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体谅模式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023-05-1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金楼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关心德育信息技术

王 璨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金楼小学)

20 世纪60 至70 年代,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进行德育课程研究。在研究时,其采用多样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成人“好”的教育行为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支配的行为。围绕此发现,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首创德育体谅模式。该模式一经提出,对当代德育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观我国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现状,其以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为主,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德育体谅模式可以助推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弥补不足,实现进一步发展。对此,笔者展开“基于德育体谅模式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推动德育体谅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地生根。

一、德育体谅模式概述

1. 德育体谅模式的内涵

德育体谅模式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线,以教会学生学会关心为重点,以“人际—社会情感问题”为中心。其中,“体谅”是该模式的重点。“体谅”有两方面内涵:一是指教师身先垂范,对学生“多关心,少评价”,用实际行动关心学生;二是指教师应用多种方式教给学生学会体谅、关心他人。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假定人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满足此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2)将道德情感培育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时,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重在引导学生减少或摆脱破坏性行为,由此使其学会体谅、关心他人,顺其自然地实现自我发展,切实满足自我的最高层次需要。(3)以“人际—社会情感问题”为载体,向学生抛出人际交往问题,借此调动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促使学生站在体谅的角度解决问题,由此学会关心、学会体谅。(4)注重一定的道德训练。训练要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设以关心为主的环境,如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第二,在学生不知道怎样做时,要教给他们相关做法;第三,重视观察、模仿,借此顺其自然地学会关心他人;第四,结合气质修养、行为举止培养道德判断力。

2. 德育体谅模式的价值

(1)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其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忧虑、畏惧、猜疑、谨小慎微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德育体谅模式倡导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借此营造和谐、真诚、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会关心、体谅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慢慢地意识到关心、体谅他人可以使自己更快乐,由此践行良好行为,慢慢地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课堂上充满人情味。因此,应用德育体谅模式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有利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德育体谅模式中,人格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在麦克菲尔看来,“体谅”既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关心、体谅他人。如此做法,不单单是理智上的,更是根植于人格中的。因此,应用德育体谅模式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3)有利于践行民主的道德观。

德育体谅模式重视教师的身先垂范。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将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教师身先垂范,主动关心、体谅学生,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更加民主地处理事情,与学生和谐相处。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向教师学习,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积累经验,学会关心、体谅他人,逐渐提高道德判断力。由此可见,应用德育体谅模式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促使民主的道德观落地。尤其,使学生学会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践行良好行为。

二、基于德育体谅模式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 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言传身教,既是德育体谅模式的显著特点,又是德育体谅模式的实践方式。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学生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把握与学生的日常相处机会,主动关心、体谅他人,由此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环境,助力学生模仿。

例如,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以下统称“教材”)4 年级全一册“收发电子邮件”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登录电子邮箱。围绕此重点,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微课,动态、直观地演示电子邮箱的登录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播放微课,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总结登录电子邮箱的步骤和具体方法。教师知道学生存在认知差异,有的学生能获得任务成果,有的学生无法获得任务成果。教师体谅学生之间的差异,向其提出不同要求。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梳理出任务成果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利用剩余时间进行上机操作,展示任务成果。教师如此要求,学生能各展所长,积极体验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演示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选择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该名学生演示时,出现了“账号未注册”的画面。面对此画面,该学生不知所措,这也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此时,教师体谅该名学生,并对其进行激励:“不要慌张。账号未注册说明你输入的账号不存在,未注册的账号无法使用。”该学生听后,回顾生活经历,设想方法并动手操作,注册了一个新的用户名。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鼓励其用简单的语言总结这一做法。之后,教师鼓励其完成后续操作,同时不断地进行赞赏。

实践表明,教师体谅学生,使学生建构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积极投身学习活动中,探究、掌握学习内容,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无形地受到德育熏陶,便于形成关心、体谅他人的意识,践行良好行为。

2. 组织多样活动

活动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构成,是践行德育体谅模式的依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以德育体谅模式为工具,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应用多种方式组织多样活动,顺其自然地融入关心、体谅,促使学生受到良好熏陶,建构良好认知。

(1)组织情境活动。

情境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载体。课程改革重视情境教学,要求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体验、探究。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融入关心、体谅,组织情境活动。

例如,教材4 年级全一册“编辑幻灯片”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探究、掌握制作幻灯片的方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关于珍稀动物的影视内容、新闻报道举不胜举。学生能够通过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了解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以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为切入点,搜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微课。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微课,带领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中。在此情境中,学生借助图画、文字,了解世界上珍稀动物数量在减少。很多学生因此提出疑问:“为什么珍稀动物数量在不断减少?我们可以为珍稀动物做些什么?”如此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关心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了解珍稀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及保护珍稀动物的做法,并利用幻灯片展示成果。

如此组织情境活动,不仅使学生进入了新知课堂,积极地探究新知内容,还使学生受到了德育熏陶,便于形成关心、体谅他人这一美好品质。

(2)组织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途径。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平等交往,用实际行动来关心、体谅他人,由此形成良好品质。同时,通过进行合作,学生会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锻炼多样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基于此,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合作活动。

例如,教材6 年级全一册“机器人行走”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机器人行走的程序编写和运行,具体内容包括前进、后退、转弯、停止等活动。这些内容较为复杂,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活动。具体地,在讲到“前进、停止”时,教师可以播放微课,展现机器人前进的画面,并布置任务:在前进的过程中,机器人的哪些组件发挥了作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任务的作用下,学生认真观看、深入思考。随后,学生带着各自的发现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时,有的组员说:“机器人靠着两个轮子前进。轮子受到两个直流电机的控制。”说到这里时,该组员体谅听不懂的学生,用眼神进行示意,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直流电机是什么。于是,该组员登录网站,搜集图片,迁移已有认知,详细介绍直流电机的基本情况。其他学生边听边看,完善认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随机选择一名代表,鼓励其介绍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在介绍时,学生代表秉持关心他人的态度,时不时地询问:“大家都听懂了吗?”在有学生表示听不懂的情况下,学生代表耐心讲解,其他学生则认真倾听,教师总结。随后,教师布置其他任务:试探究机器人前进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按照之前的方式,学生进行合作。在合作时,秉持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耐心、反复地表达个人观点,帮助他人建构良好认知。

通过体验合作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强化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合作能力,还使学生践行了道德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体谅他人,提高自身道德品质。

(3)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学生强化认知、塑造良好行为品质的途径。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生活性,讲求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在体验生活时,学生会践行良好行为,同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所学知识实现良好发展。为此,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学情,把握综合实践时机,组织相关实践活动,渗透关心、体谅。

例如,在教学教材4 年级全一册“美化文档”这节课时,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多样活动,逐步了解了与word 有关的内容,如输入文字、修改文字的方法等。在学习该内容后,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小手拉大手,进敬老院,献爱心”。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活动。在体验活动时,学生秉持对老人的关心和体谅,践行良好行为。有的学生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耐心地为其按摩;有的学生体谅老人行动不方便,蹲下来为其穿鞋;还有的学生体谅老人牙齿老化,用勺子挖苹果泥给老人吃。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践行了关心、体谅他人的行为,强化了思想认知。在活动后,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在word中写一篇活动反思,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注意:制作的word文档要没有错别字,且整体具有美感。”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自发地回顾活动过程,在脑海中浮现自己关心、体谅老人的画面,由此书写活动感悟。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要学会关心、体谅老人。”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在生活中关心、体谅他人,便于塑造良好品行,还使学生应用了信息技术所学,便于巩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

总而言之,有效践行德育体谅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体谅他人,有利于增强信息技术德育效果。因此,在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树立育人意识,将德育体谅模式作为育人工具,立足其价值,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把握日常教学时机,身先垂范,组织多样活动,借此营造良好氛围,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会关心、体谅他人,夯实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关心德育信息技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开心与关心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