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情境 激活思辨

2023-05-22李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李瑞

摘 要 在新课标“大语文、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的背景下,探索小说阅读教学的情境任务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设计《溜索》一课以创建“怒江溜索博物馆”为大情境,通过空间布局、角色体验、藏品鉴赏、文化宣传等分情境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沉浸式思辨,多角度与文本对话,进而发现反差手法在小说中的审美特征,领悟民族文学的思想内涵,激活思维创想,锻炼表达和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情境任务 思辨发现 反差手法 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摒弃传统的以老师为本位的设计原则,碎问递推式教学模式,机械固化的解读策略,因文设计,因生设计,因时设计,带领学生浸润到一个高于个人阅读感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品鉴,引爆学生的深度思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溜索》一课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新课文,2018年教材编者保留了原有的《孔乙己》《变色龙》《蒲柳人家》,只把《热爱生命》换成了《溜索》,其中又有怎样的用意呢?学生通过单元整合阅读,可以提炼出《孔乙己》是关于社会的,《变色龙》是关于人性的,《蒲柳人家》是关于时代的,《溜索》是关于民族的文学作品。由于溜索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教学中可以通过充分创设体验情境,带领学生在文字中穿梭、走近云南怒江,在活动任务中与文本互动,揣摩文化内涵,进而领悟民族文学的思想价值。

导入可以从2022年10月1日国庆期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中发布的中国变化组图展开。从2018年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过江,到2020年建起的怒江大桥,展现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据此带领学生认识溜索:这是用青竹扭成的粗绳(后有用钢索)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货物、牲畜可用特殊的滑轮溜过峡谷实现渡江的一种交通工具。

初读课文除了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之外,还要引领学生思考:“溜索”除了指代贫穷落后的交通方式,还有什么文化内涵? 通过整体阅读感知,学生可以提炼出作品着力表现少数民族战胜困难的精神、征服自然的胆魄、向外求索的勇气、剽悍淳朴的民族风情、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生命能量。

如何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呢?不妨从小说最突出的手法——“反差”切入,引导学生分析一组组隐形的“对比”,感悟小说的艺术张力。

PPT:小说在叙事中展现出的前后情境翻转或情感心理、色调氛围、语言风格呈现出的对比落差效果,称为小说创作的反差艺术。

作品中呈现的“奇险与从容、勇敢与怯懦、大美与粗俗”都是靠“反差”手法来推动的。教学中借助情境任务创设,来深度品读溜索文化的使命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总情境:架桥,不是溜索的消亡,我们要让更多的世人铭记溜索的价值,所以怒江畔计划建一座怒江溜索博物馆。你我有幸都是策展人,我们的展览策划原则是:反差中见文化,思辨中显精神。

一、创设场域情境,怒江环境沙盘设计,让作品回归社会生活

争鸣:以教材插图为蓝本设计沙盘可以吗?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文本聚焦:1-12段。

思辨:从怒江溜索整体环境来看,主要可以依据插图来设计,但要注意细节表现上的精准性、真实感。重点要凸显环境之险要,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如为了渲染溜索过程的艰险,可通过视频背景和灯光营造阴天效果,适时加以冷风带体验者进入险峻的氛围中;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怒江涛声像“闷闷的雷”,可以通过音效模拟声响,让体验者感受到自然的威力,难以征服;沙盘模型要注重呈现山高水长自然环境阔大与溜索人的渺小形成对比;从根据后文中的“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可见,课文插图并不严密,索子直挂两山之间,溜索人因为动力惯性很容易在终点处撞伤,所以实际制作时要根据课文,在快到终点处设计成向上弯的形状,以实现减速的目的,可见人类智慧之高妙。

二、代入焦点情境,溜索VR体验,向文本追问情感意蕴

争鸣:博物馆的VR虚拟现实技术, 可以借助智能眼镜、模拟索道等道具让体验者真切地感受一回怒江溜索。在设计互动情境环节,你认为要抓住哪些反差点,让体验者真正感受到溜索人身上彰显出来的民族气质?

文本聚焦:1、3、7、10、12、14、17、18-23段。

思辨:学生可分小组探究“马帮首领、瘦小汉子、我”的溜索表现。

溜索前,面对怒江咆哮、马的反应是“迟疑”、牛的反应是“慢”,而马帮首领用小腿轻轻“磕”一下马,懒懒地说是“怒江”,“稳稳坐马上”“笑一笑”“缓缓移下马”这轻松随意的动作神态体现出马帮首领身经百战、胸有成竹,内敛沉着、强悍不屈的领袖风范。

溜索时,瘦小汉子“细腿”“扯、跃、飞、拔”,首领“飞、抽身、拐、弹”,等一系列動词表现溜索人动作娴熟、轻巧灵活、阳刚健美、勇敢无畏。注意文中特写溜索人都是“小”过去,这是形容词作动词,情境要着力呈现由远及近、急速变化的情态。同时也是暗示体验者目不转睛观察,渲染提心吊胆的紧张。

真正要到体验者溜索时,画面可呈现提示语:“心颤、惨叫、战战兢兢、盯住天、欲呕、 手血”,这是极端恐惧害怕的表现。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深研首领那句:“命在天上!”可通过断句来解读,“命在天/上”是历经无数磨砺,用野性、粗犷征服峡谷险恶的骁勇;“命/在天上”是人的雄心壮志在天之上,人定胜天的豪迈气魄。

溜索后,体验者“腿抖、跺地”侧重表现为生计奔走的初出茅庐者珍惜生命、心性蜕变成长的感慨。而马帮人尿尿的情节似乎太俗,要不要加进去呢?学生经过探究可以得出,这是首领率领团队征服自然的快意体现,真实接地气。大俗也是大美,让体验者充分感受到是人性中的阳刚美、技术美、气魄美构成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关联冲突情境,馆藏品鉴赏,借比读寻获核心价值

争鸣:博物馆的展品中有竹索、铁索、滑轮、铃铛等溜索物件,有傈僳族文化、马帮文化介绍展板,还有三组依文造型的蜡像——马、鹰、牛,如果你是讲解员,请选择一件藏品为参观者深入解读其文化内涵。

文本聚焦:7、2、11、24 、15、16段。

思辨:重点引领学生体会“马、鹰、牛”的象征意义。

马——请大家关注蜡像“马”的形象,它是和马帮首领雕塑在一起的,“静立如伟人,鬃毛飘起”都在正衬马帮首领的沉稳、气魄雄壮、英姿飒爽。

鹰——当马帮走近山崖时,鹰的“盘旋、忽一歪身、扎进山侧”的自如动作与峡谷之险形成巨大反差;当瘦小汉子溜索“小过去”时,大鹰“移来移去,翅膀尖上羽毛被风吹得抖”正是正面衬托汉子飞跃天险的英雄感;当马帮队伍都溜索成功时,鹰的“斜移、飞、一鼓一鼓、舒缓、栽、射”等捕蛇动作体现出迅猛的力量感。蛇是恶意向,与山鹰的神的形象构成艺术反差,凸显自然天赋的神明给人以启示:只要孤绝勇毅矫健,就一定能战胜艰险万难。

牛——从溜索前的“慢、死也不走、卧、软、泪、抖”到溜索时的“嘴咧、叫不出声、皮抖、屎尿尽泄”,到溜索后的“卧、皮肉乱抖、立不起”等动作神态的变形,刻画一组在困境面前猥琐懦弱的小人形象。

因为有牛的形象反衬,溜索文化才更真实、更具现实意义。完整的生命形态一定存在险阻、鄙俗、卑微,但真正能穿越历史,走向未来的人性一定是在攻坚克难过程中炼就的勇毅、健美、富有尊严的气度,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敬畏自然也敢战天斗地,我们心在山外,所以茶马古道闯出了文明,中华民族不断开拓振兴。

到此,我们已经领悟阿城寻根文学所暗指的民族性,也真正把溜索的精神內涵彰显在博物馆中,相信,每一个观展者都会在反差设计中获得心灵共鸣。

四、拓展文学情境,设计直播宣传文案,传承文化使命

屏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文化入侵,民族文化流失,阿城、韩少功等作家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创作的小说称为“寻根文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此可见,“寻根文学”对于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堂有着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使命,一定要充分挖掘经典作品的深远文化影响力,带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现实生活,将中国文化寻根意识与当代思潮对接,真正学会鉴赏、学会运用、学会传播。

所以在拓展运用环节,可以尝试文化宣传文案拟写。“东方甄选”的董宇辉火了,因为他在直播带货中将唯美生动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我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表达方式为溜索文明代言。

在丰富多元、贴近生活的情境任务驱动下,学生的研究兴致浓,应用欲望强,从信息提取到阅读品悟,从比较权衡到价值沉淀,从读到说到写,从叩问历史文化到对接责任使命,一路争鸣、一路思辨,将提升综合素养落到实处。语文教师要牢牢树立新课标的“大语文、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意识, 智慧教学、以文化人,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功在当下。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