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实全面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3-05-30张丽娜田振兴

新长征 2023年3期
关键词:工商户市场主体营商

张丽娜 田振兴

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能够创造丰富的就业岗位,引领技术不断变革创新。省委书记景俊海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做好“放”的文章,通过“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等措施不断放出市场主体的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我省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市场主体的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经济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一、市场主体成为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市场主体的总量逐渐扩大。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制定“六稳”“六保”工作举措,出台经济稳增长政策,主要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发力,目的是通过市场主体来稳定经济发展的根基。我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有力提升了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发展壮大。2022年全省登记在册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31.85万户,同比增长10.4%,增速居东北板塊第一;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38户,居全国第六位。自2018年开展“个转企”行动以来,全省累计培育“个转企”企业22858户,累计入库入统38户。市场主体增长趋势较快,发展较为活跃,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市场主体类型多样化特征明显。新时代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进行公平竞争,畅通经济的内外循环。近年来,我省市场主体结构层次多元,类型多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市场的“末梢细胞”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环节,虽然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处于蓬勃发展态势,个体工商户达到252.85万户,同比增长9.4%。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市场环境好坏的“晴雨表”。截至2022年末,我省企业达到70.89万户,同比增长15.5%。全省新登记企业数量再创新高,1至12月全省新登记外埠投资企业3.6万户,占新登记企业总量的25%。全省上市公司由2018年的42家上升到2022年的49家,板块总市值从3400亿元上升到4730亿元。

市场主体行业结构持续优化。我省市场主体的行业分布较广,覆盖一二三产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其中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数量占比最大,2022年达到82.4%;企业数占比达到77.5%,均超过了一半以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三新经济”新设市场主体数量逐年增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累积。2022年“三新经济”的市场主体为16.86万户,占比达到23.8%。“三新经济”中总量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

二、影响我省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受外部环境影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主体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部分市场主体缺乏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抵抗风险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占比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陷入办照容易经营困难的窘境,在市场竞争中出局的比例较高。而我省上市公司多属重化工业,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遭受芯片断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压力,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效益受损。

营商环境需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兴衰。我省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服务措施针对性、平等待遇保护等方面与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门槛”高、审批条件严苛等痛点。

要素资源供给不充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土地以及人才等方面要素仍存在制约。贷款利率高、中介费用高、“过桥”资金成本高等问题在民营经济领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情况依然普遍。而人才短缺、用工困难更是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难题。

政策在落地见效方面存在短板。近年来,我省针对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关政策落实较为缓慢,政策出台后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政策效应没有充分释放。同时,部分基层政府部门缺乏服务观念,推进政策实施过程中简单粗暴,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要,极大地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企业在及时了解当地政策,与相关政府部门保持顺畅沟通方面存在堵点。

三、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对策建议

放掉禁锢,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审监分离、批管并重”的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张表单填报、后台联动办理、一颗印章审批”的审批模式,加快推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打破各类“玻璃门”“旋转门”的限制。二是持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减少不当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打破部门层级之间的界限,持续消除政务阻碍,打通“信息孤岛”,深入开展各地区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三是创新监管模式。创新信用监管工具,制定精准高效和包容审慎的信用监管机制,针对平台企业、数字经济、新兴业态、新型模式开放包容,为守信者提供更宽松的监管环境。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管服务机制,提升信用修复服务水平,发挥信用信息作用,提高守法守信市场主体获得感。

放出活力,培育壮大多层次市场主体。一是推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加快实现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继续支持和鼓励汽车、医药制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上市公司在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的条件下,注重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精耕主营业务,在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传统技术的变革方向实现转型升级,守住原有优势、创造新生优势,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发挥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二是着眼前沿技术方向,推动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深挖知识资本潜能,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加大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类等空白领域的研究投入,大力支持独角兽企业加快发展。三是鼓励中小微企业要窄而深地经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瞪羚企业”,打造单项冠军,并努力成长为隐形冠军。对于具有一定规模且成长性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在减税降费、技能培训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引导其规范经营,促进升规入统,增强抵抗风险的韧性。

放大效能,精准制定实施扶持政策。一是直接面对市场主体的需求,对接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精准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立足长远,适应形势变化,突破性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适度超强制定重点扶持政策。二是深挖东北振兴政策红利,给予成长性好、引领作用强的骨干企业税收扶持和财政支持。用好用足东北振兴的金融支持政策,给予总部或主营业务在吉林省的上市企业相应的财政补贴,给予上市企业一定程度上的税收减免,辅助配套有关延期或暂缓缴税的相关政策。三是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全方位支持。关注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存量增长,在登记注册服务、各类信息服务、经营场所供给以及资金、财税、金融、社保、数字化发展、纾困帮扶等多个方面,逐项出台举措,给予全方位的帮助与扶持。

放宽渠道,强化要素供给能力。一是多措并举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指导银行机构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拓宽贷款抵押范围,依托纳税、缴纳电费、银行账户流水等大数据信息,开发设计的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类贷款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服务。借鉴先进地区做法,设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新型融资渠道,如成立应收账款债券交易中心等。大力支持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大对企业上市融资的奖补力度。二是持续畅通人才引进与培养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力度,提高人才要素的精准和对接程度。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鼓励企业以更为灵活和柔性引进等新方式吸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鼓励省内各大高校、各类科研院所、多种培训机构等以省内企业需求为重要导向,与企业采取定向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雷   博

猜你喜欢

工商户市场主体营商
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4亿户约占总量三分之二
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个体工商户不能通过变更登记方式转为企业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基于做好对个体工商户帮扶视角的国外税务组织机构设置借鉴及建议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