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策略

2023-05-30孙喜焕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培育责任信息技术

孙喜焕

信息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联不断加强,此时很容易出现信息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与信息社会责任之间是有关联的,对于参与到互联网生活的个体而言,最好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社会素养,而良好的信息社会素养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显然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得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得以培育。因此,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将焦点放在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上。教师要以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为切入点,结合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归结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新课标下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逻辑初衷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要想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学科育人的效能,就需要能够在学科教育中,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继而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育、计算思维的塑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发展、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锻炼作为重要落脚点,由此实现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案的优化,以保證学生在对应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协同发展。

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切实地将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理念与日常教育教学关联起来,这虽然仅仅是核心素养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信息社会环境中,展现出应该有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使得他们意识到信息科技可以为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在运用信息网络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共享信息和资源的时候,要抱着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心态,将网络生活作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严格依照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意识到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是确保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架构的重要节点之一。

二、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夯实责任认知,塑造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意识是保证实践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必须要将信息社会责任认知作为起点,不断采取措施实现对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塑造,由此保证信息社会责任机制能够得以有序构建。信息社会责任认知关注的是学生对信息社会环境下自己的行为、对应事件、实际结果的明确感知、归因思考、评估判断。如果初中生连自己是信息社会责任者的客观事实都不能自我认识,自然不能参与到责任履行中去,就谈不上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对初中生而言,要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信息社会是以信息和信息活动为基础的,信息发展可以产生诸多的社会效应,继而使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出现变局,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面对这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个体在参加信息活动的时候,必然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在近几年的网络新闻中,有很多关于网络暴力导致出现伤害或者致死的事件。很多网络暴力背后的成因都是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的责任意识问题。初中生作为信息社会的参与人员,可能成为信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缔造者、传递者。作为信息社会中的行为人,必然需要保证自身的行为受到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法律法规的约束,并且将自己作为信息社会责任主体。信息社会责任认知觉醒之后,初中生可以意识到这是一项社会使命,是信息社会责任中的自觉意识,必须保证以积极参与的态度融入进去。

比如,在闽教版七年级“信息的特征”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效地挖掘知识点中信息社会责任的资源,将其作为学生信息社会责任认知培育的重要素材。在学生了解信息的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之后,教师会列举很多信息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与体现信息之间的关系,如“烽火狼烟”体现的是十万火急的军情,“上课铃声”体现的信息是要上课,要迅速进入到教室中去。某餐厅外某顾客听到自己的“叫号声”,体现的信息是里面有座位了,可以进去堂食了。当然,还有其他事件与信息,在上述场景信息归结之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结合上述不同信息场景,对信息的特点进行归结?”有学生说道:“信息有真伪性,比如烽火狼烟场景中烽火是假的,就可能谎报军情,影响战局。”有的学生说:“信息有传递性,比如上课铃声,是在我们听到铃声之后,将声音信息进行大脑识别之后,再去实现自身行为的控制,其间是有媒介的。”有的学生说:“信息有价值性,比如烽火狼烟中的信息如果是真实的,可以提供给对应决策者,迅速做出军事部署,保证行为有预见性的特点。”有的学生说:“信息有时效性的特点,比如在烽火狼烟中如果信息严重滞后,敌人兵临城下才看到狼烟,就没有意义了。”学生在阐述过程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他们归结的特点绘制进去,配备对应的图,接着教师会结合学生没有想到的信息特点来展开,信息有可存储性、可共享性、依附性、普遍性、价值性、可加工性、不完全性、价值相对性等特点,同样会引入一些场景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诸如,我们以可加工性为例,教师设定的场景是:“某天,凌晨5点被小区嘈杂的声音惊醒,看到有很多人忙碌地往某大型超市方向奔去,你就想到一定是本地超市大促销或者周年庆活动了。在没有确定这个信息的真实性的时候,你就迅速地拍摄了对应的短视频,并且配上了一句话,将其上传到自己的朋友圈,早上起来很多同学都看到了这样的信息,请问这体现出信息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会想到信息真伪性和信息可加工性的特点,在学生准确识别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对于上述的信息加工行为,你们有什么看法?”这样导向性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从深层次开始思考:作为信息加工者,如果仅仅是依靠自己看到的现象去判定,而不是在深度思考、真实还原之后去进行信息报道或者传递,就可能成为失责的信息参与者,在特殊场景下,甚至可能将这样的信息转化为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上述的信息可能被自己的同学看到,同学可能迅速地让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去购物,迅速造成交通拥堵,社会良好的秩序可能因此受到不良影响。学生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学生开始理解信息社会下每个参与者都是责任人,必须要有这样的责任意识。在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发出新的问题:“如果是你们,你们会如何去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信息社会责任人,应该向本地超市去核实信息真假。因为这家超市是第一个准确全面真实获取信息的主体,向他们询问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信息确认,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信息能够帮助别人。

(二)推崇知行合一,培养信息社会责任习惯

在初中生慢慢具备信息社会责任认知和意识之后,就需要将这样的认知融入现实生活中去,依靠生活实践的渠道,实现信息社会责任习惯的培育,这样的行为模式一旦成型,自然可以使得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质得以提高。

在此期间,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切实地做好如下工作:其一,进行信息社会责任行为方案的设定,保证在责任履行之前,可以设定准确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闽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3课“设计无线报警器”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设计小组,设计小组要能够撰写对应的设计书,其中明确的一项就是能够将自己小组作为责任人,如果使用于学校食堂、厕所、走廊的无线报警没有准确地将信息传递出来,造成相关预警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设计团队就需要被问责,需要接受对应惩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信息技术运用的活动中,模拟真实的设计场景,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设计行为需要与对应责任人关联起来,因为在参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自己的設计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期间必然牵涉到一个责任界定的问题。学生小组带着这样的责任目标去开展设计工作,自然可以保证严谨性,由此使得社会信息责任素养得到良好的培育。好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好的教学活动,作为教师需要针对学校实际开展一些仿真模拟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知识。

其二,结合信息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思考其中存在不合理、不正当的情况,对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总结,保证可以迅速对责任行为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在责任履行的过程中不断去矫正,形成检测循环机制。比如,在上述无线报警器设计好之后,小组学生会进行大量的测试工作,设定健全的测试计划,引入不同的场景,以确保得出更加好的测试结果,思考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可以引入更加先进的解决方案,继而保证实际无线报警器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效能。也就是说,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要坚持做出成绩的原则,这样信息社会责任的实践性特点才能够有效呈现。教师在校园仿真环境下的计算机学习知识,能让学生积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遇到问题能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撇清责任,不将仿真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处理完毕。对于初中生而言,信息社会责任的实践性,可以让他们先进入到模仿的状态,从这个维度来进行言行举止的审视,保证能够以信息社会责任人的身份参与进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传递和信息评价。

(三)引导学生体验,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情感

在信息社会责任事件情境中行为主体会形成特定的内心体验,这说明信息社会责任情感,信息社会责任情感的培育属于高阶任务,要保证初中生在践行信息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社会责任感,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引导的效能。也就是说,可以依靠学生进行情感反馈,使得他们在实际对应的信息社会责任履行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去体验,继而保证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情感得以培育。此时需要注意的有:其一,依靠积极情感,使得信息社会责任能够迅速实现。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社会责任被履行,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保证在未来的信息责任履行中,自觉地进入到理想状态。比如,在闽教版八年级上册“平面设计”项目开展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想法融入实际设计作品中去,创造相对自由开放的设计环境,让学生自己选择对应的设计主题和方向,自主准确设计素材,选择素材色彩、类型、内容、形式等,继而进入到独立创作的状态。很多学生比较享受这样的过程,并且在整个设计中带着很强的欲望,他们开始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继而创作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比如有学生会将逆行者作为主题,将大自然中逆行者形象呈现出来,以凸显出在某地大火期间消防战士英勇救火的事迹,这种平面作品就很有震撼力,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嘉奖之后,参与平面设计的积极性会不断被激发,这就是积极情感的集中体现。还有就是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信息传递者,其创作的作品可以传递出正能量,可以使得他们的情感导向机制得以构建,由此使得他们在信息社会责任履行中感受到快乐,这也会使他们慢慢形成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习惯。

其二,巧用消极情感,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作为信息社会责任人失责的地方,思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继而寻找摆脱消极情感的方法,保证可以对于后续信息实践活动进行不断调整和改善,这样学生的正向体验也会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同样,以上述平面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例,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平面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而是将其看作为一项任务,因此在实际的创作中,会将别人的思路融入进去,以模仿的方式来进行。严重来讲,可以将其界定为抄袭,对于这样的平面设计作品,教师不会给予鼓励,学生的情绪低落,此时需要教师积极去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责任伦理,要求我们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尊重别人的设计,要树立信息社会责任信念,不要去抄袭,抄袭在特定的场景下可能对于别人的知识产权构成危害,这与当前的信息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都是相互违背的。此时教师引入了对应的经典案例:“某设计师在给某公司设计LOGO的时候,直接在素材网站上下载了一个,然后适当地进行调整,就将其提交给客户作为新的LOGO来使用。”鼓励学生对这样的反面案例进行分析,继而保证他们能够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信息社会中的设计行为,保证可以规避自己抄袭的行为,继而保证在后续可以以更加正确的姿态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就是该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能够正确理解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诉求,继而采取措施实现学生信息社会认知的塑造,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行为模式,激发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情感,这样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才能够不断被培育。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培育责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期望嘱托责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