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2023-05-16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艺华

山东人大工作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农民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艺华

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战略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一号文件等,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工作安排。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和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用大历史观把握“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是对我们党、国家、民族与“三农”关系的深刻论述,是做好“三农”工作最基本的认识论、方法论。从成员上看,我们党早期就是一个农民成分占比最大的党,当前农村还有5亿人口,同时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力量,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就要从“三农”上寻找答案;从经济上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当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国家就要从“三农”上研究规律;从社会上看,中华民族主体是农耕民族,当前农村稳定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更好理解我们这个民族就要从“三农”上追根溯源。

自古以来,山东的农业是发达的,山东的农村是美丽的,山东的农民是淳朴的。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的农业农村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山东“三农”的历史与现实是我们国家“三农”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缩影。因此,只有把“三农”问题放到历史大进程中来审视、思考、把握,才能深刻理解党的“三农”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准确把握“三农”事业发展规律,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牢政治方向、强化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以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为统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林武用“六个聚焦”对建设农业强省作出安排部署。

对于我省来讲,实现农业由大到强跨越,是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的大省责任,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也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三农”领域各项工作已经走在前列、厚积成势,建设农业强省势在必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三农”工作聚焦到农业强省建设上来,体现中国特色,立足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从产业政策到乡村建设,从基础设施到乡村治理,都紧扣“由大到强”集中发力,努力实现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荣成市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行科技兴海,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推广“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图为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杨志礼摄)

(三)坚持系统观念更好发挥乡村功能。乡村和城市在资源禀赋、要素特点、区位特征、发展基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乡村很多功能是城市所没有的,而又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很大程度体现在夯实国家和民族发展根基、守护国家和民族发展根脉上。比如,农业生产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乡村的基本功能,是整个国家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比如,生态涵养功能。乡村占我国国土面积97%以上,发挥着提供生态产品、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比如,文化传承功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主体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相较于城市文化是更纯粹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比如,休闲康养功能。乡村的生活节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区别,发挥发掘乡村的休闲康养功能有很大空间和潜力。比如,就业创业功能。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时,农村还有4亿多人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让广大农民跟上共同富裕和现代化步伐,是乡村不可或缺的功能。比如,社会治理功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把乡村治理好,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关系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特别是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发挥战略后院作用,等等。

山东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有陆地有海洋,有内陆有半岛,地形上还有平原、山地、丘陵等,发挥发掘好乡村功能既有整体优势,又有齐鲁特色。认真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是一项关联性、协调性、平衡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更好发挥发掘乡村功能为导向,一体研究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任务,统筹谋划粮食生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农民增收、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革等各方面政策措施,全域全要素协同推进,努力实现政策效用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从过去讲“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突出了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重要性。我省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农业产业体系健全,粮菜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万家、占全国1/10,拥有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一批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总产值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元,去年达到1.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扬我省“三农”工作。下步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把握好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着重在“土特产”三个字上下功夫,进一步突出山东特色、地域特点,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快产品研发和品牌创建推广,延伸产业链条,升级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装备配套完善,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打造一批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特色品牌、大品牌,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努力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

(五)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点放到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着眼乡村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出的新部署,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重大问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我们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基础上,着重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努力把农村打造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六)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过去,我们靠工农产品价格和城乡要素“剪刀差”支撑了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现在,城市对农村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虹吸效应”仍在持续。对于我省来讲,要建设农业强省,必须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导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打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渠道,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创新信贷担保模式,解决农业融资“难贵烦慢”问题,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农业农村发展多元投入格局,让人才、资金、土地、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让乡村尽快跟上现代化建设步伐。

(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省委书记林武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从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当前,共同富裕已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民是短板,小农户是短板中的短板。根据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全国普通农户占98.1%,山东普通农户占97.4%,可以看出,小农户的比例是很大的,是农村经营户的绝对多数。2019年,我和省政协的同志,联合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省属有关高校的力量,对全省不同地区520个小农户采样分析,月人均收入1087 元,与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的“6 亿中低收入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 元左右”相吻合,也与《中国统计年鉴2019》的数据“5.6亿人月收入1000 元以下、3.1 亿人月收入在1000 元—2000元之间”相吻合。通过就业岗位、公益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转移支付增加补贴,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更多的小农户还要靠增加经营收入、财产收入来实现增收。

我省是农业大省,种粮小农户比例高,农民种粮能挣钱,国家粮食才安全,让种粮小农户跟上趟、不掉队,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法律规定等,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比如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订金、薪金、租金、酬金、奖金、基金、红利“六金一利”联结方式,还要坚决防止流转土地“一口价”,等等,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尽快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赶上来。

(八)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更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所在、活力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改革。

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当前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必须“稳”字托底、以“活”求效。“稳”,就是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包括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保农民始终成为土地的主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活”,比如,在尊重农民意愿、确保承包权的前提下推进“小田并大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造农村产权综合性交易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也就是“农户+合作社+企业”,大力推广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规范提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等。推进农村改革,必须保持历史耐心、慎之又慎,看不准的、条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推动,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

(九)用足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当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合组织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在我省叠加,全国唯一的农业对外开放综合试验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等重大平台在我省建立,省政府、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我省还是全国首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监测省份,首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省份,黄河流域唯一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有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试点园区,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位势更加凸显。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十)注重总结宣传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典型经验。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各级各部门,坚决扛起农业大省责任,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持续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改革稳妥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有力提升,乡村治理持续优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打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当前,我们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新阶段,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把推进具体工作与总结研究把握规律结合起来,适时全面总结近20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三农”工作新模式新路径,宣传推广运用好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省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为全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借鉴,更好发挥齐鲁样板的作用,为我省“走在前、开新局”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2023年2月27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召开的省直农口部门联系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