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开放式教学引发的深度学习

2023-05-30牛菊萍

天津教育·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笔者

牛菊萍

长期以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经常被视作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研究中教师们也通常把他们仅仅视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视角去观察、记录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设计出教师认为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这是否真正是初中生的需要,却很少去深入关注和思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初中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教师要认可学生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探究者,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和设计过程中,要将初中生视为研究的主体,以初中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真正思考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知识基础,了解他们的需要,教师的设计方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

一、“初次相逢”,让学生们感受到学科教材的温度

每次接手初中起始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笔者都会有这样的开场:“同学们,我们学习的这一门课程是什么?这门课程可是同学们成长最贴心的‘小棉袄’,因为学好了这门课程,我们可以获取正确生活、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还会更智慧地看待生活、看待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大家可以看看我们手中的教材,先看看目录。”

目录中呈现的内容正是步入初中生活的学生们热切向往和深感困惑的方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开场,顺势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将抽象的教材内容置于学生们真实的成长需要之中,使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和教材产生了亲近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这样的学科情感要在每一节课中随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悄悄潜入。

二、“老生常谈”,放手让学生去讲

“没想到,一碗再普通不过的米饭背后竟承载着这么多人的汗水和付出!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我才真正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我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对着电子白板上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学生激动而又深情地对全班同学讲述着。当“老生常谈”的道理由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畅谈出来时,教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当时,笔者是这样设计这个情景活动的:以一碗米饭作为支点,搭起学生思维拓展的桥梁(出示探究与发现的问题)。

第一,发散你的思维,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与你吃到的这碗米饭相关联的劳动者。然后任选一个行业的劳动者,描述他们的劳动(看哪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思维发散合乎逻辑而又宽泛,描述的深入而又真切)。

第二,谈谈通过上述活动你有什么感悟。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思维导图,并选出代表来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和交流,学生们表现之精彩超出了笔者设计的预期,他们谈到能吃到米饭,离不开农民、工人(学生说到了生产农具和化肥的、运输、加工食品的工人,还联想到了生产电饭锅的工人……),还想到了科研工作者,如袁隆平等。在交流过程中,各小组的思维在相互碰撞、激发着,越到后面几个小组交流的越精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还懂得了如何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通过这样的开放式主题交流活动,活动目的明确,进行了思维拓展训练,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设置了小组成果比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动脑、动手的合作中,同学间相互激发也学会了分工协作;制作思维导图和结合导图代表小组讲述,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而且都是自主的结合自己不断拓展的生活层层展开,讲述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尊敬之情,珍惜劳动成果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当他们说到还离不开自然界中的生物朋友时,教师确实很感动,说明他们认识到自然也是人类的朋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居然还能联系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与伟大。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被彼此感动,思维在互动中被激活,“主题开放式”教学使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学生那里有了说不完的感悟。

三、“给一把梯子”,学生总能够着想要的东西

科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一步之遥”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发展过程,认识他们之间(的差距)只有一步之遥。看似简单,但学生很难区分,每次上完课,效果都不够理想。反思后发现,是因为教师讲的太多,学生根本没好好读文本导致的。

之后,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边读边在书上圈出也在同学们身上表现出的比较普遍的不良行为。同时观察表格对应的两边内容表述上有什么不同,找出几个典型的表述词,想一想表述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又让学生动手圈画,还在圈画中对照反思找出在学生们身上表现比较普遍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找出不同,发现问题(从不良行为一栏到严重不良行为一栏表述不同的词是出现“多次”“屡教不改”“影響他人”)。在对比中,学生们很轻松地就能发现严重不良行为是由不良行为一步步发展来的,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犯罪真的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有错要及时改正。同时对比认知的这一环节又为后面分析教材中的漫画情景和案例打下了认知基础。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动手动脑、发现和归类文本关键点的习惯和能力。

问题的设计源自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学生的阅读学习自然也不会拘泥于教材,他们的思想认知会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和经验。只有当教材中的问题与已有的生活和经验发生碰撞时,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才会产生了。

比如,在复习课中设置“新闻播报”这一环节,现在已经成为笔者所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仅是一个环节而是成了一大推手。关于“新闻播报”笔者采取了“选新闻+编成材料+结合教材提出问题(设置分值)+整合答案”的指导策略,并在初三总复习课中进行尝试。当时复习进度正好到了“富强与创新”这一单元,关于新闻播报笔者指导学生准备了两则资料:一则是“数字十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简短视频;另一则是ppt呈现的漫画——“冒着黑烟流着黑水的工厂”。播放完第一则视频笔者出示了第一个问题:“数字十年说明了什么?原因有哪些?”“数字的变化让人振奋,说明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原因是……”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看完第二则漫画资料,学生们的表情很惊愕,第二个问题紧接着抛出:“两则资料对比又说明了什么?请小组讨论。”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很活跃。给出的答案也异彩纷呈,而且大多数学生结合教材观点展开讨论(因为有要求最好结合教材观点学以致用),然后播报的学生根据整合的答案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分析。通过几番播报指导,学生们知道了怎样选择新闻,编制材料,并选用恰当的方式简约播报,更重要的是可以分散学生集中识记时事政治的枯燥,又培养了学生结合教材选编时政材料,以及结合教材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闻播报”的实施策略是将梳理出来的所有新闻热点与教材专题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逐渐提升。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变成了师生、生生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大推手。同时通过这一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课堂生成、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师生互动中,我们的能力都在提高。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的特点,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的要求。可见,体验性学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结合教学情况,笔者认为体验性教学,要有明确的主题引领,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设置学习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标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表现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情感的表现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思想品德与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与评价,是很难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成绩好不代表思想品德教育是成功的。近两年很多优秀大学生患抑郁症,研究生、博士生被清退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例证。反思后,笔者认为,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应该更多采用描述性和过程性评价,把德智体美劳“五育”情感与方法的感悟、实践和内省渗透在开放的体验性学习中,让成长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主动反思得失,让教育活动入心、入脑,内化为行动。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笔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