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3-05-14赵永丽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乌蒙山昭通市自然保护区

赵永丽 杨 科 陈 婷 李 伟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昭通 657000)

1 基本情况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境内,地理坐标为103°51′47″~104°45′05″E,27°47′41″~28°17′40″N。地跨彝良、大关、永善、盐津和威信5个县,总面积26 186.65 hm2,分为朝天马、三江口和海子坪3个相对独立的片区。保护区内河流水系发达,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最低海拔880 m,最高海拔2 454 m,相对高差1 574 m,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保护区共记载野生维管束植物179科,756属,2 174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南方红豆杉,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天麻、连香树、水青树、福建柏、香果树、鹅掌楸和榧树等31种。保护区共分布有野生哺乳类动物93种,鸟类367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54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林麝、大灵猫、小灵猫、中国穿山甲、灰胸薮鹛、四川山鹧鸪和白冠长尾雉等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酋猴、黄喉貂、毛冠鹿、红腹角雉、白鹇、红腹锦鸡、红嘴相思鸟和贵州疣螈等66种。保护该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对金沙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实现该地区生态安全、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科研监测现状

2.1 综合科考和资源本底调查

由于保护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对于包括保护区在内的昭通乌蒙山地区生物资源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基础薄弱。2006年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昭通市林业局委托西南林业大学组织科考队对保护区全域进行了初次综合科学考察。2016年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组织人员在2006年科考的基础上开展了补充资源调查。2018年至今,保护区对毛竹、笻竹、福建柏、连香树、十齿花、水青树、珙桐、红豆杉和猕猴桃属等植物和黑熊等动物进行了专项资源调查。已基本摸清了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类数量和现状。

2.2 生物多样性监测

保护区自2020年开始,按照《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2019-2023年)》逐年实施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共开展了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监测、植被监测、野生植物物候监测(十齿花、连香树、福建柏、珙桐、水青树),兽类监测(藏酋猴、林麝、黑熊、中华斑羚等),鸟类监测(四川山鹧鸪、红腹角雉、白鹇、白腹锦鸡等),两爬类监测(贵州疣螈、峨眉髭蟾、眼镜王蛇、菜花烙铁头),开展了土壤、气象和水质等环境要素监测。已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2.3 科研设施设备建设

保护区是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022年建成独立的标本室,已收录历年资源调查中采集的植物标本800余份。2022年共安装5套气象观测系统,3套水质监测系统。

2.4 稳定的合作平台

保护区现已和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西南林业大学、昭通学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杨宇明专家工作站。建立了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咨询专家库,涵盖了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昭通学院、昭通市农业农村局、昭通市水文局和昭通市气象局等科研院所。

2.5 科研成果

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外单位对其进行了一些考察研究,海子坪片区集中在毛竹种群的生长规律[1],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研究[2]、分布格局和根吸收能力的研究[3-4],三江口片区主要集中在珙桐的资源现状和种群分布[5-7]、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8]、筇竹生态环境及保护策略研究[9]等。保护区成立后,经过历年项目的实施和与其余科研单位合作,在保护区生物资源的考察研究工作中,发现新种2种:乌蒙马铃苣苔[10]和乌蒙山方竹[11],竹类新品种4种:花杆筇竹、紫荆竹、绒毛方竹和花杆金佛山方竹[12-15]。和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出版了《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野生植物》。发表了《生态文明背景下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关系探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群落调查》、《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和《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物种多样性研究》等研究论文。撰写了每年开展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和各类专项调查报告。

3 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科研工作起步较晚

保护区主要由原来的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江口、海子坪、朝天马)和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大关县罗汉坝、永善县小岩方)合并而成。原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研人员紧缺,未能正常开展必要的科研与监测活动。2014年成立了“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管理机构,2015年更名为“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属昭通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归口在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并设置了内设机构和明确了工作职责。由于成立较晚,保护区重点开展的工作是摸清家底的一些基础调查和监测工作,相较国内一些成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说,科研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存在滞后。

3.2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增加了开展科研工作的便捷程度。但是保护区很多区域无通讯信号,限制了保护区智慧监测体系的建设,一些先进的信息化监测设备无法应用,一方面无法做到监测的连续性,比如,物候观测时无法应用自动监测系统,只能依靠传统的监测方法间断性监测。另一方面可能影响监测的代表性,比如,气象、水文等环境要素监测站选址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往往满足条件的地方不能代表整个区域的小环境。

3.3 专业科研人才缺乏

保护区共有编制62人,现有编制58人,专业技术人员38名,多为刚入职同一年龄段的新人,且多属管护局下设的办公室、资源保护科和科普宣教科、社区管理科和各管护站,主要从事资源保护、管理、宣传及社区发展等工作,主要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到8人,缺少博士及以上高水平科研人才。技术人员的组成和水平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长期高质量发展。

3.4 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管护局成立初期,科研人员力量薄弱,主要以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等规划计划为主,同时为摸清保护区家底开展了一系列资源调查工作。但保护区科研水平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较为基础,大量人员投入到基础数据的采集中,采集到的数据多以内部报告的形式呈现,整理分析形成对外发表的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数据的价值。

4 发展建议

4.1 优化与其它单位的合作,抓好项目谋划和储备

为加快保护区科研建设的步伐,①要利用好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请专家指导适宜自然保护区应用的研究和技术,提高保护区科研水平。②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平台和资源,引进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联合周边保护区,整合科技力量,强化项目储备,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③要积极搭建科研平台,结合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科研监测综合场所、野生动植物监测点和基础实验室等设施设备。持续为保护区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增活力蓄后劲。

4.2 加强科研人才建设

坚持人才培育与人才引进并举,不断加强保护区科研队伍建设。①根据技术人员的专业和兴趣,将其外派到相应的先进保护区或科研单位进行培训、交流和学习;②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培养实验基地和科研教学实验基地,邀请各领域学者到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形成良性循环;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提高待遇和特设岗位等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④将有潜力的护林员逐步培养成技术型护林员,更多地参与到基础调查和监测工作中去。

4.3 找准保护区定位,科研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保护区位于我国自然地理区域上的一个重要结合部位,东部连接着贵州岩溶山原,北面与四川盆地相望,南边向滇中高原过渡,西处横断山脉的边缘,地处4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区域的结合过渡地带。对云南省植物地理、动植物区系、该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物种基因的保存和应用,动植物资源的开发等均有重要的价值。科学研究重点要结合保护区资源特点为主要方向的林学、生态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立足地方特色开展科学研究。比如,三江口片区有长江上游地区最典型的原生状态、保存最完好的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由珍稀孑遗植物,比如,珙桐林、水青树林等为优势树种组成的森林群落;海子坪片区是我国唯一保存的野生毛竹的原产地;朝天马片区以保护野生天麻原生地为主。同时科研工作也要结合资源保护、科普宣教和社区发展进行,使成果能更好地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周边社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地方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乌蒙山昭通市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一园尽览乌蒙美——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望山——奇美乌蒙山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