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三世遗”综合效应 打造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2023-05-25李斌

杭州 2023年6期
关键词:世遗良渚世界遗产

李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杭州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项世界遗产,数量居国内城市第二位。杭州还拥有五项(7个子项)世界级“非遗”项目,数量也居国内城市前列。发挥世界遗产综合带动效应,既是杭州的重要责任,也是杭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途径。

杭州“三世遗”综合效应开始显现

申遗成功后,杭州持续深化“三世遗”的保护、传承、利用,及时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订《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以地方立法加强世遗保护。《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也已进入立法程序,整体推进历史地段、传统风貌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修订修编良渚遗址保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规划,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杭州相继建立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良渚遗址管委会(良渚遗址管理局)、市园林文物局专责三大世遗保护管理,上城、拱墅、滨江、萧山、余杭、临平等大运河沿线城区也设立或明确了管理机构。设立了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等机构承担保护监测研究等职能。西湖博物馆总馆(西湖学研究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单位承担文物文献资料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工作。

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杭州推动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实施多轮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还湖于民,打造了免费开放的“西湖模式”;在对大运河(杭州段)河道和6个遗产点保护整治的同时,实施京杭大运河二通道、大城北地区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大型活态遗产保护利用的“运河样板”;实施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融入经济社会的“良渚方案”。成立了杭州世界遗产联盟、杭州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学会、大运河(杭州)党建联盟等组织,引导鼓励社会参与世遗保护管理。

通过积极推进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价值挖掘、研究交流、展示利用等工作,杭州“三世遗”综合效应开始显现。2020年,杭州将西湖和良渚申遗成功日设立为“西湖日”“良渚日”。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联动开展宣传推广活动,近几年还举办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暨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市长论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等活动。深挖世遗价值和人文内涵,推动文旅融合,“三世遗”区域对游客吸引力持续提升,尤其是大运河沿线、环良渚遗址等区域的文旅融合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统筹推进“三世遗”保护利用理念思考

在新时代,提升杭州“三世遗”保护、传承、展示、利用水平,擦亮世遗“金名片”,必须坚持“一盘棋”保护,强化文旅融合,深化传承展示和活化利用。

西湖:深化“风景名胜区”与“世界文化遗产地”叠加融合。西湖从1982年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到201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质的跃升”。“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的一个独特类别,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创作,兼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但从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更高定位看,要从体现“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西湖景观格局”“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等六个方面深化“突出普遍价值”认识,发挥“景区+世遗”叠加融合优势,实现西湖大型活态遗产高标准保护,使遗产更好地惠及民生,形成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大运河:推动“遗产保护”向“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发展。大运河从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到2021年国家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已从“点线”遗产保护转向整体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虽然大运河(杭州段)局部区域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起步早,但从区域整体讲,无论是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还是文化公园的建设,任务都很重。大运河(杭州段)世遗保护点包括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等6个遗产点。除了做好河道和遗产点保护外,应按照规划,挖掘沿线世遗和“非遗”价值内涵,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增加游客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强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互动交流,提升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开发利用水平,打造“文化河”“致富河”“幸福河”,使杭州成为展现大运河千年文化精髓、推进繁荣发展的代表城市。

良渚古城: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深化保护利用。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典型的土遗址,如何更好地发挥遗产展示、价值挖掘、活态利用、教育引导、文化自信功能是重大课题。在加强大遗址保护的同时,要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体验互动环境,增强游客吸引力,探索创新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使良渚古城遗址区域成为“中华文明展示地、文物保护标杆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

发挥杭州世遗综合效应的文旅融合路径探讨

三项世界文化遗产、五项人类“非遗”项目,形成了杭州“世界遗产名城”的雏形,为杭州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升级打下了基础,也为杭州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提供了独特条件。杭州可发挥世界遗产联动效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串珠成线、点面结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使文化旅游“火起来”,打造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

串珠成线,开发营销世遗旅游。西班牙之所以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与其数量居世界第三的53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直接相关,高品级的众多遗产资源为旅游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过去,杭州给世人印象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现在,杭州发展世遗旅游条件成熟,而且“一湖、一河、一古城”的地域空间、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关联度大,有利于线路设计。比如以水为脉,打造“一城坐拥‘三世遗、一河串起湖与城”旅游品牌;以史为轴,将“三世遗”与南宋皇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新登古城墙、天目窑遗址、跨湖桥遗址、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梅城古城等申遗备选项目串珠成线,串联历史古镇古村落和“非遗”项目,构建世界遗产群落线路,彰显杭州古都形象,提升杭州旅游独特竞争力。可与杭州都市圈、大运河沿线城市联手,共同开发世遗旅游品牌。还可以将文化遗产与景观旅游、产业旅游、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业态深度融合,设计杭州世遗文化统一形象标识,制作相应的广告、视频、动漫等文创产品,推广世遗文化内核和存世价值。

活化利用,深化文旅融合体验。杭州不少“非遗”项目本身就是“三世遗”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的5个项目中,直接由杭州提供的就达7个子项: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中国篆刻(金石篆刻)、中国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西湖龙井、径山茶宴)。另外,杭州有国家级“非遗”48项、省级“非遗”184项,运河沿线就有水乡社戏、余杭滚灯、三家村藕粉制作技艺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可创新金石篆刻、丝绸、茶叶、瓷器、中医药等传统文化元素活态传承利用,既增强游客体验,又增加本地群众收入。

统筹资源,创新文旅融合服务。借助杭州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良渚博物院、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南宋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以及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文化遗产专题性、特色性展陈,开发研学等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增强文博的历史研究、社会教育、文化傳播、公共服务等功能。同时,对内优化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好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提升服务品质。对外,用好杭州亚运会召开契机,开展境内外营销和招商活动,增强杭州文旅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打造“文旅+”,推进文旅业态创新。近几年,河南省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创新,打响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西安市以旅游传播优势带动文物资源“活起来”,开发文化遗产相关的实景舞剧、主题演出等产品,迭代人文旅游产品,形成“曲江模式”和知名企业。扬州市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统生活体验、文化创意发展有机融合,推动“古运河重生”,打造“世界运河之都”。杭州可借鉴经验,统筹创建特色节会品牌,举办多样化文化活动,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培育知名文旅企业,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作者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世遗良渚世界遗产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千年灵渠 世遗瑰宝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世遗里的非遗:同里“剪南春”掌门人的艺术人生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西班牙之光” 马德里旁的世遗小镇托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