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不要教孩子为自己争取利益

2023-05-30杨欣慧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1期
关键词:利己玩儿道德教育

杨欣慧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当今社会最为推崇的价值观,那么,父母究竟该不该教孩子为自己争取利益?

“妈妈,他抢我的玩具!”

“没事没事,你让给小朋友玩儿吧,好孩子要懂得谦让和分享!”

类似的对话,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见,让孩子谦让好像成了应对“抢玩具”这道育儿题的标准答案。文天祥、黄继光、雷锋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故事是学校、社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蓝本,但不顾年龄、场景和人性发展规律一味追求无私利他式的教育,真的科学、合理吗?

利己与利他一直是道德教育的经典命题。儒家认为“爱有差等”,即人总会更偏爱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和利益的人和物,并更愿意为其付出。它揭示的是人最本能的需要,也是当前被学界广泛认可的人性发展定律。无私利他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的确是最高的道德价值指标,但如果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就会造成对个体自由和合理欲求的严重侵犯,这是不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

教孩子懂得谦让、体谅他人是对的,但身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关注家庭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在学校和社会德育中,孩子已经接触到太多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等宏大信息了,家庭德育更应该起到补充和平衡的作用。

因此,父母教孩子利他的同时不要忘记教他爱自己,让孩子认识到利己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利己不仅不可耻,更是实现人生幸福、健康成长的必需品。父母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不要妨碍他人”“在为自己着想的基础上尽量为他人着想”……这类更接地气的价值观是家庭应该传达给孩子的,也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教孩子利己绝不是要他变得自私,因此,掌握好教育的方式和尺度很重要。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尽量由孩子自己解决。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抢玩具情境,不是简单一句“你要学会谦让和分享”就能解决的事。只要没有危及人身安全,孩子之间即使有争吵哭闹甚至一定程度的拉扯,父母都不要干涉。既不要让孩子觉得东西就应该归他玩儿(出面帮忙抢回玩具),也不要让他觉得一旦和别人有争执,自己就应该让步(要求孩子把玩具让给别人)。孩子赢了就赢了,输了就输了,他是有权利争取自身利益的。

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事后帮孩子复盘遇到的问题。教孩子学会反思不失为一个家庭开展德育的好方法。比如可以提醒孩子:“如果你总是不愿意分享玩具,别的小朋友就会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儿,这样你可能会不快乐。所以,爸爸妈妈希望你学会分享和为别人考虑。”教孩子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感受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和开心地为别人考虑,而不是单向灌输“应该为别人考虑”,所以要放弃自己的利益。

此外,让孩子认识到善意是相互的,也是避免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的重要家庭德育内容。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别人对他好不是理所当然和无条件的,他得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他好;如果他不顾及别人,也没人会顾及他。

总之,在教育孩子利他的同时,父母要关注孩子的需求,教孩子正确判断需求的合理性,引导他自己解决问题,自主作出选择。

从小事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体谅他人、关怀自己、勇敢争取,这才是一个家庭健康的教育模式,也是孩子能够健康幸福、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利己玩儿道德教育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利己”二面
色彩玩儿起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玩儿火的画家
俺去陕西玩儿
战“痘”不能痘着玩儿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