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医护类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2023-05-30石平群

南北桥 2023年7期
关键词:沟通能力高职院校

[摘 要]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能力是醫务人员的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病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转变思想、提高服务意识、掌握沟通技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培养途径等方面对医护类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医护类专业学生;沟通能力;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石平群,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研究。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语言是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他的手术刀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在他看来,语言是治愈患者的工具之一,也是医生最重要的法宝。许多医疗纠纷都是沟通不畅造成的。可见,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医护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医护人才。如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需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1 医护类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它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素养相互融通,培养学生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语文能力。医护类专业的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驾驭医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医护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医护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1]。

1.2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医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疾病的生物治疗,对患者的心理关注不够。患者和公众对医务人员不满意的地方,往往是他们的沟通能力而非专业技能,大部分的医患纠纷源自医患之间的不当沟通。出于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需要,在治疗疾病、进行护理操作的同时,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与患者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无论是向患者采集病史、介绍医护情况、说明病情,还是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卫生宣教、实施医疗护理措施,医护人员都必须使用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礼貌得体的语态、表达合理的语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患者的思想顾虑,减轻其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疗护理活动。反之,医护人员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准确、不得体,可能会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医疗纠纷,给患者、自身和医院带来不良影响及损失。可以说,医患沟通不仅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医疗效果,也直接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构建和医疗工作的质量。可见,提高医护生的沟通能力是医护生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1.3 沟通能力是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Carnegie)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 %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 %是人际关系、处世技能。”而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要建立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达成沟通的目的,获得积极的反馈,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把人才具备的条件归结为生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美国劳工部制定的21世纪人才素质标准,更是把沟通能力放在诸多能力要素的首位。

2 医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沟通意识薄弱,沟通技巧欠缺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问题不愿或不敢与人主动沟通;有的学生则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以正确的态度与他人交流,不注意倾听和反馈,导致沟通产生障碍;部分学生虽然有沟通的心理需求和正确的态度,但由于没有掌握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往往造成无效沟通。学生在回答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大多表现为声音较小、吐字不清晰、表达不准确、信息不充分、语态不自然等。再加上医护类专业的学生课业负担往往较重,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上,对沟通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

2.2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部分语文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加之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在医疗机构进行实践锻炼的经历,对医疗环境中语言的特点和沟通技巧掌握得不够全面,医用语言的驾驭能力不足,不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3 教材没有凸显职业特色,实用性不强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但大多以文选为主。有的以文学史为主线依次编排作品,有的则根据文选的主题内容进行统一归类。选入的多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教材中涉及写作的部分,也主要是介绍有关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基础写作知识。整体内容虽然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审美性和一定的工具性,但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凸显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2.4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偏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和训练,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培养,对学生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没有针对医护类专业开设专门的医患沟通教育课程,未向学生传播医患沟通的知识和技能。其他课程涉及与医患沟通相关的内容也很有限,不能满足医护生进入医院以后与患者沟通的需要。

3 医护类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让沟通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沟通意愿是提升沟通能力的基础。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多设计一些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沟通的意愿。通过展示一些医疗纠纷的案例和生活中因沟通不当导致悲剧发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沟通能力不仅是其在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还是今后医务工作中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更是一种核心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规避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重要措施。教师还可以把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查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中,通过医患沟通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口语表达等形式进行考查,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技能进行评估,以此提高学生对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2]。

3.2 选用贴近专业需要的教材

以我院为例,医护类专业选用的教材是由张建、呙立军主编的医药卫生类专业适用的《大学语文》,这本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思维训练上紧扣学生专业,按照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临床需要,设计了“语言艺术与医患交流”“沟通技巧与市场营销”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由范文选读、模块综合实践两个部分构成。范文选读主要选用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文章,模块综合实践由职场演练、主题活动等构成,侧重对学生职业实践、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该教材较好地凸显了职业特点,紧扣学生专业,有利于教师组织施教。例如,教师通过“语言艺术与医患交流”这一模块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学会语言交流的方式方法,掌握语言交流的艺术,学习如何运用得体的语言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患者顺畅地交流沟通。

3.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3.1 更新观念,提升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沟通能力也直接影响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并自觉加强学习培训,遇到问题,多向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用口语沟通能力和指导水平。

3.3.2 灵活讲授理论知识

沟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必要的沟通知识,如沟通的要素、方式、基本原则、沟通技巧等。例如,让学生了解医患交流的两种形式:言语形式的交流,即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来传递信息;非语言交流,即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与手势等。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因人而异、灵活选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的艺术修养,学会使用规范性语言、礼貌性语言、解释性语言、保护和暗示性语言、安慰和鼓励性语言等,不用刺激伤害性的语言、消极暗示性语言、误会猜测性语言。在进行沟通技巧的讲授时,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医患沟通不仅是语言的交流,还要注重思维的交流。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了解病人的心理和思维,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为避免理论讲授的单一和沉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泛泛而谈,而要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涵盖沟通知识要点的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直观和深刻的体验。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一则案例:病人家属提出在病房使用微波炉加热饭菜的要求,可这违反了医院的相关规定。护士长与之进行了沟通,在坚持原则、委婉地拒绝了患者家属要求的同时,还给患者家属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其到护士站使用微波炉。这样的沟通得到了患者家属的理解,维护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这一案例的讨论,学生认识到成功的沟通不是冷漠的自我防卫,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种互相理解、彼此认同、达到双赢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提高语言修养水平。

3.3.3 创设职业交际情境,开展实践演练活动

沟通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能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还应积极创设交际情境,开展实践演练活动。比如,在课内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促进沟通能力的形成。以角色扮演为例,教师事先创设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出现的情景,讓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推选人员分别扮演护士、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其他人观察。并在演练完成后,由组长担任评论员,对角色的表现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出学生在沟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不注意倾听、没有使用非语言交流、对医学术语的解释不够通俗易懂等,并为之提供正确的示例。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护患沟通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应用,促使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实践和总结,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兴趣浓厚,课堂上的活跃度很高。同时,为了解决课时不足、训练力度不够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制作医患沟通角色扮演小视频,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评。这种灵活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表达与沟通的积极性。

3.3.4 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医患沟通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医务人员道德修养、语言艺术、知识经验技术的综合体现。沟通能力是医护生必备的职业素养。阅读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滋养其心灵,促进其精神的成长,使其养成崇高的医学职业道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范文的学习,进行情感迁移,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人文素养、高尚医德和高雅的言谈举止。比如,在教学《韩诗外传》时,教师可以在了解言谈之道的同时,介绍言语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懂得“立言必先立德”的道理,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品德高尚的人,进而认识到在沟通时要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尊重交流对象,这样才能在医患之间发生矛盾、引发争论时,成功化解矛盾、平息争论。在教学《最后一片树叶》时,则要引导学生通过琼珊从一片不落的藤叶上获得生的信念以至战胜疾病这一生命奇迹进行思考:医务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对那些失去治疗意志的患者,应该如何鼓励他们产生生存的欲望?从而认识到要从患者的情绪、情感、心理方面去关心患者,掌握并运用适当的心理暗示法去关心和治疗患者。在教学《大医精诚》时,则要使学生树立学医须精、为医要诚的信念,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及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性思维,用美好的心灵滋养出美丽的语言之花。

3.3.5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及社会实践

为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形成,教师应组织周期性的朗诵比赛、演讲活动、专题讨论会、辩论赛、读书交流会等,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应打破课堂教学封闭式的时空限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把学生活动参与情况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另外,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针对医护类专业学生,开设人际沟通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定期开展医患沟通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等。

4 结论

综上所述,医护专业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师应重视其沟通能力的培养,让“说好话”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教材选用、理论传授、实践演练、以读促说等方面着手,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志成,贺萍. 医学语文素养[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2]张建,呙立军. 大学语文[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沟通能力高职院校
如何提高中职护生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能力?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