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3-05-1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第四幼儿园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胡 斓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第四幼儿园)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学前教育的首要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倘若个体在幼年时期遭受的心理创伤或挫折无法及时解决,将会备感压抑、无助,其内心深处会潜藏负面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遭遇挫折,负面情绪会被激活,引发心理疾病。目前,部分幼儿园仍然存在不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或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针对此情况,教师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五大领域课程和幼儿一日生活为切入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有效改善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进一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面对不同性格的幼儿,开设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能使幼儿多角度地建构心理认知,学会面对、解决心理问题,塑造积极情绪心理。

1. 面向全体幼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幼儿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心理脆弱、独立性差、怕苦畏难等问题。教师可以以幼儿共性的心理问题为抓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使幼儿了解不同的心理问题,积累应对经验,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地塑造健康心理。

例如,大部分幼儿有害怕心理,但却不知道害怕是人人都有的,也不知道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在开设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家长用手机记录孩子害怕的事物或场景。在活动之初,教师给幼儿播放家长记录的视频。观看时,幼儿发现彼此都有害怕的事物或场景,同时也对如何克服害怕心理产生了兴趣。此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阅读绘本《我好害怕》。阅读时,教师鼓励他们观察小熊的表情,猜测它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边阅读边猜测,借由小熊的表情,感受其害怕。教师鼓励幼儿勇敢描述自己害怕的事物或场景,并介绍自己的反应。有的幼儿说:“晚上关灯后,我很害怕,总是用被子蒙住头,抱着我的洋娃娃一起躲在被子里。”随后,教师询问幼儿是否喜欢这种感觉。大部分幼儿表示不喜欢,想要克服害怕心理。教师把握时机,与他们一起探讨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探讨时,部分幼儿结合自身经历,表述不同的方法。随后,教师鼓励幼儿再次阅读绘本,根据小熊的具体情况想出应对方法,帮助它克服害怕心理。

通过体验活动,幼儿不仅知道了人人都有害怕心理,还了解了诸多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便于在生活中应用,解决害怕这一心理问题。

2. 面向个别幼儿,开设心理健康小组活动

部分幼儿存在一些行为偏差,如多动、胆怯、情绪障碍等。心理健康教育讲求对症下药,教师要应用多种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如开展心理健康小组活动,可以使幼儿建构良好的心理认知,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夯实健康发展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把握日常教育时机,关注每名幼儿,实现对症下药,助力幼儿解决心理问题,塑造健康心理。

例如,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有孤僻心理,拒绝与他人沟通,很少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教师在日常对存在此类问题的幼儿进行个案观察、追踪辅导,借此了解其具体情况。随后,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分享”。教师邀请性格开朗的幼儿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教师开展“搭积木”“运篮球”等游戏活动。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幼儿通力合作。孤僻的幼儿在感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敞开心扉,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体会到合作的魅力。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参与游戏的幼儿成为好朋友,同时鼓励他们合作体验日常活动。在日常活动中,性格开朗的幼儿主动与性格孤僻的幼儿交往,带领其参与劳动活动、音乐活动、阅读活动等,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孤僻的幼儿也因此慢慢地敞开心扉,主动与他人交往。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课程实践中

幼儿园教育中的五大领域课程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构成,也是幼儿塑造健康心理的“沃土”。下面仅以健康、科学、艺术课程为例,探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程实践的具体策略。

1.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健康活动中

体育锻炼的过程,是幼儿塑造健康体魄、建构健康心理的过程。在组织健康活动时,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紧扣其心理问题,编创适宜的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

例如,拓展训练是集体性活动,可以让参与者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是幼儿的必备品质,但是大部分幼儿合作意识差。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适宜的拓展项目,组织健康活动。以“风火轮”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将全体幼儿分为八人小组。接着,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报纸和透明胶带,要求他们通力合作,制作可以行进的履带式的环。随后,小组全体成员在“风火轮”内站好,先达到终点的一组为获胜方。在竞争意识的驱动下,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探寻制作方法,并进行实践。在此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勇敢品质。

2.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科学活动中

科学活动是五大领域课程活动之一。科学活动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在参与活动时,幼儿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积极探究,由此形成好奇、耐心、专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例如,很多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都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其感性地认知了水的特性。于是,教师立足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经验开展“好玩的水”科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在幼儿面前摆放一杯水,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耐心、认真地进行观察,同时迁移生活认知,发现水的特性,如水没有味道、水是透明的等。基于此,教师开展“玩袋子”(将水装进保鲜袋中)、“运水”(选用器具,将水运送到塑料桶中)、“沉浮”(将不同质量的玩具放到水中)等游戏活动,鼓励幼儿体验、观察,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幼儿沉浸在游戏中,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发现水的其他特性,如“水在袋子中会变形”“水在运送时会流动”等。面对这些发现,幼儿兴致高昂,希望继续探索水的其他特性。教师顺势开展其他游戏活动。在不断体验科学小游戏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表现得尤为专注,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便于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3.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绘画活动中

绘画可以增强幼儿对美的感知,也是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绘画时会使用不同的颜色、图形,如此也反映了幼儿的知觉变化。绘画的过程正是教师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情况的过程。教师可以在绘画教学中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我们一家人”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画出自己的一家人。一名性格外向的幼儿非常喜欢绘画,但是他在画出自己和爸爸后,却不愿意画妈妈。在发现情况后,教师再三引导,他不情愿地画出了妈妈。他画出的妈妈整个脸是黑色的,表情严肃。教师好奇地询问他创作的缘由。原来,他早上不想吃早饭,被妈妈训斥了。他认为妈妈很可怕,所以将她的脸涂黑。由此可见,他用绘画的方式宣泄了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教师也因此了解了其心理情况,于是耐心地进行教导,说明妈妈要求他吃早饭的原因,使他意识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同时,教师鼓励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妈妈表达歉意。他在自我反思后,为妈妈重新画了一幅画。通过体验绘画活动,幼儿宣泄了不良情绪,同时感受了亲情,自觉改正了不良行为,有利于塑造健康心理。

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遇,如来园、离园、进餐、盥洗等生活环节。教师要把握各种时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入园活动中

入园是大部分幼儿备受“煎熬”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容易大肆哭闹。哭闹是幼儿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之一。在幼儿哭闹时,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方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建立积极情绪,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例如,幼儿入园时会出现哭闹现象,一般是因为不愿离开家长。在其哭闹时,教师可以先将幼儿抱到自己的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其头或背部,帮助其平复情绪,同时无声地要求家长离开。在幼儿平复情绪后,教师可以依据其兴趣爱好,选用合适的方式将其带入园区。有的幼儿喜欢与其他幼儿玩,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幼儿邀请该名幼儿入园。此时,幼儿会在熟悉环境的影响下,带着良好情绪走进园区。有的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赏,在其平复情绪后,教师可以为其竖起大拇指,并发自内心地进行夸赞。在此之际,教师可以与幼儿约定,如果在下次入园时不哭不闹,会奖励其一朵小红花。在约定的作用下,幼儿在入园时也会提前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控制不良情绪,还可以使其乐于参与幼儿教育活动,主动入园,由此塑造健康心理。

2.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午休活动中

午休活动是一日生活的重要构成,也是幼儿反映自身心理的途径。在午休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表现,就此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塑造健康心理,践行良好行为。

例如,班级中一名幼儿性格内向且爱哭泣,不愿意午休。在发现此情况后,教师询问原因,但该幼儿一直哭泣,说不出具体原因。为了不打扰其他幼儿,教师可以将其带进活动室,并鼓励其从沙盘上随意挑选几个小模具,摆放出自己心中想到的场景。在教师的耐心陪伴下,幼儿慢慢地平复情绪,挑选模具,认真摆放。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游戏,实际上是沙盘游戏,是一种针对幼儿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幼儿摆放模具时,教师认真观看,作出心理诊断——午休做噩梦,畏惧午休。幼儿做噩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活动因素,如运动量过大,看异常刺激的动画片、书籍等受到惊吓;二是心理因素,精神压力大。在明晰原因后,教师及时地与幼儿家长沟通,了解其家庭生活情况,同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心理问题。经过一番交流,教师和家长确定共同原因——运动量过大。于是,教师和家长针对该名幼儿通力合作,尽量减少活动量。随着活动量的慢慢减少,该名幼儿很少做噩梦,减少了畏惧心理,午休哭闹问题也得以解决。

3.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户外活动中

户外活动生动有趣,有助于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塑造健康心理。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关的户外活动,借此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良情绪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户外活动是幼儿宣泄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教师面对幼儿的不良情绪,可以开展趣味性的户外活动。

例如,教师在户外场地摆放各种用于“发泄”的物品,如塑料气泡袋、小软蛋、胶泥等。教师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并开动脑筋,联想、体验不同的玩法。有的幼儿选择塑料气泡袋,用手指将小气泡按碎;有的幼儿将小软蛋扔到地上,追逐;有的幼儿自发地开展竞赛活动,与他人一起捏胶泥,看谁捏的作品更好看。在体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亲身实践,借此建立良好情绪。部分幼儿更是受此启发,积累经验,在生活中选用不同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

此外,教师还要与家庭、社区通力合作,营造具有正能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熏陶。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方式,如家访、亲子活动等实现家园互动、家园共育,共同帮助幼儿塑造健康心理。

综上所述,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以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实践、一日生活为切入点,运用多种策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建立健康心理认知,践行良好行为,由此塑造健康心理,夯实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塑造中的应用
——评《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发展及塑造研究》
心理感受
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