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教科研论文的实践品质

2023-05-26周振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科研例子论文

摘要:教科研论文来自实践,反映着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好的论文应当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与实践同频共振,并通过提炼、概括、联结等手段,走到高于实践的地方,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教科研论文;实践品质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6-0073-04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对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服务实践需求”的要求,指出“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教育科研的实践性”。《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也指出:“将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聚焦到有没有敏锐发现真实问题、有没有扎实完成研究任务、有没有真正解决现实难题、有没有有效提出改革方案、有没有全力推动实践变革上来。”可见,作为反映教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教科研论文,应当来自实践,又能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教科研论文的土壤,“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本身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论文写作的富矿”[1]33。身处教育教学实践中心位置的一线教师,理应写具有实践品质的论文,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水平,同时让教育教学实践因论文写作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一、立足实践的基础

论文需要说理,需要论述、论证、思辨,要借助于一定的理论,并致力于理论的建构和创新。论文的味道全在一个“论”字上,缺少论述、论证、思辨,缺乏理论的色彩,就可能演变成为经验性的文章,或者是一般化的叙事性文章。

但论文光有“论”还不够,还必须用例子来支撑,用事实来说话。“教学论文写作基于课堂、基于教学,作者的写作素材与写作灵感直接来源于课堂实践与反思,所以,拥有好课例、好案例是教学论文写作重要的前提。”[2]有了实际工作中的例子,观点才有内容和依据,读者也才会感兴趣,不然论文很难给人启发。由“想法”到“想法”,很可能只是“语言”上的变化,换一下说法而已,并没有说出多少新鲜的意思。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时候,组织学生手拉手做游戏,围成各种‘身体三角形……”这例子即刻带来了眼前的“形象”,结合这鲜活的例子来说“游戏性”,所说就有了内容指向,也有了意义边界。“‘游戏性是怎么回事”“‘游戏性如何体现”等等问题,都可以在例子中找到答案。就是一时还不明朗“游戏性”是怎么一回事,至少,那“例子”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或由论文中的例子联想到其他类似的例子,在课堂上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例子。这样,论文就接着了地气,也有了实用价值。因此,一线教师写教科研论文,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依据实践中的事实来展开论文写作。保证论文中有一定数量的“例子”,用事实来说话,文章才会有底气,才会有说服力。

“例子”如此重要,那有人要问:是否有了例子就行?是否有了例子就表明论文具有实践品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例子有真有假,例子质量有高有低。实践产生例子,但例子不等于实践。有的教师论文中也有不少例子,但那例子从严格意义上说仅是一段“文字”,而不是生动的“实践”,或者说是与实践脱节的。这样的“例子”常常表现出“笼统的,而非具体的;简单的,而无细节的;脸谱化的,而无个性特点的;文字性的,而无生命力的;一般化的,而无创造性的”等特点,甚至是配合着论文写作的需要而“写”(编造)出来的。这样的例子仅靠想象就能轻松解决,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案例,才具备“具体的”“细节的”“个性的”“有生命力的”“有创造性的”等优秀案例所需的要素。

诚然,并不是说一定要做过了才可以去写,一定要做过的才说明是来自于实践的具有实践品质的。我们可以先设想,再实践,想法先行,“科研先导”;还可以自己设想了,让别人去做,“推广”和“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但不管何种情况,所写例子必定要体现基于自身实践(当下的实践,或者曾经的实践),蕴含着对某一问题独到、深刻、创新性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听课中、读书中、讲座中、报告中的例子,只要是打动过自己的、引发自己共鸣的、融入了自己理解的,实际上已发生了“他者”到“自我”的转化,成为自身实践理性的一部分,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充实到自己的科研论文中去。

二、合着实践的节拍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是先有实践,才有论文,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实践是论文的母体。当实践中有了好的做法和想法,就动笔把它写下来,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教育教学论文。

但这样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简单地移用到“写作”与“实践”先后顺序的处理上,比如认为:论文写作必定在实践之后,实践结束之后才可以开始论文写作。事实上,两者可以而且应该同步进行:一方面,实践中有了一些好的做法,加以思考,形成基本的“观点”,搭建起论文初步的框架,并把已拥有的内容填充进去。过了段时间,再有了一些好的做法,再作思考,对原有的“观点”作修正,对原有论文结构作调整,再把新的内容充实进去……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地形成和完善论文。另一方面,在形成论文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想法、设想和设计,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或者放到实践中去验证它的可行性、真伪性。有时因写作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专题)的实践:为得到某一数据,设计调查量表进行调查研究;为充实某一论点(分论点)的支撑材料,进行专题实践并形成相關实录……实践与写作同步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实践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这就真正让科研(论文)走进课堂,走进实践,起到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

反之,若是一定等到实践结束之后再来写论文,一些原本很有感触的地方变得模糊了,一些原本很强烈的想法也淡下去了,所需例子也需要重新回忆起来,即使平时有意识地记录了一些,再去翻看那些成为“过去时态”的材料,总有一种“隔”了一层的感觉——不仅仅是时空上的。好多教师感到论文写作有困难,就是把论文写作放在实践之“后”,让论文写作变成另外加出来的一件事,变为教学若干“认真”以外的另外一个“认真”。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如学期结束以后,在假期里),似乎还有一件“事”等着自己去做,于是像要完成一项任务一样去完成它。这样的做法把论文写作与教育教学实践人为割裂开来,不仅写作的过程变得不自然了,写作的困难因素也徒然增加——材料与“才思”都处于枯竭状态。所写的结果(论文)似乎与教育实践关系不大,要说有什么用处,也至多只能用到论文“原初功能”以外的其他地方,如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这就背离了科研论文写作的初衷。

理想的写作者(写作状态)把写作当作常态,与写作结为一体,注重平时的观察、实践和思考,“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及时地将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不断地记录之中滤沙淘金。”[1]35写作与实践两条“腿”走路,两者呈同步共振状态。此种意义上的“写作”,并不追求出产多少文章,发表、获奖多少数量,而在于用写作的眼光来审视工作,用写作的思维来梳理工作,从写作的维度来规划教育教学实践。

不少有写作习惯的教师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时,都主张重视平时的积累,要“长线”研究、常态化研究,要“用一学期(学年)时间写一篇论文”,让论文形成与实践探索同频共振,以便在“实践”与“研究”之间不断来回。如,学期(学年)之初定下“运用导学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人研究项目,然后用一个学期(学年)时间围绕这个“点”进行研究:设计导学单,使用导学单,改进导学单,思考导学单在教与学中的价值,思考导学单的使用要求和改进策略……这样一来,实践的形态(状态)因论文写作的介入而发生变化,论文写作也存在于一个较大的实践背景之中,有了源头活水,其“水量”远不止供一二篇论文写作之“用”。

三、走到实践的高处

我们用文字来记录实践,反映实践,但所写并不等于所做。客观上看,“所写”实际上无法完全等同于“所做”,不是大于了,就是小于了,无法完全相等。若是两者真要比个“大小”,“所写”还只能小于“所做”,任凭你写得再详细再具体,也总有遗漏的地方。因为实践包括一切,而文字无法做到一字不漏地“全部”记录,它总是有“缺陷”和“不足”的。

那是否可以变“大”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不能仅停留在“记录”的层面,不能仅满足于对实践的仿真性描摹,而要向深处走,要思考,要概括,要提炼和提升。如,通过一段时间写字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十个写字教学中关注育人的案例,把这些零碎的案例联结起来,提炼出“写字与育人相统一”(或“在写字中育人”“‘教写字与‘学做人”)的上位于实践的观点(理念)。用这样的“一”去统领“十”以外更多的案例,这就大于实践了,就走到实践的前头去了,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以此理念为出发点,生出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写字中关注育人的案例。

能够走到多“大”的地方,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事物包含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你能“看”到什么,“看”到多少,就取决于你的“眼光”。一位老师看到邻居家小孩子在“一、二、三、四……”数脸盆里的小鱼,他把这一方法运用到一年级“数的认识”(数数)的公开课教学中。同事听课时看到后,都觉得有意思,觉得这方法对于“认识数”的教学很新鲜、很有帮助。这方法“有意思”“很新鲜”“很有帮助”,这是一种认识,但这认识还处于粗浅感觉的层面,应该还有深层次的认识。在公开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的思路打开了,认识也进入深水区。如,有教师说这里有“速算”的要求在里面,因为鱼会游动,逼迫人快速“数数”,不然会数不清有多少条鱼。还有教师说,这里还体现了“分类”的思想,因为鱼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数鱼时必然在不自觉地分类,把相近的鱼作为一组,这有助于正确而又快速地数数。此外,还有诸如“生活化”“儿童化”“观察与数数”等意蕴在里面,种种认识不一而足。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可以形成相关文章。最简单的是一事一议,形成“案例+点评”“案例+反思”“案例+解读”的文章,虽不能算正规的论文,却是组成论文的基本单位,从中练就的是论文撰写所需的必备能力。复杂一点的,是以此案例中“看”出来的某一个“点”为基本理念(如“生活化”),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如“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再以此观点去“看”教育教学实践,收集进能支撑自己观点的其他案例,最终形成论文。这样的论文形成过程,由“做法”(最初的案例)到“想法”(观点),再到“做法”(其他的案例),形成了一条通向理性高地的路径。教师也“通过‘写这个行为,深度审视自身的教育生活,把实践当作一种对象来进行‘认识,使自身原本情境化、碎片化、表面化的体悟得到明晰、整合和提炼,实现教育经验和规律的自我建构”[3]。

在这样的论文中,一个个“例子”不再是框架结构的墙体(并不受力,只起分隔作用)中填充进去的“砖块”(既可用此物填,也可用彼物填),而是剪力墙那般的材料“组成”,与“梁”与“柱”等(结构)一起在“承重”和“受力”——支撑起论文的观点(理念)。因此,在材料选择上有较高要求,要筛选和选择,去掉一般化的、重复的、不够典型的、缺乏创新意味的。对所选案例在论述要求的條件下进行“二次加工”,使之发生变化、转化和优化。如,由“数鱼”的方法触发,改“数脸盆中的鱼”为“数水池中的虾”,由平面变为立体,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数数”价值,让它与论文所论述内容相匹配,相融合。此时的案例已不是原生态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最初的“做法”,而是经由改造的、用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材料,它来源于实践,却处在实践之“上”。

参考文献:

[1]张斗和.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论文写作[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

[2]陈洪义.例谈基于课堂实践的教师论文写作[J].新课程评论,2018(9):78.

[3]颜莹.教育写作:为何与何为[J].上海教育科研,2020(4):74.

责任编辑:颜莹

收稿日期:2023-01-10

作者简介:周振芳,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高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

教科研例子论文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