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植树的牧羊人》的深度阅读

2023-05-22张梦颖步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橡树牧羊人

张梦颖 步进

摘 要 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一个显著叙事特征是使用隐喻手法,“牧羊人”“橡树”“泉水”“蜜蜂”是本文具有隐喻意义的四个典型意象。从隐喻视角解读小说的这四个隐喻意象能够实现深度阅读,了解隐喻意象在西方文化視域中的本源义,理解隐喻意象的语境义,把握隐喻手法的叙事功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关键词 隐喻视角 深度阅读 牧羊人 橡树 泉水 蜜蜂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小说情节简洁明了,叙述了一位独身的牧羊人,30多年执着于植树,用自己的双手把荒漠改造成沃土。文中多处运用隐喻手法,使用“牧羊人”“橡树”“泉水”“蜜蜂”四个具有隐喻意义的典型意象,增强了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深入解读这四个典型的隐喻意象,能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一、“牧羊人”的隐喻

“牧羊人”是小说中“我”对植树的男人艾力泽·布菲的称呼。小说第1-14节中“我”称他为“牧羊人”,第15节以后改称他为“男人”,因为羊吃树苗,他就不再养羊,改养蜜蜂了。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则称他为“老人”。尽管“我”对艾力泽·布菲的称呼在变,但不变的是“我”对他终生植树壮举的崇敬和礼赞。在西方文化中,“牧羊人”放牧羊群,使其不受敌人的侵害,因此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而羊群则代表精神领袖手下的顺从的追随者。牧羊人是诸神、上帝、上帝使者的代称,其职责是救赎和行善。在古希伯来文化当中,牧羊人对羊群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为了羊群,可以牺牲自我。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是基督耶稣的化身。

“牧羊人”在小说中隐喻着艾力泽·布菲不仅是一个自信、平和、虔诚的人,也是一个心存美好愿望、坚持不懈并最终创造奇迹的人。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初次见面,离群索居的艾力泽·布菲给“我”留下了自信、平和的印象。6年后,“我”再次来到高原,他很虔诚,坚持种树,从没有过任何动摇或怀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已经87岁了。他凭借一己之力,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坚定地救赎那些毁灭村庄的村民,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是小说主要将其称为“牧羊人”的原因。

二、“橡树”的隐喻

艾力泽·布菲一生种过很多树,他种橡树、山毛榉、枫树、白桦树。小说中对橡树的描写所用笔墨最多,集中在牧羊人挑橡子和种橡树两处。从橡子到橡树,来回四季的更迭,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橡树隐喻着坚毅和执着。

1.挑橡子的隐喻。橡子是生命的开端,为了达成生存意志,橡子向阳而生,努力成长为橡树。小说第7段详细描写了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挑橡子彰显了牧羊人做事认真、行事笃定的品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心无旁骛,不厌其烦,并以此为乐。一个人孤独地生活,愈平静愈能彰显其内心的强大。一粒粒橡子,虽然平凡、渺小,但和牧羊人一样,都有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默默无闻却孕育生机。

2.种橡树的隐喻。小说第10段写牧羊人种橡树:“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了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种下的不仅是橡子,更是希望、是信仰。种橡树是牧羊人赋予自己的使命,他通过此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战结束后,“我”再次来到高原,发现“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橡树的成长见证了牧羊人的坚毅与执着。橡树是神圣的树,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它寓意为亘古,代表时间的永恒。每一棵郁郁葱葱的橡树,都是生命意象的唤醒,暗示着牧羊人与自然的连通,也代表他收获了幸福。

三、“泉水”的隐喻

泉水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隐喻意义。在古代文明里,泉被看成是神圣的地方,滋润大地的水不仅是以雨水的形式从天堂降落到地上,而且是地下的神灵恩赐的礼物。树边的泉被解释为“生命之水”。

小说开篇,“我”来到阿尔卑斯山,“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证明此地水源的稀缺和生活的艰难。在极度缺水的危急关头,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还给“我”打了井水。正是有了这救命之水,“我”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在“我”眼里,他就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牧羊人救“我”于危难之中,他像泉水一样“既象征着纯净,又象征着新生命”。

二战结束,“我”再次踏上通往荒原的路。现如今,“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往日无比干燥的风,如今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昔日的荒地变为了沃土,废墟也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农舍;旧时死气沉沉的村庄如今被欢声笑语覆盖,人们都生活的幸福、舒适。在基督教中,“洗礼”将“水”具有洁净的特性与重生的意象结合起来,一方面象征着洗去原罪,另一方面又象征了洗心革面后的重生。从枯泉到活水,隐喻着从荒漠到绿洲,村庄重获生命,艾力泽·布菲创造的这一伟绩,既代表着村民与自然的和解,也暗示着村民洗去原罪,重获新生。

四、“蜜蜂”的隐喻

在英语中,经常用“bee(蜜蜂)”来形容一个人勤奋。蜜蜂在基督教文化中也是一个隐喻。蜜蜂只以花香为生,而且从所有的花朵上只采最好的花粉,但绝无一丝自负和骄傲;蜜蜂洁身自好,蜂箱里一旦有不洁之物,总是将它弃之箱外。这些观念为纯洁和节制的象征。

蜜蜂和养蜂对牧羊人的人性具有隐喻意义,隐喻他的纯洁、自律、勤劳和无私。牧羊人每天都在认真地生活,小说中第5节写牧羊人对生活从不将就,在这荒芜之地,他没有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的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可见纯洁和自律是刻在他心灵深处的美好品质。牧羊人长年累月地种树,像蜜蜂一样勤劳,无怨无悔。由于羊吃树苗,艾力泽·布菲索性不再养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而恰是这种改变体现出牧羊人的无私和执着。当然,养蜜蜂隐喻着牧羊人的美好愿景。

总之,将多重意义融为一体的隐喻手法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隐喻通过意义的转换填补文本空白,提供创造性阅读的契机。因此从隐喻视角解读这篇小说,能够引导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单元教学中国化的回望与前瞻”(项目编号:2022XKT038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张梦颖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步 进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橡树牧羊人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看不见的橡树
牧羊人
戴着镣铐起舞
做橡树不做小草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读《橡树上的逃亡》有感
牧羊人
读《橡树上的逃亡》有感
牧羊人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