千里异乡的年轻姑娘告别。他们中有的失声痛哭,有的掩面啜泣,都在诉说着陈涛对他们的好处。就连开明地主王慕涵,也围着陈涛遗体痛哭,他感谢这位女书记为他指明了光明道路,并且亲自把陈涛遗体护送到阜宁。

陈涛为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青春年华。阜宁县东北地区和王油坊一带群众失去了一位革命的亲人,党和人民失去了一位忠勇的好女儿。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永远铭记陈涛烈士,1959年上级政府将陈涛烈士牺牲地命名为陈涛村,将乡命名为陈涛乡,2011年改为陈涛镇。陈涛镇重修陈涛烈士陵园,筹集了170万元建成英雄广场,并竖立了陈涛烈士的半身铜像,供后人拜祭瞻仰。陈涛镇也成为盐城目前唯一一个以女烈士名字命名的镇区。陈涛这个名字,成了盐阜区一个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战争是残酷的,历史是血淋淋的。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无数烈士先辈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像陈涛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即使革命的前方“道阻且长”,他们却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一往无前。陈涛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却能用这短小的音符,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瑰丽绝唱。她虽然在我们盐阜区只呆了仅仅一年的时间,但是她活成了盐阜人民心中的女英雄。

陈涛同志作为一位年轻的党员干部,有着高度的信仰与价值追求;她政治觉悟较高,年纪轻轻就坚定的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她被委以重任,承担起了一名干部的重要职责;她虽为女性,组织工作的能力却完全不输男子;她从没有停下不断学习的脚步,成了连当地开明士绅都连连夸赞的女干才;她从不拿群众一粒米,展现了她优良的工作作风。她为我们当今的党员干部树立好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在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同时,更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这样在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务时,才能恪尽职守;在面对各種功利时,才能多一些定力;在服务群众时,才能多一些助人的暖流;在面对一些歪风邪气时,才能多一些正气;在各种诱惑面前,才能多一些坚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现代化盐城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枕套陈涛抗日
神奇符号 ——姓与名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封二 春姑姑走啦
如果
旧衣的妙用
宁静致远
抗日英烈马威龙
分享美梦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