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非遗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思考

2023-05-26臧其林李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臧其林?李慧

摘要:职业院校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对传承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有重要意义。分析非遗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现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大思政课”理念和多元评价理论,通过构建多主体联动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引入非遗大师合作平台等路径开展非遗课程思政育人,提升育人成效,达成培养职业人才工匠精神的目标。

关键词:非遗课程思政;职业院校;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5-0059-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如何将非遗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将非遗的工匠精神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非遗育人,是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非遗课程思政的内涵

非遗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非遗学习与传承的课程中,构建非遗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内容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非遗课程思政体系,在非遗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1]。非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育人需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很多非遗项目有关联性,两者紧密结合,能取得育人的最佳效果。职业院校要聚焦非遗教育中的思政内容,加强育人机制建设,重在培养工匠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实现非遗课程思政育人。

二、非遗课程育人的现状

首先,课程实施机制不健全,缺乏协同联动机制,未形成校企合作育人格局。特别是课程的嵌入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缺少企业的参与,也没有形成系统,只是零敲碎打,搞一两次企业体验活动,无法落实为常态化的课程实施。其次,课程体系不完善,呈现碎片化、孤岛化,课程设计未能有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能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如某个专业课程将非遗项目作为一个小环节嵌入其中,学生对非遗不能全面认知;或者局限在某个专业开设非遗课程,并未推广到整个学校,没有形成完整的非遗课程体系。最后,非遗文化育人实施不到位,路径不清晰,成效不明显,不能发挥全方位育人功效。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有感人的传承故事,如何把这些内容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如何挖掘出非遗项目中的匠心,通过什么载体去落实,都需要梳理出清晰的路径。

三、非遗课程思政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三全育人”理念

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格局,提炼非遗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及精神追求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之中,与育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在目前较多关注非遗常规课堂和非遗社团活动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将非遗课程思政延伸至中小学职业体验课堂和中外交流的海外研学课堂,职普融通,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界限,最大限度发挥非遗课程思政作用;并在课程思政语言课堂、专技课堂、职业课堂、文化课堂联动育人机制下,引导学生将人文素养、职业情操、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彰显文化自信,感受大國工匠精神,凸显中国软实力[2]。

(二)“大思政课”视域

遵循“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立足“大思政课”视域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新格局,使思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大思政课”理念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职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挖掘非遗思政内容,融入课程设计与实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多元评价理论

结合非遗教学实践,构建师生双主体、非遗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内容、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双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区别于常规教育评价中以定量评价为主,非遗课程思政考虑思政教育功效隐性化等特点,强调以定性评价为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入手,考核非遗知识技能教学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目标达成情况,并全程跟踪,实施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四、非遗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

职业院校优化非遗课程思政育人,须研究育人的实施路径。结合非遗思政育人功效,融入专业教学、社团活动,职普融通,国际研学,将非遗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形成非遗课程思政育人基本路径[3]。在此基础上,形成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最终形成非遗课程思政在内容、师资、方法和平台方面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全面实施非遗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

1.完善非遗课程。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把非遗项目嵌入相关联的专业中,构建非遗知识课、非遗技能课、非遗实践课等完整的非遗课程体系,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不能全面嵌入系统化课程的专业要把非遗作为该专业必修课,开齐开足,构建非遗项目课程体系。编写非遗项目校本教材,组建包括非遗大师和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将项目课程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实现课程的双向嵌入,一方面,非遗内容嵌入专业课程,用非遗中深刻而丰富的美感染人、启发人。另一方面,开设非遗课程,将课程思政内容嵌入非遗课程,在非遗项目授课中突出所蕴含的思政内容,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

2.融入社团活动。依托非遗实训教学基地,建立学生非遗活动社团,将非遗社团活动广泛地融入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通过常态化的非遗社团活动、校园非遗艺术节、走进非遗诞生地及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精湛高超的传统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崇敬传统工匠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

3.深化职普融通。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将非遗课程延伸到校外,建立非遗体验中心,系统化设计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式非遗课程菜单。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劳动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开展国际教育。开展国际研学活动,将非遗课程实施延伸到国外,搭建国际交流合作载体,设计非遗技艺国际化体验课程包,开发非遗项目游学、研学的双语教材和读物,突出非遗技艺的体验性和非遗教材、读物的趣味性,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国际师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二)优化非遗课程思政育人的管理模式

1.强化协同配合。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学校各部门充分认识到非遗课程思政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协同开展非遗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勇于改革创新,探索非遗课程思政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定期开展非遗课程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全员育人能力。

2.完善督导评价。职业院校设立督导部门,加强对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督导检查,将其作为德育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将非遗课程思政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评选中,探索非遗教育教学机制,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主题活动,如“我的中国梦”“最美职业人”等活动,评选在非遗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彰显榜样示范作用,激励青年学生成长为具有时代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热爱祖国文化的技能人才。

(三)搭建与非遗大师合作的运行平台

按照一个非遗大师工作室配备一个教学工作坊的方式,加强非遗实训实践教学基地的文化建设,形成“一室一坊”非遗技艺实训及职业体验基地,大师工作室和教学工作坊承担非遗项目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大师工作室由一位非遗大师领衔,成员包括专业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大师工作坊按照项目进行产品研发、课程实施。“一室一坊”的环境文化要符合非遗文化传统,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定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趣事。建设“一室一坊”平台,学校积极推动专业统筹,加强对非遗知识课、非遗技能课、非遗实践课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引导非遗课程专业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非遗知识和培养非遗技艺的同时,将非遗文化所包含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建林,周琳.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84.

[2]李丽.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6):94.

[3]臧其林.文化自信背景下职业院校非遗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21(6):90.

责任编辑:许洁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院校非遗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B/2021/03/68)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2-12-08

作者简介:臧其林,苏州市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非遗文化、旅游教育;李慧,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探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阅读能力调查
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功能与实践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