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指挥艺术

2023-05-30司元

党史文汇 2023年1期
关键词:敌军志愿军战役

司元

邓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之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邓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正确把握战争局势,作出正确决策,体现出一名优秀军事家过人的指挥艺术。

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敌,初步稳定朝鲜战局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地区的任何进攻”,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英、法等15个国家有少量部队参加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美军无视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南北分界的北纬38度线(通称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朝鲜战争爆发时邓华远在广东,担任第十五兵团司令员,但他十分关心朝鲜战局。他看到,虽然朝鲜人民军进展较为顺利,但随着战线不断延长,加之人民军海、空力量弱小,故而他认为“联合国军”从朝鲜半岛东西海岸的蜂腰部登陆、截断人民军退路的可能性急剧增加,他立即向中央报告了这一想法。7月8日,邓华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9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朝鲜形势急转直下,证实了邓华此前的判断。

邓华早年参加革命,井冈山时期便在红军中担任指挥员,既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略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作战战场实地指挥经验,这使得他既能从战略高度上分析朝鲜战场的局势,也能对战役和战斗中的具体部署作出正确决策。

在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后,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决策。10月19日,志愿军克服重重困难跨过鸭绿江,此时战场形势对中朝双方十分不利。率先入朝作战的第十三兵团由于交通不便,加上缺少机械化装备,已不可能赶在敌军前到达预定区域组织防御,因此中央军委决定改变原有的防御作战思想,计划在运动中各个歼敌。

兵团司令员邓华深刻理解这一方针,他根据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指示,确定了作战方案:第三十九军一个师防御铁山、宣川地区,主力进至龟城和泰川西北地区,围歼南朝鲜军第六师;第四十军主力进军至温井、云山地区,围歼南朝鲜军第八师;第三十八军控制妙香山、杏川洞,主力迅速挺进熙川地区,阻击北进之敌并配合第三十九、第四十军;第四十二军一个师控制小白山地区要点,军主力迅速开进长津、旧津里一线阻击东线之敌。

然而,敌军推进速度很快,志愿军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战役部署,故而中央军委、毛泽东对作战部署作出两次调整,不完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计划行动,提出注意隐蔽,不要过早与敌接触,注意捕捉战机,诱敌深入,一举取得初战胜利。最终确定在钳制东线敌人的基础上,在西线云山、温井、熙川等地各个歼敌。

10月25日上午,经过紧张部署,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首战,志愿军采用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术,取得了胜利。同日,第十三兵团司令部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时还担任志愿军党委副书记。在取得初战胜利后,邓华并没有认为就此应转入防御作战,他注意到,虽然我军已经与敌人交战,但由于我军的秘密性和隐蔽性,敌军对我军仍不了解,轻视我军,还继续以团或营为单位分头快速冒进。在毛泽东、彭德怀、邓华等人指挥下,志愿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经过12天激战,歼敌1.5万余人,把敌人赶到清川江以南,取得第一次战役的胜利。

在第一次战役中,邓华作为志愿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深刻把握朝鲜战场局势,很好地理解和贯彻毛泽东和彭德怀在运动中各个歼敌的方针,对第一次战役取得胜利、中朝双方增强信心作出重要贡献。

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将敌人赶至三八线以南

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敌人虽然遭受一定损失,但并未完全将志愿军放在眼里,他们低估志愿军的力量,故而稍作休整,便又重新向北发动“總攻势”,宣称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志愿军面临的形势再一次紧张起来。

此时邓华发现了敌人的一些特点,即敌人依靠现代化装备,机动速度快,后勤补给充足,如果不给予其重创,则他们会在很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快速发动新一轮攻势。有了第一次战役胜利的经验,加之我军行动仍较为隐秘,因此邓华仍然坚持诱敌深入的战略,“以弱诱敌”,利用朝鲜北部地形各个歼灭敌人,粉碎敌人的攻势。

11月6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命令军队展开试探性进攻,志愿军坚持诱敌深入方针,开始有组织地撤退并与敌人保持接触。由于敌人在第一次战役中吃了亏,有了警觉,前进速度放慢,迟迟没有进入我军预设战场。

志愿军总部开会专门研究对策。邓华说道:“清川江北部山区是一个好战场。而且朝鲜这地方,越往北就愈宽,敌人东西两线越往北犯,它们之间的缺口就越大。我们前次战役利用了这一点,下次战役仍可利用这一点。美伪军的西线集团与东线部队之间将会有80到90公里的缺口。东线我们仍然阻击,在西线我军可以分割包围,窥而歼之。”

11月16日,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发出指示,命令西线志愿军停止反击并制造出“溃逃”假象。“联合国军”果然被迷惑,开始大举向中朝边界开进,至11月下旬已全部进入我军既定战场。

从11月25日开始,志愿军展开全线反攻。战役进行得相当顺利,志愿军基本上将“联合国军”包围。至12月3日,“联合国军”向三八线全线溃退。邓华这时发布命令,要求志愿军各部队坚决追击南逃之敌,在胜利后主力继续向南前进威胁汉城,以此调动平壤守敌向南撤退,在敌军撤退过程中发动进攻,达到收复平壤和歼灭平壤守敌的目的。邓华以干脆利落的作风,在指挥志愿军追击南逃之敌、扩大战果、收复三八线以北绝大多数地区上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次战役取得巨大胜利,震惊了世界。美军第二师、陆战一师受到歼灭性打击,南朝鲜军第七、第八师基本被歼灭,同时重创美军第二十五师、骑兵第一师,“联合国军”被赶到三八线以南,志愿军收复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所有朝鲜领土,一举扭转了战局。

第二次战役期间,邓华在乘坐吉普车时遭遇美军飞机扫射,头部受伤,先后在朝鲜大榆洞、辽宁沈阳接受治疗,这成为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历过的最危险的突发事件。

二次战役结束后,敌人在战场上严重失利,于是玩弄起“停火”阴谋。12月14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议案,要求在三八线停火,同时宣布对中国在美国的资产实行管制。针对敌人的阴谋,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有着清醒认识。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说明:“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邓华结合国际局势对战场形势也作出了分析。他在给彭德怀的信中指出,第三次战役可能会有3种可能,“一为敌被迫谈判求和,二为被迫撤出朝鲜,三为安上桥头堡一个(大邱、釜山)或两个(汉城、仁川)”。邓华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比较大,要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这与毛泽东的观点一致。

志愿军稍作休整后,于1950年12月31日发起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在突破三八线之后,于1951年1月4日占领汉城。在志愿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之时,邓华在对中朝高级军官所作的《对美军初步作战的经验》报告中认为,美军是一个强敌,切不可掉以轻心,但他也指出美军的弱点:“如果是运动战(或立足未稳),在山地,在夜间,在猛打速决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就大大减小了。”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这种观点,并对美军弱点进行总结,对于指战员冷静头脑、作出正确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沉着冷静,及时撤出砥平里战斗,使部队转危为安

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志愿军上下还在为胜利欢呼,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联合国军”突然发起全线进攻,第四次战役开始。经过前三次战役后,志愿军上下极度疲劳,减员严重,运输补给困难,但也只能被迫停止休整,转入全线防御,一时间陷入了被动局面,形势对我方十分不利。

邓华及志愿军其他首长迅速发觉战场形势的变化并作出部署。志愿军第五十军和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在汉江防线顽强阻击敌军,为全军争取到有利条件。至2月18日,西线志愿军全部撤离至汉江北岸。

邓华在第四次战役中担任东线总指挥。他首先成功指挥横城反击战,采取诱敌深入战术,命令部队秘密开进,待敌进至包围圈后,对敌进行分割包围。“不论在战役上战术上均应将敌分割,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各个歼灭敌人,组织向敌人攻击时必须选择在敌人的侧后或结合部,担任迂回各部,应不顾沿途敌军阻击(以少数兵力、火力驱逐或监视之),主力迅速向预定目标猛攻,才能截住敌人。”横城反击战较为顺利,从2月11日开始至13日结束,共歼灭敌军1.2万余人。在这次作战中,邓华的秘密开进、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战术与敌军指挥官对战场形势的误判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一名优秀将领的指挥能力和指挥艺术。

横城反击作战结束后,邓华立即指挥部队歼灭砥平里的敌军。此役,志愿军对敌情的估计有一定误差,预计砥平里守军是美军4个营,但实际上除4个营兵力外,还有一个炮兵营和一个炮兵连、一个高炮连、一个坦克中队,其中一个营是法国营,总计6000余人。此外,敌军工事也并非志愿军预计的较为薄弱,而是有较强的工事。志愿军方面,共有6个团负责攻击,共计1万余人,火力和敌人有很大差距。

2月13日晚,砥平里战斗打响,志愿军以野战进攻方式向敌人展开攻击,经过一晚战斗,战果不甚理想。在综合分析各部队提供的情报后,邓华意识到对敌情判断有误,但从战役全局考虑,仍下令继续攻击。在部队加强攻势后,战况仍然僵持不下,我军因参战部队建制多、通信协同能力差,经过两夜艰苦战斗损失严重。加上负责阻击敌军的第一二六师主力与美军相遇受阻,无法完成原定阻击任务,敌援軍已经进入砥平里,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

邓华不得不让自己冷静下来,重新分析战场局势和双方实力。此时情况已经很明朗,继续进攻对我军十分不利。经过半小时冷静思考后,邓华虽然对此役的结果十分不甘,但坚决下令各部撤围,避免我军强攻造成更大损失,也为部队争取了转移时间。16日拂晓,各部撤出砥平里战斗,开始向北转移。

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持久作战思想

第四次战役不同于前三次战役,志愿军被迫转入防御,形势一度十分被动。根据志愿军入朝以来的战争形势,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方针和轮番作战战略,为志愿军提供了基本战略原则。在第五次战役前的扩大会议上,邓华与其他首长们高涨的情绪不同,他认为要对敌军穿插包围,逐个击破,不能把口子张得太大。第五次战役的实际情况证明他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全线进攻,第五次战役开始。在战役第一、第二阶段,志愿军进展顺利,基本实现预定目标,但仍然暴露出后勤保障和装备上的不足。我军和机械化装备的美军相比仍有许多弱点,消耗也远超美军。在前两个阶段结束后,“联合国军”全面反扑,我军在转移中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在五次战役结束后,邓华对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进行总结,认为第五次战役后期我军遭受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轻敌和速胜思想,没有认真研究敌人的新战术,高估了自身力量,对后勤补给困难估计不足。在战役中口子张得太大,更增加了后勤补给的困难。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高层首长中逐渐形成“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策略。邓华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他在前五次战役中的正确指挥与及时总结,不但为中央军委和彭德怀总司令提供许多正确建议,而且加深了对抗美援朝战争规律的把握。邓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军事指挥艺术,体现出作为久经沙场的将军高超的局势分析能力和军事指挥水平。

(责编 杨海明)

猜你喜欢

敌军志愿军战役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战役中的你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瓦解敌军工作的特点
淮海战役中瓦解敌军工作概述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抢占三所里 阻敌建奇功——忆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穿插作战中的先遣团
宽待俘虏 瓦解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