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3-05-30张桎滢李皓然向杰

佛山陶瓷 2023年5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张桎滢 李皓然 向杰

作者简介:李皓然(1998.09—),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研究生,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通讯作者:向杰(1973.06—),男,汉族,云南建水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設计历史与理论。

摘 要: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近些年来,云南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逐步扩大,这仰赖人们对非遗保护意识的提高。但是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传统的保护方式与新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所以本文以混合现实技术与非遗保护相结合为题,分析当前混合现实技术与非遗保护结合中所起到的作用,为非遗保护提出了一种新路径。

关键词:混合现实技术;非遗保护;建水紫陶

1 前言

在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莫过于“血脉传承”、“师徒传承”。依靠脆弱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行传承,这样的传承方式过于脆弱,一旦出现传承人因特殊情况离世,就会面临传承断绝、无人可继的局面。所以,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这间接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非遗文化以一种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式进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1]。

2混合现实技术

混合现实技术于20世纪末引入艺术设计领域。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混合现实技术用于艺术创作,在最初,艺术家将尝试在视觉感知方面进行探索,随后又尝试在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探索。混合现实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取代传统画布与画笔,为受众者提供各种感官通道,使受众者观赏后能够切身参与到艺术当中。混合现实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本质上就是通过科技手段,运用传感设备唤醒受众者的感官,使受众者通过人体多种感官的冲击,领会设计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能够投入到一种渲染的情绪氛围,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充分的传达和深层次的升华[2]。

3建水紫陶的资料

云南建水历史悠久,文化绚丽,几千年来的繁衍生息使得建水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遗的瑰宝,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建水紫陶。从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实践总结创造出了绵延几千年来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人文,自然等精神,而紫陶充分地将传统文化的优点集于一身,并传承美学精神,得到升华。

建水紫陶制作技艺的发展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在建水紫陶装饰刻画中吸收借鉴了很多民族文化的元素,他汲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精华为己用。在图案上、装饰上、造型上都融入了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通过手工艺者之手,将这些文化资料体现在紫陶之上,建水紫陶的内涵丰富,在制作中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的特色。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这些都是极为不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这需要建水紫陶在艺术性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实用性,否则就是只能看不能用的艺术品,所以在紫陶的创作过程中就要求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用于紫陶器物上的装饰,大多融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将山、石、梅、兰、竹等真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艺术再创造。竹,是体现文人风骨的完美典范,在压力面前不折服和高高耸立,与中国古代文人的自喻、自省、自尊、自强的精神活动形成强有力的对应。竹,富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太多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所以制作紫陶的手工艺者们将这些图案挑选出来,刻画在紫陶之上,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4混合现实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作用

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图片、视频和视听存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混合现实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应用于各个行业,这也为新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4.1混合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保护功能

由于存储时间的关系,图像、文字、录音、录像和存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无法长期有效地保存。然而,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将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采用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进行保存,这种保存方法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备份,并且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混合现实技术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图文、影像、声音、产品都被全方位的收录转化为数字资料进行永久存储。再通过数字交互设计真实再现给受众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全面的保护,这对于后期的再制作、检索还是管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4.2混合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展示与传播功能

传统的保存方法不易传播。例如,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无法快速复制。然而,混合现实技术可以通过大众媒体、新媒体渠道相结合参与到非遗保护之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活态化保护,将带有时间标签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重点保护,促使其重新恢复生机。促进文化遗产的推广从而使公众普遍熟知,使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混合现实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信息存储保护[3]。混合现实技术介入非遗保护时,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实现用户在特定场景内,可以进行真实体验。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展示方法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和时空的局限。它能让更多公众接触相关信息,走近社会公众日常生活,走进公众视线,唤醒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以推动普通公众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

混合现实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对它工艺流程的记录保护[4]。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让人们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了解非遗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在过去人们只能在博物馆进行参观,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观看非遗、了解非遗,但混合现实技术介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后,就可以通过混合现实技术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它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突破现有限制地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混合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使得其有着截然不同的展示与传播形式,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4.3混合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商业发展功能

在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莫过于“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依靠脆弱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行非遗传承,这样的传承方式过于脆弱,一旦出现传承人因特殊情况离世,就会面临传承断绝、无人可继的局面。尤其是它对传承人手工技艺要求極高,而当前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为传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种手工行业上潜心十数年之久,并且因为需求限制和价格昂贵的原因,使得打造出的手工艺品等销售受阻,这更进一步打击了普通人想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手工艺品与流水线上的制式艺术品不同,一件手工艺品存在着难以复制、难以机械化大生产的问题。而手工艺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其内容活化的延伸,历史的沉淀与手艺传承的精神之美。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将手工艺品信息化、数字化,从而以一种数字化的形式再现出来,将原本无法复制的手工艺品进行虚拟化生产,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成为大众的消费品。

混合现实技术本身的信息化、数字化属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快速传播。在未来建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商业化平台,可以使手工艺品的虚拟化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商业流通[3]。

5混合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5.1积极影响

(1)混合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到活态传承

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过程中,可以使人们在体验过程中全身心地沉浸在美好之中,评判设计的好坏说到底是基于人们的感受。观者在参观展览时注重于对某个特定物体(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认知,比如说观者对特定物品的了解,认识与感受。这是人们评判展示品好坏的重要因素。非遗保护的核心含义是注重活态传承,而活态传承的核心要素是“人”,离开了人,非遗传承就成为了空话。这其中也包括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对公众意识、观念和接受度的挖掘。“人”已经成为混合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之间的重要交汇点。

(2)混合现实技术融入非遗保护使用户增强体验性

混合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提高观者对展览本身的兴趣。独特的展示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枯燥乏味,这种兴趣已经成为吸引公众主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的有利因素。非遗与混合现实技术的结合,使得展示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不同于传统的展示模式,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将非遗背后蕴含的文化特征与内涵展现给观者。将混合现实技术与非遗保护结合,并应用于展示,使展品摆脱传统展示方式的束缚,这样做了打破过去那种传统,枯燥,严肃的展示气氛,让展示活动自身更有生气,更有趣味,这样才能引起大众更多的关注。各个年龄段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对这种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3)混合现实技术融入非遗保护使用户增强参与性

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使用户能够自觉增强对非遗保护的参与性。在传统的静态图形展示形式中,参观者总是被动地理解展品。混合现实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提供了更灵活的方式,游客可以在体验环境中直观地观看和学习。参观者可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并与展品进行互动,完成展览过程,从而实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话和沟通。

(4)混合现实技术融入非遗保护使用户增强教育性

将混合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可以对观者增强教育性。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展示,其产生的效果比传统的图片、视频、复制品更加生动、立体和深刻。

观者在体验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与展品之间的“沟通”,展品蕴含的信息及内涵能够较好地传达给参观者。从而使展览之后参观者能够通过对参与展览活动体验的回忆,而对展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另外,参观者与展览互动过程中所得到的轻松愉悦的感受有助于其对展览教育目的的深入了解,也更容易带领并带动身边的人们共同参与其中,以达到广泛传播与教育的目的。

(5)混合现实技术融入非遗保护可以使用户共情

将混合现实技术集成到非遗保护中可以让用户产生共情。混合现实技术在显示和体验等多种方面增强了与观众的情感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体验活动都依赖于科学技术。通过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展览设计师和展厅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关注观众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感受。例如,通过设计沉浸式场景,我们可以给展品带来新的活力,并为展览空间创造一个情景和情感环境。一些体验模式需要多人参与,这也促进了游客之间的交流。

5.2消极影响

(1)可能会出现浮于表面的情况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相当庞大,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将混合现实技术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是一件异常复杂的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参观者在展览体验过程中的时间有限。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展览的目的并不是让观众了解展览的所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用适当的展示方法和体验活动来揭示这些展览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观众从知识内容的体验展示中获得实际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和保护意识,引导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参与其中。

在设计实践之前,设计师应该明确设计的目的以及设计师想要表达和解释的设计背后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设计师为了设计而设计就会陷入误区,在这种思想下设计体验区和体验活动,游客无法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设计已经失去了体验展示设计的本质目的。很多体验活动在游览过程中只能看作是娱乐,如玩点电脑游戏等。 如果仅以某些科技手段去追求体验设计的“高科技感”,过度娱乐化、仅揭示表面文化而忽略展品背后所要真实传递的价值信息的话,那么混合现实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意义就会失真。通过对展览形式与展示内容进行整合,使观众在沉浸其中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利用3D建模软件模拟真实场景,增强互动性;采用互动多媒体设备,丰富表现形式。针对具体展示内容,选择最适合的体验式展示,重视展品的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科技这一桥梁,使得参与者能够主动参与并思考问题,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传统文物保护状态缓慢向有生命的状态过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获得新的生机,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在非遗展示的过程中用户无法完全接收信息

为让观众更好的了解所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沟通,在设计和展览过程中,要站在游客的立场上,力求让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一个循环中,形成展品信息→参观者接收→提出思考→展品给出反馈→参观者的循环[4]。

在这种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与混合现实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信息的传播者,它承担着传递展示品表面的信息和更深层次的意义,而观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会向设计者反馈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还要看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而在这些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观众的感受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现有的展示方式大多是从文化知识的角度来看待,认为体验已完成,但实际上,如果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没有得到反馈,就不能对其进行评估,从而影响游客的学习热情,这就使其无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种情感认同,从而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

(3)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接受效果不一

游客(观众)是体验活动的主体,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融合了混合现实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融合了混合现实技术,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客的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游客能否接受混合现实的内容,是影响体验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博物馆里的展品让游客们感觉既新鲜又新奇,因为游客的年龄、性格都不同,隨之他们的接受程度、兴趣点、活动能力都不一样,比如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很难集中精神,因为他们的身体各个阶段都在发育,不能操作那些复杂而重要的辅助设备,十一到十八岁的孩子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明白一些展示中设计者想要对观者传达的信息。而更大一些的孩子,比如超过十八岁的,他们本身对非遗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他的知识也比小一些的孩子多,所以他们在展示和体验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在体验活动后可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尝试。因此,在进行不同的体验式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特征和喜好来选择。

6非遗保护要建立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之上

建水紫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使其永葆青春活力,就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向其注入动力[5]。其实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只重其“形”,不重视内在的精神内涵。将技艺以一种机械式的方式代代传承,却没有想到要使其再现以往之辉煌。非遗保护的道路,说到底就是要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做非遗保护的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涵义的保护。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性的财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他传承了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对于我们传承历史,认识历史,尊重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非遗传承不是机械的将技艺传承给别人,而是要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符合时代要求,保护非遗的活性源泉。这样才能让非遗有更好的发展,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最终要实现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推动非遗保护的传承创新,就是要打破固有形态,冲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使非遗保护走向多元化,展现出特有的时代价值。而我们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要坚定科学、合理、积极的创新,才能使非遗保护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郝辉辉.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3):364-365.

[2]林蛟.MR技术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1(21):36-38.DOI:10.13612/j.cnki.cntp.2021.21.012.

[3]郭婷婷,付尧.混合现实技术下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1):96-97.

[4]尹静. 博物馆体验式展示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5]季宸影.创新开启非遗传承的新天地——以建水紫陶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1):69-71.DOI:10.13963/j.cnki.hhuxb.2021.01.016.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stat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ndustry has gradually expanded, which depends on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aware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metho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bination of mixed reality technolog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s the title, analyzes the role of the current combination of mixed reality technolog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a new path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words: Hybrid reality technolog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
浅析“非遗”保护与创新
“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后非遗时代民族医药跨界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