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文化惠民

2023-05-15刘谌

中国新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智慧数字

刘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借助数字化升级改造,极大提升了服务效能,公共文化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充分彰显,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明显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则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服务方式。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强调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出战略部署,为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足不出户便可欣赏戏曲音乐会;动动鼠标就可预约文化培训;点击屏幕就可让借阅图书快递到家;在博物馆,一場文物直播,吸引了大批文物爱好者共同参与研究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借助数字化升级改造,极大提升了服务效能,公共文化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充分彰显,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明显增强。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浙江,打开小程序“浙里文化圈”,点击其中的“艺培”,数千堂艺术培训课程实时观看;点击“观展”,全省2000多个线下展览、600多个线上展览以及上万件数字藏品资源跃入眼帘,线上游展、入馆预约,都可一键操作。

“我们从宁波图书馆借的书,现在可以直接还到杭州任意一家图书馆,真是太方便了!”周女士家在宁波,孩子在杭州上学。周末她经常带孩子到宁波图书馆看书,以前借了书要特意回宁波还,现在在杭州的图书馆也能还。只要芝麻信用分在550以上,无论是浙江户籍居民,还是来浙江的游客,都可以以信用为依托,通过“信阅”服务注册成为浙江省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的读者。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背后却是一次具有改革意义的服务大提升。

以往,公共文化服务受到时空限制,覆盖面有限。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渐打通。

在河南,全省有超过64万农民通过数字农家书屋看书、听戏、阅报。最受欢迎的是豫剧,点击量位居所有内容之首。不少农民用手机下载戏曲节目,一边干活一边听。与实体农家书屋相比,数字农家书屋的资源是海量的。河南数字农家书屋阅读平台可提供10万册电子书、2000个听书品种、3000种期刊、50万分钟视频,此外还集成了多家网站以及10余种报刊的媒体资源,群众的选择面大大拓展。

“打开嘉峪关市文化馆的公众号,找到市民艺术大讲堂线上舞蹈教学,就能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了……”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五幼儿园幼儿张玉琢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了线上舞蹈学习。

嘉峪关市图书馆还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全面提升了场馆智能化服务水平,实现了无感式借还书,打造了“两区一空间”,设立了AR互动立体书、3D奇幻馆、学习一体机、有声读物、编程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的数字阅读设备和创客教学器材,为广大市民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和学习交流服务;嘉峪关市少儿图书馆打造了“少儿智慧空间”,通过“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以其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提供人机互动、人人互动,高科技、多层次的新式体验式阅读让小读者在互动玩乐中学习,将学习、娱乐、运动结合为一体,运用科技力量让公共文化服务“活”了起来。

可以静静品味一本好书,可以参加丰富的培训课程,还可以尽情体验数字化和智慧化的便捷,过把科技“瘾”……这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以“一书房一主题一特色”理念打造主题图书馆矩阵所呈现的效果。10家智慧书房各有千秋,无论是起名还是外形都极富特色,具备智慧感知、无人值守、讲座培训、旅游导览、文化志愿服务、阅读体验等多元的文化功能。无论身在盐田哪个角落,都能走进这“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人脸识别进馆、智慧感知等技术,将实现读者自助式操作、人性化服务。通过智能传感网系统,实现无人值守、智慧管理,并将服务现场的情况实时传送到盐田区图书馆,实现垂直统一高效管理。而空气环境净化、图书除菌消毒等安全设施,使公共场馆的安全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多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社区治理紧密结合,与街道重点工作和地区社会资源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文化+党建”“文化+智慧”等模式,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成为“文化+”社区管理的智慧化与精细化的重要一环,以此推进社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文E系统”的大数据墙上,各文化场所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客流量、性别、活动量,场馆开放情况、月度最受欢迎活动及场馆排行榜、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实时画面,尽在眼前。这是当前公共文化智慧服务的探索之一。

数字技术的更新升级,常常能够带来跨界融合的更大可能性,从而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融媒体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深入推进新闻出版、文化传媒和网络视听产业的融合,实现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

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村镇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当地旅游、商业、教育等领域发展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

公共文化服务上“云”

公共文化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云端”让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启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打造“云端博物馆”“云上村晚”等全景式数字体验平台……借助各类数字化服务,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不再被山水阻隔,城乡群众能够同步分享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2017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覆盖全国的六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为实现艺术普及、开展公共文化领域重点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算力保障,实现文化艺术资源数据的生产、存储、传输、分发和共享。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读好书,是国家公共文化云的6项主要服务,近20万条以视频为主的数字资源面向公众,随时随地免费开放,迄今访问量已突破8亿人次。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等专业文艺院团的入驻,更是将文艺精品汇向群众指尖。在这一数字文化共享平台,江苏省文化馆开设昆曲、锡剧、扬剧等名师课程,安徽省文化馆线上传授庐阳剪纸……国家公共文化云助力各地公共文化机构特别是文化馆,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进而激活各地基层文化馆创造潜力,增强基层文化馆线上线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以多种方式建成了一大批数字资源。”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增强内容供给能力,在优化新增和改造存量两端发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体验新场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于数字文化普惠的同时,也借由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反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生产者、提供者。日渐兴起的“云导游”成为一些景区和文旅从业者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实践,“云打卡”“云赏”“云游”也为文旅产业带来新生机、开拓新赛道。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出的“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已培育100多位美丽乡村代言人,吸引一批文化名人踊跃担任志愿推介员,他们为乡村文旅鼓与呼,粉丝量累计超过1亿人。每逢佳节,各地父老乡亲踊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自编自导自演“村晚”,并在国家公共文化云集结亮相,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云上广场舞”“云上大家唱”等一批品牌活动也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不断丰富云上公共文化资源库。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整合海量资源、不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满足个性化需求,数字化未来必将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数字化智慧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有智慧的羊
成双成对
智慧派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