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乡村生态振兴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

2023-05-30郭艳伟

南北桥 2023年7期
关键词:逻辑内涵价值

[摘 要]生态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由于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乡村,因此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对于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地区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关键词]乡村生态振兴;逻辑;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郭艳伟,女,河南驻马店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规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1 乡村生态振兴的三重逻辑

1.1 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逻辑

1.1.1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以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方面,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时代的变化同样带来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其衣、食、住、行的需求,又要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乡村地区作为人口聚集规模较大和分布广的区域,就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阵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高乡村地区人民的幸福感,打造出生态宜居和美丽的乡村。

1.1.2 推动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的内涵从一开始的实现工业现代化逐渐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也融入其中,开创了新局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全体人民共同的责任。实现生态现代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巨大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也成了生态现代化的核心问题。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命线,也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2 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逻辑

1.2.1 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升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全部生产都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1]。其高度评价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力的构成包括社会劳动生产力和自然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内在规律,即“自然的赐予和自然的生产力”。自然基质如土壤等提供了农业生产的对象,生物化学作用如土地肥力的保持和再生产构成农业再生产的基础。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无节制榨取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农业”论,认为农业生产应寻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均衡,保护“人类世代共同的永久财产”,维护农业生产环境持久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目标[2]。百年来,我们的乡村农业生产就始终依据马克思开创的合理农业道路不断探索创新。

1.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乡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我国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3]。

1.2.3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生态自然观。新时代这一生态自然观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的继承与创新。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顺应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过程。首先,古人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对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关心与仁爱之情上。《易传》就曾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就是说,人类“最根本的德性应该是维持生命的存在并促进其发展”。在当今时代我们一直提倡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唯天为大”“天行有常”的生态观念,告诫人类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不能在自然面前过分逞强,肆意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如庄子所说的“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如果人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之心,不做超出自然规律的事情,那么人与自然便能够保持和谐共生。

总之,以道德的方式关爱自然生态既是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的一大亮点[4]。这些传统的生态文化智慧对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合,推动了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3 乡村生态振兴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众多生态问题。尤其是人们大力开采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导致大量植被被破坏,开采的矿区地表下陷,矿产资源的冶炼也排出大量废气、废水、废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系统。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植树造林、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等策略。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把“三农”问题放在进行农村工作的首位,积极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再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开启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5]。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首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三农”问题又被放在了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2018年2月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给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原则。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而得出的最符合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是对如何实现乡村更好发展的科学回答,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我国乡村发展的根本遵循。

2 乡村生态振兴的科学内涵

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则强调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忽视自然的地位,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索取,导致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系统。而乡村生态振兴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对此要充分认识并尊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独特价值,加大乡村自然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力度,提高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村民的生态保护行动,在生活、工作、生产活动、学习中,要树立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牢记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2.2 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有机融合的人文生态复兴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出现就证明了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割裂开来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利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而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样,乡村的人文传统与自然生态环境也密不可分,乡村拥有着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如今拥有众多土地的乡村地区拥有着众多的珍贵动植物、优秀古建筑,以及坐落的宗教寺庙等自然和人文遗产,构成乡村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乡村要将这些人文景观与生态结合起来,使其兼具文化与生态的功能,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乡村生态振兴的内涵绝不仅仅是对乡村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发展,更应重视对数千年延续下来的乡村人文生态的保护与发展[6]。

2.3 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

绿色发展牵动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生态文化融入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治理迈向现代化,是打造乡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动力[7]。当前乡村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良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乡村地区的度假山庄、农家乐,以美食、美景和良好的空气质量为营销策略,成功打造出一条新型乡村经济发展道路。这些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要牢记乡村产业业态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宗旨,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就是带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的选择。此外,乡村在资源利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方面必须遵循绿色消费、节约和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人口增长适度型社会[7]。

3 乡村生态振兴的当代价值

3.1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并且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实现乡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乡村生态振兴促使乡村全面振兴。当前面临着乡村产业分布较少、环境治理能力差及村民居住环境改善的需要等情况,乡村生态振兴能够为解决乡村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贡献力量,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3.2 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现在广大乡村地区开始投放垃圾桶,避免乡村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而且财政对于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众多乡村地区开始统一修建集垃圾分类、回收、焚烧等于一体的设施。同时,近些年乡村居民卫生间的改造工作不断开展,贴合人们生活的实际,让乡村居民感觉到国家对于提高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决心,从而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3.3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需要,大部分人口开始往城市聚集,导致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劣、交通拥挤、精神焦虑等问题。于是城市的人们开始向往去生态宜居的乡村地区,到乡村体验生活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乡村生态振兴当代价值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生态振兴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乡村生态建设中,要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生态治理、保护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将乡村经济振兴和生态振兴有机联系起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平,王曦晨. 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7.

[3]严东权.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J]. 农村工作通讯,2022,183(18):16-18.

[4]耿步健,张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基因[J]. 云梦学刊,2023,44(1):19-25.

[5]朱信凱.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2,47(6):50-55.

[6]罗志勇.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内涵、意义与路径——以苏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实践为例[J]. 云梦学刊,2021,42(3):112-118.

[7]王季潇,吴宏洛. 习近平关于乡村生态文明重要论述的内生逻辑、理论意蕴与实践向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9,290(8):7-12.

猜你喜欢

逻辑内涵价值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