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探索

2023-05-30李芳芳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科学知识劳动

李芳芳

从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要充分发挥科学实践的功能,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经验,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成长。但是,这些科学实践缺少与劳动的结合,一些教师并没有发现小学科学实践其实与常见的劳动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劳动,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的效率与效果。教师应该加强研究与观察,发现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而且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这种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一、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加深理解认识

首先,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与劳动两个层面的理解。从表面来看,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会增加教学的难度。因为在头脑还比较简单、缺少复杂思维能力和广阔视野的小学生眼中,科学与劳动似乎没有密切的联系。科学就像是电视或网络上经常见到的科学家或从事计算机等工作的技术型人才,是他们手中神奇的工具;劳动则像是学校里的卫生值日,或者父母每天的辛苦工作,没有什么“科学”的成分。这种认识固然是错误的,同时也意味着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偏见。

观念上的转变相比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更加困难的事情,更高的教学难度正是因此而出现的。但同样是因为观念上的转变,学生才会发现科学与劳动之间的联系。他们会认识到,科学家其实也是在从事劳动,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使用各种先进技术开展工作的人员,和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劳动者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在通过辛勤的劳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幸福美丽的未来。而我们当前能够享受到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是科学与劳动相结合的产物。学生对科学与劳动的认识将产生里程碑式的发展。

(二)养成良好习惯

其次,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观念的改变是行为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小学生发现科学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后,他们对科学与劳动的好奇心都会极大地提升。比如我们每天在做的卫生保洁工作,无论是家庭保洁、教室保洁还是城市保洁,与科技发展有哪些关系?科技对该领域的劳动带来了哪些改变?很多小学生都会产生这方面的疑问,而且愿意通过理论学习及亲自实践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他们将因此而养成主动探究科学世界及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良好习惯。

当然,这种良好习惯并不会轻易养成,在形成中和形成后也会出现各种反复。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之下,有时会造成小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等现象。所以,还需要教师抓住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优势与机会,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工作,要让学生亲手参与的劳动实践发挥出应有的说服力,促使学生保持对劳动的兴趣,正确合理地认识不同劳动的价值;反之,如果小学科学没有有效联系劳动教育,或者缺少足够的劳动实践,就无法起到上述作用,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劳动参与习惯将更难养成。

二、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探索

(一)科学知识讲解渗透劳动意识

以上讨论已经充分说明了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对此有所认识之后,教师应该找到二者融合的有效方法,将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首先,教师应该通过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向学生渗透劳动意识。小学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掌握是学生有效展开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往往需要在实践这种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才能实现认知的发展,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这给教师融合科学知识讲解与劳动实践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有关杠杆的知识时,教师应该提前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选择素材,将之简化,然后通过相应的道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者也可以使用专门用于科学教育的某些积木玩具。教师一边展示一边讲解有关杠杆的科学知识,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走上讲台亲自动手操作一下。随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道具,让学生自己设想劳动场景,也就是说现在想通过这套杠杆道具完成什么样的劳动过程,再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刚刚学到的学科知识,自然而然地完成劳动意识的渗透。

(二)科学实验观察体现劳动价值

学生认识到科学与劳动的关系,愿意想象科技在劳动场景中的应用,是他们感受劳动价值的第一步。在当代社会,科技与劳动都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劳动反而没有那么引人注目,学生对劳动的了解和实际的感受并不丰富。所以,教师还要继续努力,要通过对科学实验的观察,在学生面前更加直观地呈现劳动价值。因为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观察的日积月累,学生在劳动价值体会方面的成长会更有效,劳动意识也会因此而日益巩固。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时,学生会产生这样一种疑问:我們为什么要观察和了解植物生长?为什么要照顾植物?这些科学知识除了体现在环保方面,与劳动又有哪些直接的关系?教师可以尝试在教材内容之外,尝试向学生讲解古人种植桑树,喂养蚕宝宝,然后纺线织布的故事;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尝试饲养和观察蚕宝宝长大的过程,告诉学生在哪些阶段,古人会开展哪些劳动活动,付出何种努力,最后才能完成丝绸纺织的完整劳动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教师讲解和充分的想象,能够深刻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及价值。

(三)联系生活现象增进劳动认知

劳动如此辛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逃避劳动,只享受劳动成果呢?这种想法当然是错误的,但一些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类似的疑问。正是因为小学生还不具备坚定的劳动认知,所以才需要进行充分的劳动教育。上文已经提到,科学与劳动的痕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与劳动相结合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生活形式。每个人都在科学的帮助下参与现代社会的劳动,然后用劳动成果换取生活资料,而劳动本身又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逃避劳动,实际上就是逃避现代生活,是无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的。

所以,让学生产生劳动意识,感受劳动价值仍然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劳动。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该以科学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劳动实践,体现出科技发展成果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落实的特点。比如在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现在人们做饭所使用的各种食材,要么是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产量,要么是人工合成的产物,这样才能出现在千家万户。而我们想要吃到使用这些食材做出的饭菜,离不开工农业生產的劳动以及父母做饭时的家务劳动。

(四)构建实践区域促进持续成长

以上提到的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方法大都是从课堂教学与实践出发的。相比课堂,外边广大的世界有着更加丰富的科学及劳动元素,等待师生去挖掘。还有很多科学与劳动实践,在教室里很难呈现出其本来的面貌。比如上文提到的杠杆,课堂上的积木道具只能抬起很小很轻的物体,学生需要通过想象才能将现实的劳动场景与其联系起来。为了深化科学教育及劳动教育的成果,教师有必要在学校的支持下,构建专门的实践区域,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体会到更多科学探索与劳动实践的快乐,实现持续的成长。

在这方面,教师和学校应根据自行情况选择建设。如果空间比较宽裕或者能够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应该构建科学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基地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也可以有较大的空间利用科技成果展开劳动实践。比如通过各种材料模仿工程师,用自己的劳动制作塔台,感受劳动的快乐及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那么至少应有专门的空间用于简单的科学与劳动实践,比如“小型农场”或者科学实验室等,通过不断充实丰富区域道具带给学生多彩的实践体验。

(五)丰富教学形式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很难系统化地掌握大量科学理论知识和非常丰富的劳动知识技能,而良好习惯则意味着学生已经对科学和劳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掌握了持续学习科学知识和提升劳动能力的方法,今后可以在各种场景中自主实现科学与劳动领域的成长。这对学生在这两个领域的不断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师应积极丰富教学形式。

例如,除了日常教学外,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与劳动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成长成果的机会和舞台。比如将环保作为切入点,举办“变废为宝”主题比赛,学生找到日常生活中被丢弃的东西,通过单独或集体设计,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制作出新的物品,发挥自身的劳动能力,或者物品本身能够在劳动领域发挥作用。表现优秀的学生及学生小组应该得到充分的鼓励与肯定,乃至作为榜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感受徜徉在科学与劳动海洋中的乐趣。

简而言之,科学和劳动是小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向,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积极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教育合力,既能带给学生更加新颖充实的学习体验,又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科学知识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蜗牛看牙医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热爱劳动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