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3-05-16

当代临床医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心功能阶段研究组

邢 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生活习惯密切关联,倘若其不良习惯未得到有效干预和纠正,会使疾病反复发作,降低治疗疗效,加重患者病情,增强临床治疗难度及死亡风险。该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影响,导致其无法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临床依从性和治疗配合度较低,不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行为转变理论通过对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进行纠正,可强化其自我护理及疾病管理能力,改善其预后。本研究,对本院收治60 例CHD 老年患者行不同护理方式分析其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本院收治CHD 老年患者60 例,随机分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65~77 岁,平均(71.18±5.47)岁;病程2~8 年,平均(5.67±1.60)年。研究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65~80 岁,平均(73.05±6.11)岁;病程2~8 年,平均(6.10±7.72)年。两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予以患者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及健康训练等基础性护理措施。研究组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护理,由专业护师询问患者并指导,将其生活习惯改变状况记录,解答患者疑惑,查找存在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具体如下:(1)意向阶段。护师向患者重点介绍CHD 致病原因、特征、治疗进展和注意事项,将患者认为采用药物治疗CHD 是唯一方法的意识转变,予以其自我效能鼓励法和认知纠正策略,提高CHD 认知水平、掌握健康状况及自身行为能力,了解不良行为不利于CHD 康复的影响,帮助患者构建正确的治疗疾病观念,纠正不良行为,促使其有意识对血脂、血糖进行控制。(2)评估阶段。由护师全面评估患者可否纠正不良行为、保持良好行为,掌握其矛盾心理,鼓励患者建立纠正不良行为意愿,可采取组织病友会、集体授课、派发教育手册等方式提高其疾病认知。(3)准备阶段。患者在此阶段为“准备改变”时期,其受到意向阶段与评估阶段所影响,可协助患者能正确评价自身行为纠正过程中的知觉障碍,鼓励其制定目标、计划和操作流程,明确纠正开始时间;鼓励患者通过写日记记录执行计划情况,记录自己饮食改变、运动锻炼及调控情绪等。(4)行动阶段。按照自我效能制定干预措施6 项,含制定目标、替代及直接经验、自我承诺、行为转变替代选择、强化管理;告知患者应定期随访,对其生活方式改变进行分析,鼓励和肯定其良好行为转变,使患者治疗信心提高,循序渐进干预患者。(5)维持阶段。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以家访、电话等不同方法管理控制患者的行为转变,通过自我效能的策略肯定其行为改变的付出努力,提升患者纠正不良行为动力及信心,对养成的健康良好行为进行巩固。两组患者均持续护理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参考焦虑(SAS)与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况,SAS 总分值≥50 分表示有焦虑,SDS 总分值≥53 分表示有抑郁;(2)参考本院自拟遵医行为评估表评估两组护理前、后遵医行为。量表含4 个项目,即自我监测、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正确服药,每项目包括条目5 个,每条目1~5 分,分值高遵医行为好;(3)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包括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和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2]。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 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s)代表且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差异;计数数据选[%(n)]代表,以χ2检验差异,P<0.05 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 研究组CHD 护理后SAS 和SDS评分分别为(38.57±6.39)分和(33.24±7.19)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4.24±6.40)分和(39.00±7.32)分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434,3.075)。

2.2 两组心功能 两组护理前各项心理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CHD 护理后LVESD、LVEF、LVEDD 等心功能指标比对照组优,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比较[(±s),(n=30)]

表1 两组心功能比较[(±s),(n=30)]

组别 LVESD/mm LVEDD/mm LVEF/%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3.09±5.48 26.32±3.10 56.24±9.41 40.69±5.22 40.27±5.14 52.41±5.07对照组 33.18±5.37 30.24±3.66 56.25±9.52 48.73±6.08 41.71±7.26 48.20±4.21 t 值 0.064 4.476 0.004 5.495 0.887 3.499 P 值 0.949 0.001 0.997 0.001 0.379 0.001

2.3 两组遵医行为 研究组CHD 护理后正确服药、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与自我监测等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s),(n=30,分)]

表2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s),(n=30,分)]

组别规律运动 合理饮食自我监测研究组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22.58±2.15 15.26±3.23 22.16±2.54 17.94±3.74 23.07±1.56 17.05±3.15 22.06±2.08对照组t 值20.32±2.02 15.71±3.10 19.23±3.72 18.33±3.67 21.34±2.04 4.196 0.551 3.563 0.408 3.690 16.83±3.20 0.268 P 值正确服药护理前17.39±3.65 17.83±3.54 0.474 0.637 0.001 0.584 0.001 0.685 0.001 0.789 19.55±2.79 3.951 0.001

3 讨论

行为转变理论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动态护理干预,其能给予患者不同阶段地针对性和个体化行为支持,可丰富其CHD 知识和自我行为知识,能帮助患者了解自身行为且找出不当之处,及时实施纠正措施,利于患者建立健康良好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有效保证在各个改变行为阶段的改变措施均匹配[3]。普罗察斯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其最先提出了行为转变理念,该理念重点为行为改变阶段和对象需求,并以社会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4]。行为转变理论包含有意向阶段、评估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共5 个阶段[5]。CHD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会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其卒死风险较高。CHD 好发群体多为老年人,因此临床需全面分析评估引起该疾病发生因素,例如不良生活行为、肥胖、高血压等[6]。将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CHD 老年患者中,以该理论为指导框架,同时及时、有效干预及纠正老年患者的不良行为,逐渐纠正其行为和态度,能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其代谢指标恢复正常[7]。护理人员在实施行为转变理论时重视患者心理干预,根据其不同阶段心理特点开展个体化护理,激发患者行为转变的动力,充分采取社会心理等,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有效控制疾病的诱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可使其从中获益,激发自身行为转变的积极性和提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患者自我护理及疾病管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CHD 护理后SAS、SDS 评分比对照组低;研究组CHD 护理后LVESD、LVEF、LVEDD 等心功能指标比对照组优;研究组CHD 护理后正确服药、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与自我监测等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意义,说明行为转变理论可缓解CHD 老年患者不良心态,提高其心功能及遵医行为,有效改善其预后。究其原因:行为转变是一个连续性、复杂的过程,渐进性较强,不可一蹴而就,需按照不同阶段的患者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通过不断提升护理效果,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护理人员在进行行为转变时期不仅在意向阶段和评估价段对CHD 老年患者加强健康教育,而在其他行为转变时期还给予用药护理、运动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能让患者充分了解不良生活和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加深其知识,可明显改变患者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进一步提升CHD 知识认知度。通过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升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度而有效调整自身机体反应,促使其预后改善。

综上,临床对CHD 老年患者进行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心态,能有效提高其心功能及遵医行为,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功能阶段研究组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