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设计与建设实践

2023-05-12程大友,王伟

物流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思政

0 引言

2016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在贯通学科、筑牢基础、开阔视野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挖掘供应链管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下面就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设计与建设实践谈一些体会,探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为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 课程基本情况

《供应链管理》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构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逻辑框架,阐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辨析供应链绩效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运用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供应链网络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出不同企业的库存控制策略,解决企业运输、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合作、信任、共赢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对象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学生,课程的专业性使该课程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个人素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厚的专业情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2 课程思政设计与建设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设计与建设涉及多个环节的工作,课程育人目标确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制定教学执行大纲、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设计与考核等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1 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在《供应链管理》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融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在制定明确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3]。团队教师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坚持“以学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制定了培养学生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养目标,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物流职业道德和规范、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人”是目的,“立德”是基础。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国内典型供应链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供应链管理对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可控”的重要作用,培养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勤于学习、敢于创造、诚实守信、甘于奉献,具备合格公民必须的思想政治素养[4]。

(2)掌握扎实的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描述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逻辑框架,阐述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辨析供应链绩效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识别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基本因素,掌握扎实的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5]。

(3)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构建供应链网络并进行优化,解决供应链中库存管理、运输管理、采购和收入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改进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新途径。

(4)提高职业素养。梳理供应链管理课程蕴含的合作、信任、诚信、共享、共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结合典型供应链管理案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爱岗敬业、履行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文字表达、沟通交流、项目管理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组织、策划、设计和实施物流及供应链相关领域的项目,成为合格的现代“物流人”。

2.2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方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越企业边界涉及多个企业的管理活动,其基本思想是要把整条链看做一个集成组织,把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看做合作伙伴,对整条链进行集成管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6]。为了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教师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色,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实践,精选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收集整理相关案例,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7]。科学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政治方面,结合全球供应链、供应链风险、可持续供应链、采购管理等内容,嵌入命运共同体、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发展理念和国家认同感等思政教学内容;在价值观方面,结合供应链战略、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供应商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信任、共赢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在道德方面,结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业务外包、供应链协调等知识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8-9]。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合方式如表1 所示。

表1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合方式

2.3 制定教学执行大纲。教学执行大纲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执行文件。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团队教师首先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同时积累思政素材,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其次,修改完善课程教学效果要求,明确身心素质、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团队协作与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教师共同制定了包括预期学习成果、授课计划、教材与学习资源、课程考核、成功的技巧、诚信规定等内容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执行大纲。在授课计划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建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应只是教授课业知识和能力的“授业者”,还应该成为传播品德和价值的“传道者”。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具有育人意识[10]。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效果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课程教学培训会、工作坊,不断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将专业培养标准中的“素养”要求转化成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这一贯穿于供应链管理的红线与教师个人自我修养的统一,用自己的品行激发学生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理解和向往。在执行专业培养标准中的“知识”要求时,努力拓展自身视野,秉持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相统一的理念,做到用广博有深度的知识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结合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深刻领会供应链管理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进程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自信、职业理想,强化党的领导在学生群体中的导向作用。

2.5 教学方法与考核

2.5.1 教学方法。为了保障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团队教师集思广益,优选以下教学方法并付诸实践。

(1)小组讨论。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将授课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人数约5 人。组织学生就供应链管理相关问题或企业案例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引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挖掘思政元素,如国家“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制造强国”、“粮食安全”等战略,分析党的政策路线与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结合,重视合作、共赢、诚信等方面的职业道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小组讨论学习有效实施。

(2)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1]。《供应链管理》课程将新闻报道与视频、纪录片及微课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立体化思政教育。如习近平总书记“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的讲话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战略决策、“新冠疫情”案例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把学习任务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主动做出反应,把所学知识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通过分析学习任务和过程,了解如何把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2]。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思政专题,查找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级新闻门户,引导学生自觉使用正规权威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如供应链战略匹配、供应链网络设计与粮食安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供应链合作等。

(4)分众教学法。基于教育赋权理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课堂、实效三个层级,在教师主导下开展多维互动,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围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以发现问题为工作起点,以分众教学为工作手段,以专题教育为实施路径,以团队协同为工作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鲜明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针对自己体会最深的课程思政元素主题发言,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指导。借助腾讯会议,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爱岗敬业经验分享;互联网+比赛/大挑/创青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供应链设计大赛/供应链学科竞赛获奖团队与个人分享备赛心得与体会。

2.5.2 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课程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和终结性(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过程性考核:学生观看中国慕课网国家级精品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通过小组作业将教师提炼出的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融入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及成果展示中。考核中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其中视频观看为灌输,重在启发,学生可能动的认知与认同课程思政元素;发言讨论为渗透,重在贴近实际,学生可自觉用于学习与生活,主动关注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

终结性考核:(1)以教师提炼的思政元素为纲,深入供应链领域,自觉挖掘符合行业与产业的思政元素;(2)将教师提炼的思政元素体现在案例分析报告及试卷相关题目中。考核中显性考核与个性考核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分析报告或试题回答中运用思政元素作答,既检验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应用,又直观地反馈了教师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形成了课程思政育人闭环。

3 课程思政教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作业各环节,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1)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课程组教师深入挖掘蕴含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国家战略、信任、合作、共赢、共享、服务水平提升等。把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

(2)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深入研究新时期高校大三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注重能力提升和素养培育的高阶性,引导学生从低年级知识学习的“听得懂”、“记得住”向对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用的上”、“用得好”的转变。

(3)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将国家相关政策、供应链管理前沿成果、物流专业创新竞赛导入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硕成果,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4 结束语

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并形成协同效应的基础。本文结合学院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从课程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执行大纲、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了探讨。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策划、实施和主导的作用。教师的自身修养、思想政治水平、言传身教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浅析食品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