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闵恩泽 点石成金

2023-05-15耿秋

中国新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恩泽炼油催化剂

耿秋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是科学家的至高荣誉。我国陆续已有几十颗小行星被冠以科学家的名字。他们是真正的“星”,当中有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者和引领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这些在宇宙苍穹间遨游的小行星,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光耀星海。这其中的第30991号小行星便是“闵恩泽星”。

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的闵恩泽,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化行业。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2008年2月,闵恩泽被评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词如是说。

这正是闵恩泽催化人生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国家命运而读书

1924年,闵恩泽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红照壁街的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家境优越,生活也算富足。家中的中堂挂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遵此家训,闵恩泽自幼酷爱读书,为人忠厚。母亲吴佩苍也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他回忆:“我母亲出身诗书世家,能识字,这在当时的女性中是了不起的。我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背诵唐诗,开始教我一些短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后来又教我一些更长的诗,如李白的《下江陵》、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这些诗句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母亲教我背诵杜甫的《蜀相》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到了适学年龄,因父亲闵建侯工作地点迁移,闵恩泽错过了小学开学时间。于是,家中给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他背诵《古文观止》《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陋室铭》《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师说》《出师表》《原毁》等、临摹赵孟頫的字帖、辅导数学。闵恩泽也因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6年2月,闵恩泽进入成都南薰中学就读初中。

不幸的是,闵恩泽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从小就经受了战乱之苦,尤其是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对重庆、成都等大后方狂轰乱炸。闵恩泽家附近经常会有炸弹落下,家人们经常从屋里跑出去,躲避飞机轰炸。“那叫跑警报,他们搞疲劳轰炸,有时我们跑出去了,他又不炸,折腾人。有一次我干脆不跑了,想不到,他还真炸了。”闵恩泽用手比划着,嘴里还模仿着飞机扔炸弹的声音,“很快,‘轰地一声,我家的仓库炸没了。”

1939年,闵恩泽就读高中的学校迁到成都市郊外的大东岳庙。庙内盖了几间大草房作为教室、学生寝室。草房以稻草覆顶,竹篱糊泥、外涂石灰为墙,平时还好,但遇到下大雨,屋里就会“下小雨”,滴到接水的脸盆里“叮咚”作响,使人彻夜难眠。

艰难困苦并没有磨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环境虽然简陋,但学校有一批好老师,为孩子们授业解惑。闵恩泽和同学们深深体会到,正是因为国家的落后,中华民族才如此灾难重重,只有努力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外敌入侵的这段历史,让闵恩泽铭记在心,难以忘怀,也激励着他一辈子都在刻苦求学,勤奋工作,报效国家。

1942年秋,闵恩泽怀着科學救国的理想,从成都来到重庆,被保送进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土木工程。那时候,他的理想是建造一座跨过长江的大桥,以纪念去世的母亲。不过,他后来发现家乡缺化肥,便改志以后想要在家乡建化肥厂做实业,于是在大学二年级时毅然转学化工,并与未来的伴侣陆婉珍成了同班同学。

这个时期的学习,为闵恩泽后来从事石油化工事业打下了受益终生且扎实的理论基础。

1946年夏天,大学毕业后,闵恩泽遵父愿回到成都。当时全国最大的印染厂——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下属的上海第一印染厂举行招聘考试。闵恩泽在舅舅吴晋航的建议下来到上海参加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一印染厂实习。正好,陆婉珍也在这个厂的分析化验室工作。

1年后,闵恩泽被分配到漂炼车间担任值班技术员,手下有120多名工人,每周值班7天,每天工作12小时,周而复始。但即便是如此高的工作强度,闵恩泽却常常失眠: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他感到深深的困惑和迷茫,未来的路究竟在何方?

1947年9月,陆婉珍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受到陆婉珍的鼓励,闵恩泽也决定赴美留学。

1948年3月,闵恩泽带着一张半年生活费和学费的外汇支票,和借来的25美元现金的零用钱,登上了去美国的哥顿号邮轮。途中,他切身感受了中国人被歧视的滋味,一股因屈辱而产生的愤懑充满他那颗热血沸腾的心,转变成了他更加努力汲取知识的动力。1年后,闵恩泽硕士毕业,随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与陆婉珍喜结连理,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起,美国政府不允许学理工农医的中国留学生离境。学成后的闵恩泽和陆婉珍归乡不得,无奈之下,只能先找工作生存下来。但他们满腔抱负,时时刻刻思念着祖国,心心念念都是新中国的发展。

1951年-1955年,闵恩泽在美国纳尔科公司工作,先后在物化室、工程开发部、有机化学室工作,负责的课题有:燃煤锅炉中火边的积垢与腐蚀、加利福尼亚州氨水灌溉管道阻塞问题、2号柴油的氧化安定性等。在纳尔科化学公司工作的这段经历,使闵恩泽有机会在实践中了解一家工业公司如何从市场、用户那里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在实验室研究课题,解决后又如何回馈用户、开拓市场,这些工业开发经验成为他后来工作的宝贵财富。

当时,闵恩泽夫妇的收入相当可观,但闵恩泽说:“出去是为了学有所成,学成了就回来。”他们一边在工作中努力钻研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各种技术资料,为参加新中国建设作准备;一边为取得回国签证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归国的脚步。

1955年10月,闵恩泽夫妇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刻,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随后,闵恩泽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研发炼油催化剂,是闵恩泽事业的起点。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催化剂技术是现代炼油工业的核心工序,被称作石化工艺的“芯片”。100多年前,美国人率先用催化剂加工石油,从此决定了全世界炼油技术的方向。20世纪50年代,中国完全没有研制催化剂的能力;60年代,中国跃升为能够生产各种炼油催化剂的少数国家之一;80年代,中国的催化剂超过国外水准;21世纪初,中国的绿色炼油工艺开始走向工业化……

这几次技术跨越,闵恩泽功不可没。

回国后,闵恩泽主要负责催化剂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苏联进口,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实验设备也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更棘手的是,国内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科研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

闵恩泽回忆:“1956年,我去大连石油研究所才第一次看到催化剂实物。我们这一批承担任务的科研人员中,没有一个人经历过从实验室几十克催化剂开始,一直到成吨催化剂生产的过程。我们就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闵恩泽认为,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而不争气的颓废习气。他满怀信心地组织大家制定建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亲自出去购买材料、添置设备、选拔人才,仅仅几个月,就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试验装置。

没有技术资料,他组织大家收集国外有关学术论文、专利文献、产品说明、广告图片,从多方面掌握国外技术发展情况,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摸索试制国内需要的催化剂。他们为查阅资料,摘录笔记,度过不知多少不眠之夜。

经过不懈努力,在归国后的10年时间里,闵恩泽和团队急国家之所急,白手起家,打破国外封锁,成功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解决了国防之急、炼油之急。

1959年,在苏联的援建下,兰州炼油厂建成投产,计划年产100万吨。但从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对我国供应催化剂,到了1964年初则停止了对我国供应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这是一种用于生产航空汽油的催化剂。如果没有航空汽油,飞机就上不了天。“当时,我们库存的这种催化剂只够用半年。石油部决定自己研发生产,部长下令让我负责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闵恩泽说。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闵恩泽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完成任务,他曾连续几十天吃住在现场、有时熬夜到天明、有时饿了也顾不上吃饭、有时和工人共同钻进高温炙烤的干燥室里查找原因……一段时间下来,他身体明显消瘦了,眼睛里却炯炯有神。

经过数百次试验,闵恩泽终于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研制出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1964年5月,一座年生产能力2400吨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在兰州投产,所生产出的催化剂性能完全达到国际催化剂水平,而且价格仅为进口的一半,每年節省装置运转费用上千万元。最重要的是,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的及时建成投产,保证了军用和民用航空汽油的生产,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还满足了国家的需要。

至1965年,我国先后建成了锦州石油六厂的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车间,抚顺石油三厂铂重整催化剂车间,兰州炼油厂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以闵恩泽为首的一批石油炼制催化剂科研人才成熟了起来,设计、施工、生产、分析化验队伍也初具规模。

但此时,闵恩泽却病了。1964年秋天,闵恩泽鼻炎发作去医院检查时发现了肺癌,失去了两叶肺和一根肋骨。但医生和家人向他隐瞒了真相,只告诉他长了良性结核瘤做完手术就没事了。闵恩泽全然相信医生的话,术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直到4年后一次体检时翻看病历,他才知道真相。“脑子太单纯,只会想催化剂。”女儿的话既是心疼,也是对他的崇敬。

20世纪70年代,闵恩泽成功指导开发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中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闵恩泽从战略高度出发,紧抓基础研究,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90年代以来,他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原始创新,使我国一跃成为炼油催化剂和炼油技术出口国。

“不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争取技术领先权易于我手。”随着环境保护成为共识,闵恩泽开始致力于将催化科技应用于绿色化学。进入新世纪,古稀之年的他进入生物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以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面对赞誉,他平淡地说:“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回顾自己的一生,闵恩泽总是说,他干了3类工作:第一类是满足国防急需和炼厂建设急需,第二类是帮助石化企业摆脱困境、扭亏为盈,第三类是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科技研发。

闵恩泽的妻子陆婉珍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在中国科学家阵容中,夫妻院士并不多见,而闵恩泽与陆婉珍就是一对获得过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的恩爱伉俪。她这样评价闵恩泽:他能取得一些成绩,并不是他比别人聪明,只不过是他一辈子都在不停地钻研这件事。

人生如炬,皆为石化搏

闵恩泽在自传《人生如炬》中写道:“50多年中,创新始终是我科研工作的主线。”科研路上,他和团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用创新引领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他常用唐僧取经的故事来比喻创新之路:“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就很执着,碰到再多困难和挫折,也没有动摇他取经的决心,最后终于到了西天,取得真经。”

爱国,对闵恩泽来说,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是盼望祖国富强的深切愿望,是他为祖国忘我工作的不竭动力。在工作中,闵恩泽始终把国家放在首位,始终是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就学什么,就请教什么,就组织研发什么,困难不能让他退缩,病痛不能令他止步。

闵恩泽非常喜欢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总是说这首歌体现了两种精神,一种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另一种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不懈追求、坚持到底的精神。这首歌最后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也正是闵恩泽创新之路的写照。一直向前走,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他也总用这种精神激励他的学生、后辈们。

1964年,闵恩泽带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从那以后共培养了60余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如今,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石化领域学术和技术骨干。

为培养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科技人才,闵恩泽拿出500余万元积蓄,设立多项奖学金,激发青年一代投身生物质能源化工研究。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他又倾力撰写《石油化工——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和《博览 实践 创新》两本书,总结50余年成败的经验教训,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融入其中,用以人才培养。

2015年11月17日凌晨,陆婉珍猝然离世。作为一个豁达的老人,闵恩泽非常坚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他极力保持镇定,仍挂念炼厂的扭亏脱困,在人生最后几天里,还艰难地写下自己的建议。

2016年3月7日,在老伴离世后的第111天,闵恩泽也走完了93年、如炬的人生道路。他的一生,“情系国,心远阔,催化炼油绩丰硕。耄耋仍攀科学峰,一生皆为石化搏”。

猜你喜欢

恩泽炼油催化剂
巫婆找工作:尉恩泽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我的小手
直接转化CO2和H2为甲醇的新催化剂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新型钒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气相二噁英
掌握情欲催化剂
四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