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事素材的应用

2023-05-13林雪金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时事法治道德

林雪金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是立德树人的“法宝”。该套教材以现实生活为着眼点,融入丰富的生活内容,助力学生建构道德认知和法治认知。众所周知,时事素材源于现实生活,具有生活性。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引下接触时事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道德与法治认知,丰富了生活经验。同时,时事素材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会在阅读时事素材的同时进行思考,形成个性化认知。基于此,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应用时事素材,并依据教学需要挖掘恰当的时事素材,使该门课程更具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扎实理解学习内容,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借此增强学科育人效果,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一、应用时事素材的作用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强调应用新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时事素材具有以下主要作用。

1. 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参与主体。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在体验生活之际,很多学生借助时事素材建构了学科认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用时事素材,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会产生熟悉感,自觉迁移生活经验,积极探究相关内容。如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地与教师、同学互动,分析时事素材,解决有关问题,由此建构道德与法治认知,为有效地体验生活作准备。学生也因为有学习收获倍感满足,进而自觉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主人翁意识,积极探究,获得进一步发展。

2. 有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往往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单向地讲解知识。在如此情形下,教师很少引入教材以外的内容,学生的视线局限于教材,难以开阔视野。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之际,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应用时事素材,是用教材教的具体表现。应用时事素材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前阶段,学生可以依据学习任务走进现实生活中,自主搜集时事素材,认真阅读,建构认知;在课中阶段,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示时事素材,就此进行集体讨论。如此做法,可以实现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有助于学生塑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时事素材包括诸多内容,具有较强的育人性。应用时事素材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使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审视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现实发展情况,由此积累生活经验,便于在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实现知情意合一。例如,环境保护是永恒的主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呈现以环保为主题的时事素材,引导学生分析环境现状,探索环境保护的方法,由此强化学生的环保认知,使他们自觉践行环保行为。

二、应用时事素材的策略

1. 研读教材,挖掘时事素材

恰当的时事素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力支撑。时事素材的恰当性具体表现为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与教材内容相脱轨的时事素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找准契合点,由此挖掘时事素材,夯实育人基础。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这节课以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为立足点,揭示浪费造成的危害及避免浪费的做法。现实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有很多。近段时间,“‘大胃王’吃播浪费食物”登上热搜,引发热议。铺天盖地的“大胃王”为吸引流量,暴饮暴食,猎奇吃播,将丢弃、浪费粮食作为一种正常现象,影响了大众的餐饮价值观。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观看吃播视频,部分学生忽视“大胃王”浪费粮食这一行为,而部分学生审视、批判此行为,意识到不应该浪费粮食,浪费行为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如此时事素材,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学生通过分析该现象,可以进一步认识浪费粮食可耻,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实施教学前,教师可以挖掘时事素材——“大胃王”吃播浪费粮食,尝试将其应用于课堂,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2. 依托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时事素材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助力。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以课堂为依托,使用多样的方式展现时事素材,由此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体验、探究,建构良好的道德认知,实现学科育人。

(1)应用时事素材创设情境活动。

情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载体。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利用适宜的素材和手段创设出的真实场景。教师应用时事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中。在体验真实场景时,学生会自觉迁移已有认知,积极探究。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节课教学重点之一是“白色污染”。为引出此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国庆阅兵的视频。激动人心的视频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观看时,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在播放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观看视频时,哪一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了解问题内容后,学生纷纷回想视频内容,在脑海中描绘不同的场景,并就此作答。有的学生说:“整齐划一的方队。”有的学生说:“各方队踩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经过北京天安门。”还有的学生说:“天空中飘舞着五颜六色的气球。”教师寻找有价值的内容,并提问:“在这天,北京天安门广场腾空而起了数万只气球。这些气球到哪里去了?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此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部分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提到这些是环保气球。对此,教师介绍可降解气球,促使学生了解其原理。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在国庆阅兵中,国家大量使用可降解气球,从这一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致力于环境保护。我们也要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践行环保理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进行引导:“要想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先来谈一谈‘白色污染’”。大部分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由此可见,应用时事素材可以轻松地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被教学情境所吸引,主动走进其中,思考、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思想认知——环境保护。如此,可以进行深入探究,强化认知,为在生活中进行环保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

(2)应用时事素材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方式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学科知识,还可以无形地受到道德、法治的滋养,便于形成良好观念。探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使用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答案的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用时事素材,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促使其积极探究,做到探究有所得。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这节课“诚信”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呈现时事素材——2022年全国道德模范邢彩丽和臧虹汝的故事。邢彩丽言出必行,用行动诠释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用“阿姨,一定会常来看你”与小森定下了“爱的约定”,并连续4年定期往返90多公里,无私地帮扶小森家庭。在邢彩丽的陪伴下,小森从过去的孤僻沉闷变得开朗活泼。臧虹汝因奶奶临终前的一声嘱托,为爱坚守一句承诺,续写着长辈们捐资助学31载的不渝信念,累计筹集近14万元爱心善款,资助困难学生460 余人次。她以无言的付出点亮无数学子的星火求学愿望,以人间大爱谱写了温暖人心的守诺助学故事。在阅读时事素材时,大部分学生为邢彩丽和臧虹汝的行为所感动。教师把握时机,向他们提出问题:“从邢彩丽和臧虹汝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审视邢彩丽和臧虹汝的行为,感受到他们的诚信,并就此作答。依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追问:“如果他们没有信守承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大部分学生走进真实场景中,甚至将自己作为场景中的一员,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说:“如果邢彩丽没有坚守诺言,小森可能会感到失望,对世界充满排斥,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会愈加孤僻。”有的学生说:“假如臧虹汝没有坚守诺言,一些困难学生会失去上学的机会。”还有的学生说:“邢彩丽和臧虹汝如果不讲诚信,可能给小森、困难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在如此表述中,学生感性地认知了诚信之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教师把握时机,结合教学内容概述诚信的影响。同时,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如果不讲诚信,会给社会或个人带来怎样的危害?”学生纷纷迁移课堂认知,进行逆向思维,思索不讲诚信的危害,并就此畅所欲言,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应用时事素材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机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挥思维作用,不断思考,解决问题,一步步地认知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讲诚信的危害等,掌握教学内容。学生也因此受到心灵的滋养,便于形成诚信意识,主动向道德模范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逐步成长为一个讲诚信的人。

3. 延伸课外,组织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讲求知情意行合一。生活实践是实现这一点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学习时事素材,建构了认知,形成了积极情感,建立了良好意识。接着,学生要进入现实生活中,体验活动,实践认知、情感、意识,由此塑造良好行为,增强道德认知和品行建构效果,同时积累生活经验,积极体验现实生活。基于此,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学情延伸课外,组织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这节课时,学生体验多样活动,积极学习时事素材,懂得了平安出行的重要性,形成了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此情况,尤其了解了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为了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教师拓展课堂,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家长和交通警察通力合作,在休息日将学生带到马路路口,引导其化身为“小红帽”,监督行人,制止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在体验活动时,学生表现得尤为积极,在发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后,与警察叔叔一起讲述此行为的危害,同时耐心倾听警察叔叔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违章处罚条例》。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的认知。同时,学生也因此汲取生活经验,便于在生活中践行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切实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时事素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助力。有效应用时事素材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地与时事素材“互动”,不仅可以借此掌握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便于成长为有道德修养的人,进而积极体验现实生活,茁壮成长。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首先,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高举立德树人大旗,紧扣应用时事素材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挖掘适当的时事素材。其次,教师要以课堂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归途,立足学生学习情况,依据教学需要,灵活应用时事素材,创设情境活动,开展探究活动,组织实践活动,积极体验活动,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由此强化道德认知,塑造良好行为,提升道德修养。

猜你喜欢

时事法治道德
时事半月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时事政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