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及现实价值

2023-05-30杨杰 杨春雪

中国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

杨杰 杨春雪

【摘 要】家校合作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中,他对于如何将学校、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紧密联合做了不懈的探索。他高度强调家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家校合作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通性、合作机制的系统性等原则;在学校的主导下进行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形成较为完备的家校合作体系。尽管已过半个世纪,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家校合作思想仍能为破解我国家庭教育受重视程度低、教育目标的唯智倾向、家长教育学素养薄弱、家校社合作不紧密等难题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關键词】家校合作 家长教育 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B.A.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一生都致力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在帕夫雷什中学从事教学、管理、研究期间留下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提出了诸多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想。他在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家校合作实践等方面拥有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校合作思想。

本文尝试从家校合作的基础、家校合作的原则、家校合作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以期在此基础上探究有利于我国新时代家校合作发展的思想资源及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的理论内涵

1. 家校合作根植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1]50。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源头,家长在家庭中需要对儿童进行道德习惯的养成、智力的启蒙以及爱的能力的培养。

(1)通过家庭教育激发孩子的义务感

义务感是人道德的核心,义务感的培养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心部分[1]186。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崇高的个人义务中有过亲身体验,他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幸福有赖于他人的劳动,也就不会产生感激之情,而这种情感正是使之能充满义务感的源泉[1]190。

要培养孩子的义务感,首要之事是教育孩子学会珍惜,不仅要珍惜个人和集体,同时也要珍惜道德原则。从儿童懂事起,就要引导他用心去感受人的命运,从关注个人命运到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此外,教育者要善于在孩子面前揭示幸福的来源在于劳动。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崇敬,并让孩子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样义务感才能更加深入他们的心灵。

(2)通过家庭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的创造者,因为孩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1]45。

智慧最初表现为求知欲,自孩子有意识时起,父母就应该引导他观察周围事物(尤其是自然世界的事物),留心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孩子在提问、思索的过程中,他们的眼睛就越明亮,记忆就越敏捷[1]49,他的智力在此过程中也就得到了发展。另外,家庭内部打造的阅读环境也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发挥作用。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2]167。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每个家庭都应当尊重科学和文化,并热爱书籍,最好每个月都能增添一些新书,逐步建立起家庭“图书角”,培养孩子傍晚前读书一小时的习惯。

(3)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家庭中要爱护、尊重、激励、完善人的爱的情感[1]22,爱的情感可以提升孩子对话语中的善意和真诚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对此进行了两点阐释:一是爱意味着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1]26。父母通过自身的行为,即体察伴侣的困难和需要,以及尊重彼此为家庭付出的劳动,便能激发爱情的教育力量,孩子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劳、善良、热情、细心的品质。二是父亲需要树立鲜明的榜样,否则一切有关儿童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1]29。因为孩子的首要榜样是父亲,对妻子的态度是对他生命的源泉和生活本身态度的“镜子”,只有父母身上迸发出爱情的光和热,孩子才能被美好的事物打动,不自觉地萌生出良好的道德愿望。

2. 家校合作需要遵循三项合作原则

(1)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2]526,因此必须缩小家校之间的认知误差和观念分歧,形成教育共识。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起着很大的作用[2]533。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表现在学校承担的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主体责任,家庭创造条件对学校给予必要的协助,以共同实现学校教育中所贯穿的思想。如果儿童不在家庭中加深学校教育培育的品质,那么学校教育便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一方面要在家长学校中讲授有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方面的经验,直接加强家长的教育学素养和审美素养;另一方面要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创造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的成长环境:根据孩子的阶段性劳动爱好打造家庭“劳动角”,依据学校设计的家庭最低限度藏书目录打造家庭图书馆等。

(2)教育内容的互通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家校合作也着重强调了家校间教育内容的互通性。在将家庭内部的关系引入学校教育计划中的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将学校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迁移到家庭生活中[3]。

一方面,家庭道德伦理观念的培养可以从家庭迁移到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探讨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时给予了教师如下建议:教育孩子体察父母对家庭的奉献、加强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对母亲的体贴和关怀之情、对父亲的爱戴和尊重之情等。另一方面,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学校迁移到家庭。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即儿童思维根植和发展于家庭中的智慧[1]55。学生成绩和智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力、注意力、求知欲等素质的发展,这些素质都依靠童年早期家庭长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传授。

(3)合作机制的系统性原则

把儿童这块“大理石”打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家庭、学校等“雕刻家”的共同努力[4]。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教育基础、以学校为主要阵地的家校合作机制。

帕夫雷什中学的家校合作主要从以下方面系统性展开:学校创立家长学校,通过提供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来提升家长的教育学素养;在家长会、家长日等活动中对家长进行集体指导和个别谈话,给家长的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具体的帮助;教师通过家访检查家庭教育的进行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家庭进行重点援助;各年级家长委员会选举一名代表参加校务会,分享先进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二、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的实践路径

1. 建立完备的家长活动制度

在长期的教育實践中,帕夫雷什中学形成了完备的家长活动制度—家长会、家长日、家长委员会、家访等。

通过定期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家长会和教师家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日渐提高。一方面,几乎全体家长都乐于并积极参加家长会;另一方面,家长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大:从只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到逐步开始为整个学校的工作操心,如对其他家长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提出批评,指出教师在课业上的问题;从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问题到进一步关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长此以往,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就日益紧密,建立在全体家长之中的团结一致的“友好且目的明确的家长集体”[1]37也就形成了。

2.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家校合作共同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家庭和家长的协助,学校教育将一事无成,学生家长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知识,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创办了一所“家长学校”[5]。

在家长学校成立之初,家长教育学的课程由学校教师进行讲授。随着实践的深入,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许多家长具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智慧,有能力成为儿童研究的主体,因此家长学校进一步发展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儿童的‘研究性机构’”。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家长一起研究儿童记忆力、智力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来启发家长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科学地教育子女。随着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加大,家长开始积极主动地探寻教育的新路径,帮助学校与农工业先进生产者座谈,与集体农庄、工厂、实验室等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实施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对各种职业有初步的了解。长此以往,在家长推动下,“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共同体便得以建立。结合帕夫雷什中学家长学校的具体实践,可将该中学的家校合作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见表1)。

从学校主导的家长教育的单向灌输到家长角色向“与校协同”的转变,帕夫雷什中学最终建立起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完备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共商共议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有效拓宽了家校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3. 开设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的家长教育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为家长学校设计了系统的“教学大纲”(见表2),其中涉及年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理论,为不同年级的父母提供完整、切合实际的长期指导。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共计250小时,根据孩子的年龄分为5个组,由校长、年级主任和先进教师进行每组每个月一到两次的讲课与讨论。家长学校的教学大纲中既包括共性的教育学问题,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也涵盖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问题以及各年龄组儿童的特殊问题。

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取得完满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帕夫雷什中学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在帮助家长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的现实价值

1. 家校合作须形成“培养全人”的共同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实现共同的教养目标,即把儿童培养成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壮的体魄”“奉献精神”“纯洁的道德”“鲜明的个性”“教养”的“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6]。这种“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念与我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这也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总目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存在“唯智倾向”,把教育目标窄化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使家校合作狭隘化与功利化,背离家校合作的初心。

2. 家校合作须构建优势互补的家校社合作共同体

苏霍姆林斯基以其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想,构筑起优势互补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作共同体。在帕夫雷什中学,学校作为主导力量,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强的优势,通过开展家长学校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同时基于家长的兴趣与需求,建立起了组织友好、目的明确的家长集体[1]37。与此同时,在家长集体的协助下,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也大大改善,家长帮助学校与各类工业、农业基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发挥了不可比拟的补充教育优势。因此,我国在建设家校合作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充分发挥家校社三者的优势,通过学校主导、家长协助,并带动社会参与,最终形成联结紧密、优势互补、制度规范的家校社合作共同体。

3. 家校合作须开发科学实用的家长教育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是教师的事业,也是家长的事业”[1]37。基于这种理念,他积极开办家长学校,由校长和最有经验的教师来制订与讲授家长教育教学大纲和“建议材料”,形成科学实用的家长教育课程。

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理论建设处在“瓶颈”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系统、有高度和深度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可靠的教材。家长被各式各样的观点贩卖所困扰,教师也不例外,甚至有些教师秉持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后于家长,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非常浅薄。在学校实践方面,家长学校课程建设过程遇到很多现实困境,如家长课程针对性不足,难以对应实际问题;校长和教师时间、精力不够,专业储备不足,导致课程开发能力有限,等等。

帕夫雷什中学的实践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比如,在时间安排上,每月只开一次课,这样每学期安排四到五次专题讲座或讨论不难实现;在课程内容上,校长或教导主任可以启发家长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孩子成长相关的问题,以此作为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在课程形式上,既可以是讲座形式,也可以是讨论形式,如今也可以进行线上的讲座与分享活动,这在帕夫雷什中学当时的条件下是做不到的。此外,教师的家庭教育专业知识与意识的提升应该写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谱系,需要学校着力推进。不过最重要的是,学校应积极动员与联合家长力量,让其充分发挥教育参与者的作用,合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能够满足家长成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

参考文献

[1]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家长教育学[M].杜志英,吴福生,张渭城,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2]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列夏·苏霍姆林斯卡雅.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概述[J].中国德育,2018(17):43-46.

[4]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8.

[5]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5卷本,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83.

[6] 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 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1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提升国家竞争力框架下中国、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战略比较研究”(编号BFA19006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
拉近家校心理距离,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关于教师教育管理权运用的思考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校合作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校携手,共筑和谐育人环境
家校合作与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