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语境”下生活化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

2023-05-30汤鹰英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境生活化儿童

汤鹰英

儿童语境指的是策划的言语活动和儿童相连,符合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体验等,以使语言活动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在儿童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实现再增长的语言活动。如果在设计读写综合活动的时候,教师能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出发,设置一些符合儿童语境的学习活动,则能发挥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自主读写的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秉承开放思想,建构活力课堂

1.辐射视野,拓展读写空间

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要秉承开放的思想,构筑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世界,基于儿童视野,发现一些成年人注意不到的问题,并将它们融入创作中。

在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后,教师构筑儿童语境,让他们在放学回家的时候观察身边事物,看看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就让学生拓展了视野,找到了更多的写作题材。如有学生发现:“每次回家路上,阳光照在树枝上,在旁边的粉墙上投射下黑色的倒影。就好像在墙上画了一幅山水画一般。而且这还是一幅会动的山水画,随着风的吹动,画纸上的图案随时都在变化。”在这番写作后,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一写的材料,只是被忽略了,教师让他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点滴。

教师要用课本作为引子,让学生通过有限的文本了解语文,认识语文,然后将视野扩大到整个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这样才能拓展他们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

2.合作探究,创新读写形式

在构筑读写课堂的时候,教学形式也要注意开放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互动交流和探讨,可以提出一些儿童感兴趣的创作主题,让他们合作分工,寻找创作题材,筛选材料,构思主题思想,并参与创新读写活动。

结合《蜘蛛开店》,教师设计了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学生首先要小组讨论,说说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蜘蛛能否为蜈蚣完成袜子的编织工作,并选择大家都认为比较好的结局。其次,他们要根据续编的情节排演课本剧,将其演绎出来。最后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在这次的读写活动中,学生相互配合,提出了不少续写的方案,如有学生认为小蜘蛛得到了老蜘蛛的帮助,认识到要坚持不懈,所以它还是坚持完成了工作,将袜子店开了下去。还有学生认为蜘蛛好逸恶劳的习惯很难改变,它最终还是无法坚持下去。为了让写作活动的形式更多样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故事接龙、编课本剧等有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更具趣味性,同时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能在开放的课堂中读写活动的积极性。

3.互动交流,发展读写思维

生活化读写课堂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思想的开放性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互动交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多元解读,他们可以将独特想法和同伴分享,这样就将封闭的课堂变成了开放的沟通平台,能让学生解放思维。

在阅读了《田忌赛马》一课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是否能将赛马的策略运用到生活中呢,你认为这是一种好方法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了探讨。如有的学生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要想得到胜利,就必须靠自己的真实实力,而不是靠投机取巧。但也有学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比赛中,帮助班级获得胜利才是关键,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聪明才智。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件事情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教师要构筑儿童语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交流,这样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启迪他们思考。

二、聚焦表达方式,渗透文体意识

1.调动自我体验,叙述事件

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基于儿童语境,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说说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从而构筑生活化的交流情境。

《一匹出色的马》是一篇具有生活趣味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类似的事情,如何解决问题。学生首先结合课文,说说课文如何讲述起因、经过、结果。此后,再安排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根据同样的起因,编写不同的故事。如有学生围绕“回家的路上,我走不动了”,编写了故事的后续发展:“妈妈让我蹲在滑板车上,拉着我向前走。”结果是:“我感到自己好像可以飞起来一样,很快就来到了家门口。”

生活化课堂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自然有一些充满童趣的想法。教师要鼓励他们调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说出对各种事情的真实感受,要避免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2.链接日常知识,准确说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社会基礎面不多,掌握的日常知识也不多。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儿童语境,让他们链接日常生活中值得探究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说明各自观察到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说得更严谨、更细腻。

阅读了《爬山虎的脚》后,教师引导学生链接生活中的常识:“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植物与众不同吗?能否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下来呢?”学生首先仔细分析课文,然后在自主创作时,他们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如有学生观察了向日葵,先整体写了向日葵的形貌特点:“它有着笔直的腰杆,还有金黄色、圆圆的大脸盘。”此后再写了局部观察和动态观察的结果,写了向日葵的花盘能随着太阳的转动而转动。这样就优化了说明顺序。

如果能将日常知识和文本阅读结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并在自主创作中加以运用。这样就能将枯燥难懂的说明文文体知识融入生活化情境中,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

3.塑造价值观念,科学议论

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围绕儿童感兴趣的话题,组织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在他们辩论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其阅读说理文,看看作者如何选择例证,怎样循序渐进地推出自己的观点,并将这种辩论方法融入讨论中。

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论述方法,作者为何要引用谢皮罗、波义耳等科学家的故事呢,他们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作者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后,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值得探讨的话题辩论。如围绕“班干部是否应该轮换担任”这个观点,同学们各自陈述观点,然后分别选择能证明观点的例子。如有学生认为班干部应该轮换,用真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其必要性:“隔壁班级就是因为始终不换班干部,结果班干部的权力特别大,让班级中很多同学不满,结果引起争吵,甚至还惊动了校长。”他认为用真实的例子更具感染力,有助于证明观点。

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模糊的概念,利用这个机会,不仅能让他们掌握议论的方法,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塑造价值观念,学会理性地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

三、转换切入视角,深化心理感悟

1.结合文化背景,确立主题

小学生在写作时思考常常不够深入,很少写出心理感悟。教师要基于儿童语境,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探究活动,让他们转换思考的角度,在作品中写出人生思考。如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文化背景信息融入进去,又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秘文化背景,从而确立作品的主题。

结合《北京的春天》一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探索,写一写“家乡的风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写的不仅仅是民俗活动,而且还写了一种文化的传承,那么,你觉得要如何在文章中展现文化性呢?”学生参与了探秘游戏,不仅要了解各种民俗,更要探究根底,了解这种民俗的起源是什么。如有学生写的是自己家乡元宵节的“摇竹娘”的风俗,他还探究了这种风俗的起源,认为这是因为家人都希望孩子能长得更高一些,所以才会求助于神明,希望能得到神仙的庇佑,让孩子长高。学生发现加入了传说故事后,文章变得更神秘,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具有悬疑性的探秘游戏和故事大会中,学生逐步深入传统文化中,对其产生了向往崇敬的情感。这样在创作中就会主动深化思考,写出更深入的作品,显现出丰富的文化韵味。

2.鉴赏人物形象,遷移写法

在创作人物的时候,很多学生塑造的形象都缺乏真实感、立体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识人”趣味游戏,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后总结写人的方法,并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并猜一下写的是哪个人物。这样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促使其在读写活动中迁移写法。

阅读《刷子李》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展现刷子李形象的细节描写,并探讨一些问题,如:“为何要写小徒弟对师父的怀疑?这对展现师父的技艺有什么帮助?”此后,再组织学生参与“识人”游戏,以班级中的同学作为描写对象,写一段细节描写,并当众朗读,让其他同学猜写的是谁。通过此活动,学生迁移了写作能力,强化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如有学生用外貌描写体现了同伴:“他的身子虽然矮,但是却很结实,如同一个树墩一般,长在地上,轻易推不动。”

在鉴赏人物形象的时候,学生感受到人物身上的优点,被他们的气质所打动,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他们也能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创作中,写出人物的典型性。

3.生发认知哲思,引导审美

小学生的作文常常只是就事论事,对生活缺乏深入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深入赏析,看看作品如何体现对人生的感悟。然后创设儿童语境,引导他们探讨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现象,学着深入下去,引发人生思考。

《落花生》一文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审美赏析,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展现“美”。学生发现,作者先展现了生活美,写了一家人吃花生的经历,展现了家人的和谐相处。其次,作者还发现作者展现了思想美,父亲从落花生联想到人,教育了孩子。此后,学生参与自主讨论,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看上去很普通,但实际上却有着耐人寻味的独特韵味。如有学生提出:“我看到秋天枫叶就会变红,我觉得,它象征着有忍耐精神的人,平常看不出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是一旦严寒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展现出傲人的身姿。”教师鼓励学生将这段人生哲理写下来,配合展现描写枫叶的优美词句,让读者既能感受美,又能得到人生感悟。

在互动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他们在创作中也不只是写事物本身的状态,而是融入内部,展现自己的认知哲思。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真实认知、体验和生活的统一,强调将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世界相结合,让语文教学能体现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体以及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语境,以他们的实践情况作为教学内容,设计充满生活趣味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观察、感知生活,展开生活化读写活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语境生活化儿童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