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径山茶宴,一曲与世界共振的禅茶乐章

2023-05-28楼玮玥

杭州 2023年7期
关键词:禅院山茶宾客

楼玮玥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周杰伦一首《爷爷泡的茶》简单细腻,但作词人方文山曾为写好歌词花费大力研究制茶过程,最终才能以独特旋律表达出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就像作词人的用心一样,传承,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径山茶宴通过一代代流传,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径山云雾般缥缈迷人的茶文化,也走过千年,历久弥香。

历史凝结

茶韵之山铸就茶品盛宴

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峰,因其以径通天目主峰,故得此名。五峰罗立,峰峦叠嶂,温湿多雨,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径山终年葱茏、茶园满山的迷人景致。茶圣陆羽在江南考察茶事时,曾在径山东麓隐居撰著《茶经》,至今留有“陆羽泉”胜迹。曾两度任官杭州的宋代文豪苏轼,对径山颇有感情,他甚至想在径山“筑室安迟暮”,过一个“洒扫乐清静”的晚年,并在《送渊师归径山》中写下“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表达对径山的无限赞美之意。

唐代天宝元年(742),法钦和尚来到径山编茅为屋,“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从此径山成为佛教道场、名茶产地。南宋时期,径山寺被朝廷钦定为江南禅院“五山十刹”之首,殿宇辉映,僧众三千,唱经声不绝,被称为“东南第一禅院”。同一时期,主流饮茶方式从烹煮改为煎点,“斗茶”蔚然成风,茶宴也逐渐盛行。这种流行元素也传入江南禅院,径山茶宴应运而生。

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禅院法事,径山茶宴的仪式规程也被严格地以清规戒律的方式规范了下来,成为宋代禅宗典籍《禅苑清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禅苑清规》及日本《茶道经》等记载,径山茶宴作为江南禅宗寺院流传的清规和茶礼,是每个禅僧日常修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时光流转,历代祖师的师徒授受和十方选贤的寺院住持传承,让径山茶宴得以跨越纷飞的历史尘埃,如画卷般徐徐呈现在世人眼前。

在宋代,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不仅成为禅院的重要法事,更是通过僧人传播至海外。日本佛教史上第一位“國师”圆尔辨圆、日本茶道先驱者南浦绍明等日本僧人来径山寺参学,在将径山禅法、宋代文化带回日本的同时,也把径山茶叶、饮茶制茶工艺、禅院茶礼带回了日本。径山茶宴就这样被完整移植到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时代的日本博多(今福冈)、镰仓、京都等名城古都的禅宗寺院,缓缓演变成为日本茶道。

到了明清时期,撮泡清饮逐渐替代点茶饮法,径山茶宴逐渐式微,仅在径山寺及其下院中继续传承;民国时期,随着径山寺的衰落,径山茶宴仅在寺僧和周边农户中传承。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径山寺每年定期举办径山茶宴,向社会展示宋代禅院茶礼,传播径山茶宴的文化魅力。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径山茶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至此,径山茶宴文化的点滴翠绿,如水墨般再次蔓延至四方,在和敬清寂中,为世人送去一份久远的禅意。

高古清绝

茶韵之声敲响寂静禅心

跟着茶艺师学习手握竹制茶筅,快速击拂杯中茶汤,再将茶筅微微提起,茶汤颜色渐浓,茶香味逐渐漫出……这不是出现在电视剧《梦华录》中的画面,而是发生在“禅茶第一村”径山村的点茶情景。每逢周末、节假日,大批游客便会涌入径山村。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品饮绿茶、红茶和抹茶,还能换上宋式服装,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番宋韵点茶仪式。

2012年,余杭区径山茶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俞荣华为了寻找非遗与现代人之间的结合点,一头扎进筹办民间茶宴“径山茶汤会”中。在径山寺大师父的指导下,小至磨茶用的石磨,大到整个茶宴的礼制流程,俞荣华联合了众多茶业人士潜心摸索,最终使“径山茶汤会”实现了雅俗共赏。

与此相比,径山茶宴有更为复杂的礼仪、流程,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十多道仪式程序,看似简单素朴,却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禅之情境。

径山茶宴通常在径山寺明月堂中进行,是径山寺住持接待贵客上宾时举行的大堂茶会。走入明月堂,寂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堂内陈设古朴简约,正壁高悬“明月堂”巨匾,长方形的茶台子设在堂中央,上有香炉、插花。首座设在正上方,是住持和尚主持茶宴的法席。周围依次设茶席,一般左右相对。茶台一侧设茶桌,上面备放着各式茶具用器。

待知客僧张贴完茶榜,茶宴正式开始。茶鼓声有如天边鸣雷,掷地有声,令在场宾客肃然起敬。司鼓负责击茶鼓,击鼓三次,每次24下,节奏由慢到快。在阵阵茶鼓声中,参加茶宴的僧众、宾客来到明月堂,等候住持到来。当茶鼓声停止,住持缓步入堂,来到佛像前拈香礼佛。上香后,住持、僧人、宾客随即依次入席端坐。

与此同时,煮茶待客之僧人“茶头”在茶台上煎汤点茶。茶宴以抹茶为原料,放置在天目盏中,分多次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同时用茶筅搅动。当绿色的茶汤浮出乳白的汤花,茶头就将茶依次分盏至住持、僧人、宾客席前。行盏结束,住持即兴讲解佛经唱词,宾客进行作答,而后住持与宾客共同举盏吃茶。快要结束时,住持起身,与宾客行礼道别,宾客代表上前作揖行礼,以表谢茶之意。随后住持缓步退堂,宾客亦退堂,茶宴结束。

千百年来,径山茶宴通过住持与僧众,在接待宾客的日常茶事仪式中代代相传。而在径山寺的下属寺院和周围村镇中,也依照这样的礼俗程式和茶席形式来接待宾客,从而在当地形成了径山茶宴的核心流传区域。径山茶宴的精髓,就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创造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财富。

闻名天下

茶韵之风吹向四海八方

自古以来,茶这片古老的“东方树叶”,承载着禅意与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此之中,以径山茶宴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尤为深远。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日本僧人希玄道元入宋求法,受到时年73岁高龄的径山禅寺住持浙翁如琰禅师接见,并在明月堂设茶宴招待。希玄道元归国后,按照唐宋《百丈清规》等制定了《永平清规》,这本书也成为最早记载日本禅院中行茶礼的日本典籍。南宋端平二年(1235),日本僧人圆尔辨圆、性才法心、随乘湛慧等上径山求法,从无准师范习禅。回到日本后,圆尔辨圆在日本创建了东福寺,被天皇封为“圣一国师”……从事茶文化研究的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关剑平评价说:“传播到日本以后,日本禅院按径山茶宴模式全盘仿行,逐渐发展演变为如今享誉全球的日本茶道,形成了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方茶文化圈。”

径山茶宴缘何传播如此广泛,并对其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径山宋韵茶事,代表古代禅、茶“两顶峰”,也是一种代表宋室俭朴精致生活的茶艺典范。作为中国传统待客之道和标志性文化符号,径山茶宴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正因如此,其在国内影响元明清至今而生生不息,在国外也不断开花结果。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建武夷山时作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径山茶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审美极致、影响广泛,在提振径山茶产业、建设“杭为茶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如今,径山村改良宋代点茶体验项目,同时推出全新“宋人四雅”表演,还原围炉煮茶场景;径山书院结合数字文旅,创作了径山禅茶主题的剧本杀,通过游戏串联起径山镇的旅游景点,让玩家扮演茶圣陆羽后代等角色,通过茶叶、茶具、茶园等道具和场景中的线索,与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草木繁荣,春茶正浓。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通过挖掘、创新、与时俱进,在走向更大舞台的同时,更为文化交流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如老树抽新芽般,重新焕发出生机魅力。

猜你喜欢

禅院山茶宾客
红山茶
名利如“宾客”
《山茶梅花图》
刘宾客常论医 信方传世
热闹婚礼季,如何在宾客中脱颖而出?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梦山茶
“遍赞宾客”句解
完美
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