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演绎内容与歌舞分类研究*

2023-05-12熊晓辉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芦笙土家族侗族

熊晓辉

内容提要:《苗蛮图》是源自陈浩《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以及清代各类相关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民俗生活的图册总称,比较真实地描绘了该地区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音乐活动,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从目前已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苗蛮图》图文并茂,最多有86个文字条目,且人物图像清晰、线条轮廓明朗,其中载有音乐活动事象和民族乐器的图像条目共24幅(条),包括土家族的锣、苗族的芦笙、侗族的琵琶等乐器约15件。借助这些传世音乐画本,文章分别探讨了《苗蛮图》中音乐画本的内容、类型和特征。经过研究可以窥视到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嬗变的过程,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及音乐发展历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苗蛮图》又称《百苗图》《黔苗图》《苗图》等,是记载和描绘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民俗生活图画的总称,图画主体部分源于清代嘉庆年间陈浩所撰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苗蛮图》运用图画与文字条目的形式,记载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以及音乐活动等翔实情况,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民族志典籍”①。目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各类《苗蛮图》资料来看,清代光绪年间刻印《黔南苗蛮图说》中所载的“苗蛮”图像有86幅,是同类记载“苗蛮”图像最多的两本册子。在众多《苗蛮图》图像与图片中,载有音乐歌舞活动事象和演奏民族乐器等图像条目共24 幅(条),其中有土家族的锣、苗族的芦笙、侗族的琵琶、彝族的月琴、仡佬族的唢呐等乐器约15件(幅),还有整个乐队(祭祀仪式)的表演,图中依次清晰地勾勒出近百人的表演场面。本文就各类《苗蛮图》传世音乐图画演绎内容、类别及相关音乐活动图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一、《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演绎内容

从《苗蛮图》所绘制的诸多相关音乐活动画本中可以看出,清代时期绘制的图画比较盛行,大多数是手绘本和抄本、临摹本,印刷本极为少见。以《八十二种苗图并说》《黔南苗蛮图说》《御制外苗图》等为代表,它们收录了许多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音乐活动的文字条目内容和图画,涉及歌舞音乐活动的条目有24 条,图像11幅,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礼俗音乐及歌舞活动等提供了生动、切实的依据。现就《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演绎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一)民俗音乐活动

《苗蛮图》中图像与条目文字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民俗音乐资料,多幅图画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民俗音乐活动事象。在《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中,我们发现音乐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民众表达内心祈求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集体行为,人们以音乐的方式来叙事、抒情、言理、娱乐。翻开《黔南苗蛮图说》《百苗图抄本汇编》等诸多画册,有“青苗、红苗、花苗、白苗、黑苗、克孟牯羊苗、八寨苗、九名九姓苗、洞苗、黑生苗、鸦雀苗、清江黑苗、车寨苗、洪州苗、班苗、东苗、西苗、羊獚苗、宋家、蔡家、卡尤狆家、青狆家、黑狆家、白狆家、八番狆家、水家、獞家、猺家、花猺、狪家、红犵狫、锅圈犵狫、水犵狫、木犵狫、郎慈犵狫、犵当、犵獞、白龙家、马镫龙家、大头龙家、狗耳龙家、夭家、蛮人、楼居蛮、峒人、土人、六洞夷人、里民子、白额子、羿子、白儿子等50 多种苗蛮,其生产方式都是以农业为主”②。《黔南苗蛮图说》实为清代光绪年间刻本,描绘和刊载了当地各民族86种“苗蛮”生活图画,是同类“苗蛮图”刊载图画最多的一本图册。通过对《黔南苗蛮图说》与其他诸多“苗蛮图”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传世画像详细描绘了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开展音乐活动的盛大场面,尤其是描绘了芦笙、唢呐、月琴、木鼓、铜鼓、铜铃、长号、锣、钹、箫等乐器的使用场合及外观形态,并在条目中多次提到“月场”歌舞活动。图画中显示,“月场”这种民俗音乐活动与民众吹奏芦笙相关,青年男女相聚在一起,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苗蛮图》中记载土家族民俗音乐时说“种植时,田歌相和,情趣可人”③,就是描述古代土家族人击鼓耕田、吆喝演唱薅草锣鼓歌的热闹场面。

翻开《百苗图抄本汇编》,我们又发现生活在“五溪蛮”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一直喜欢歌舞活动,他们在民俗生活中似乎离不开歌舞,节日庆典、婚姻嫁娶、恋爱求偶、迎送宾客、聚会宴请等都要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甚至在祭祀祖先、丧葬仪式上也用歌舞的形式来为他们送行悼念,这些民俗生活方式成了各民族音乐舞蹈活动的主要场合。《百苗图抄本汇编》是杨庭硕和潘盛之编纂的一部记录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生活的图集,2004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收录了《苗蛮图》传世抄本11种,即《七十二苗全图》《苗蛮图说》《黔苗图说四十幅》《苗蛮图册》《番苗图册》《百苗图》(残本)、《百苗图》(博乙本)、《百苗图》(省图本)、《百苗图》(师大本)、《百苗图》(刘丙 本)及“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Paris”等。目前,音乐学界对《苗蛮图》的研究关注度较低,但其中赵海洲的《百苗图音乐图像学研究——以苗族音乐文化为研究中心》一文对《百苗图抄本汇编》中现存的音乐图像进行了探索与介绍,作者针对与音乐内容相关的一些图像进行统计研究,并记载“现存与苗族音乐文化有关的图像共计48幅,文本记载条目共计34条,涉及10个苗族支系”④。这些图像主要反映了当时各民族婚俗仪式和庆典礼仪等音乐活动,描绘了人们欢歌笑语开展集体音乐活动的场面。《百苗图抄本汇编》中共有8幅图画描绘“花苗”的音乐生活,这些画像主要演绎了“花苗”在婚庆中礼俗用乐的情况,图中显示了人们在坪场上举行“跳月”闹花场的歌舞活动,男子吹奏芦笙,女子手摇响铃,人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场面热闹非凡。不同版本的绘录情景及绘录的音乐活动内容各不相同,有的版本绘录了一位苗族青年男子手持芦笙,平坐在地上吹奏,另一青年貌美的女子站立在一旁摇铃跳舞;有的版本则绘录了两位青年男子吹奏芦笙,另两位青年女子双手持铃跳舞的画面。

《苗蛮图》所收录的许多图像与当地的民族节日有关,因为逢年过节是民俗活动集中表现的场合,也是音乐活动表演的主要场合。古代“五溪蛮”地区的节日很多,比较典型的节日有“花山节”“姊妹节”“爬坡节”“四月八”“杀鱼节”“芦笙节”“吃新节”“龙船节”等,在节日里,人们以歌传情,欢歌笑语,歌舞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节日之外,人们出生、成丁、结婚、生子、生病、死亡等,都要尽情歌舞。《苗蛮图》详细记载了“西苗”的民俗生活,采用6幅图像描述了人们在秋收“赶秋”时的一些歌舞活动,其中一幅图画清晰地勾勒了一位男性巫师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右手拿着锣槌,左手提着铜锣,走在队伍的前面,一边敲锣一边舞蹈,指挥着百余名青年男女演奏芦笙、唱歌、舞蹈等。另一幅画则绘制了一位老者,走在舞蹈队伍的前面敲锣,跟随后面的两男两女分别吹奏着芦笙和歌唱、舞蹈。通过综合观察,我们发现《苗蛮图》不同的版本所记载的各民族音乐活动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和演绎人员数量上有所区别。就“花苗”“西苗”及“黑苗”条目图像而言,“花苗”绘制了青年男女吹奏芦笙、摇铃歌唱舞蹈的情景;“西苗”则绘制了青年男女携带食物前来参加聚会及载歌载舞吹奏芦笙的生动场面;“黑苗”图就是绘制了人们演奏芦笙的热闹场景。其实,《苗蛮图》中的这些条目图像都是描绘了人们参与苗族“跳月”习俗的真实情景。在《百苗图抄本汇编》里,共有7种抄本描绘了“夭苗”在婚俗活动中唱歌跳舞及吹奏芦笙的情景,画中还绘制了一位青年男子在自己搭建的竹楼上,吹奏芦笙来吸引女子“游方”的场面。

(二)祭祀音乐活动

《苗蛮图》中所绘制的大量图像是有关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祭祀活动的内容。其中《百苗图抄本汇编》共有8种抄本描绘了“白苗”在祭祀仪式上的音乐活动,图像记载了当时“白苗”举行祭祖仪式后,一起在坪场喝酒唱歌的欢娱情景。还有一些图像是绘制丧葬习俗的,如《百苗图抄本汇编》里有6种抄本是描述“克孟牯羊苗”丧葬音乐活动的,画面显示在丧葬过程中,老人去世后不哭,而且必须举行热闹的歌舞活动,本地人称之为“闹尸”。《苗蛮图》中对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的巫术音乐活动与丧葬音乐活动都有绘制,在“西苗”词条中就有对民间祭祀仪式音乐活动的详细阐述,据“西苗”词条载:“有马、谢、何、罗、雷[卢]等姓。在贵阳、平越二府[属]。娶亲,必另寝,私通,孕、产,乃同室。秋收时,即合众于野,延善歌[祝]者披大宽毡衣,戴毡帽,穿皮鞋,[击锣]导于前。童男女着青衣、彩带,百人歌舞吹笙随之。历三昼夜,方屠牛以赛丰年,名曰‘祭白虎’。性情质实,畏法少讼。”⑤可见,图像与词条均对“西苗”祭祀音乐活动进行了描述,图画描绘了百余人集体参加祭祀音乐活动的盛大场面,画中男性手捧芦笙站在队伍的前方,女子身着盛装跟在其后,或蹲或跳或转,应节踏步而舞。词条中记有“屠牛祭白虎”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留有浓郁的古代“巴人”祭祀遗风,古代“巴人”是土人(土家族)的先祖,他们把“廪君”(白虎)看成是民族部落的祖先与图腾,时常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白虎”赐福和保佑人畜平安。

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很早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人们在祭祀仪式中利用歌舞取悦神灵,祭祀祖先祈愿祝福。无论是苗族、土家族、侗族,还是瑶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他们都有崇尚祖先、神灵的习俗,祖先是每个人心目中最神圣、最亲切的神祇,犹如母亲和天帝一般。在这里,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冥冥之中祖先神灵无处不在,而且一直主宰着个人的前程命运和家族的兴旺发达,认为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和兴衰成败都掌握在祖先的手中。在《百苗图》及其文字条目中,经常可见人们祭祀祖先时的礼俗用乐热闹场景,当然祭祀祖先也是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社会最隆重、最严肃的事项。从《百苗图》可看出,每个部落支系凡遇到庆典大事、丧葬、祭祖,人们都用芦笙、铜鼓、木鼓以及舞蹈的方式告知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祈求幸福安康。

众多《苗蛮图》所显示相关苗族人祭祀仪式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吃鼓藏”习俗中,人们用枫木做称木鼓,象征自己的祖先,并以鼓为单位集体劳作生活,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群居性。“吃鼓藏”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苗族人“鼓社制度”,人们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在村社里建立议事组织,祭祀时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又分成了“吃水牛鼓藏”“吃黄牛鼓藏”“吃猪鼓藏”等。《苗蛮图》中部分词条都有记录,词条“白苗”载:“祭祖者,服白衣青套细[褶]长裙。祭毕,合亲族[歌]饮为乐也。”又“花苗”载:“每岁孟春,择平壤之所为月场,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振响铃,歌舞戏谑以终日。”又“九名九姓苗”载:“婚丧屠牛聚饮,醉而争斗,辙用于戈。”这种“吃鼓藏”的祭祀习俗为我们研究古代“五溪蛮”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活动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如今,“鼓藏节”在贵州苗族地区普遍存在,祭祀仪式中巫师、群众和祖先神灵角色分明,各自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仪式里的“罡步”“踏步”“旋转”“穿插”等动作都有十分显著的象征意义。苗族著名的“反排木鼓舞”就是来源于这种专门祭祀祖先神灵的宗教活动。七年一次或十三年一次的“吃鼓藏”习俗逐渐成了苗族人祭祀祖先的专门节日,也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镇“反排村”民众驱邪逐鬼的日子,人们运用歌舞演绎的形式来祭祀自己的祖先,用木鼓来与祖先神灵交流。《苗蛮图》对苗族的木鼓也有详细的绘制,许多图像大体描绘了木鼓的形制,呈长圆柱形,鼓面侧居左右两端,演奏时横置于木架上,演奏者左右两边敲击,也可边敲边舞。苗族人一般是用木鼓祭祖,也称“鼓祭”,鼓象征着祖先灵魂,人们企图通过祭鼓来追念自己的祖先。

(三)戏剧音乐活动

《苗蛮图》中收录了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扮傩神且演傩戏的图像,在“土人”词条中也有“岁首,扮傩,击鼓以唱神歌”的记载。土家族人喜欢唱傩戏,演出时有时用面具装扮傩神,同时还进行舞蹈表演。康熙时期的《贵州通志》也曾记载了土家族人演唱傩戏的情景,《贵州通志》载:“土人,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男子装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食之。”⑥可见,《贵州通志》与《苗蛮图》中土人条目图像记载的内容是一致的。土人的傩戏既有敬神还愿仪式,也有人们娱神活动成分,它以祭场布置和祭祀仪式为中心,将整个演绎活动笼罩在浓郁的宗教色彩之中。土人傩戏基本上是以傩歌、傩舞为主要形式的酬神活动,多为一些纯粹的祭祀仪式,后来加入了许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形成了具有一整套完整程式的民间戏曲艺术。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案州属多男巫,其女巫则谓之师娘子,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多则至十余人,生旦净丑,袍帽冠服,无所不具,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以色媚人者。”⑦这说明了“土人”是喜欢戏剧音乐活动的,人们三三两两扎扮男女妆,“袍帽冠服”,主要演绎巫师还傩愿治病的一些仪式内容。土家族人传统的傩戏是专门祭祀傩神(傩公傩母)的,一般也借鉴了当地民间戏剧(花灯、阳戏等)的表演程式,但在规定了内容、场面等条件中,依然保留了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仪式的风格。

《苗蛮图》对侗族的戏曲音乐有所记载,其中“清江黑苗”图里就有“男女皆跳足”“喜著戏箱锦袍”等描述,图像与词条分别记载了侗族人喜欢穿戏袍戏妆,男女相恋,以歌为媒。“车寨苗”图画和词条也记载了“男弦而女歌,其清音不绝,与诸苗不同”等活动情景,因为侗族人有“行歌坐月”的习俗,每逢劳作之余的夜晚特别是月圆之夜,在一些固定的公共场所,侗族青年男女分别结伴前往,对坐或对站,以弦乐(月琴、三弦、琵琶等)为伴奏乐器,欢歌笑语,演唱侗族大歌、情歌及叙事歌。明代《贵州图径新志》记载:“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⑧据《赤雅》记载:“侗亦僚类,不善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⑨可见,侗族人非常喜爱音乐活动,事事用歌,人人会歌,而且有时运用戏剧的形式来表达人们之间的情感。侗族人一直留有“吃乡食”的古老习俗,也就是村寨之间可以相互走访,走访时人们必须穿着盛装戏服,组织大歌队、芦笙对及侗戏班,相互到对方村寨赛歌。据文献记载,清代侗族艺人吴文彩将当时流行于侗族地区的花灯戏、阳戏、辰河戏等与侗族语言声调相结合,运用台中或台侧提词的演唱方法,独创了一种民间戏剧表演模式。⑩而后,一些侗族民间歌师、戏师在移植汉族戏曲的基础上,又把侗族的民间故事改编成侗戏,受到民众的喜爱。

《苗蛮图》晚期抄本的附图中,曾多处描绘苗族人演戏及欣赏戏剧的画面,在苗族聚居区,“傩堂戏”“辰河戏”“花灯戏”“阳戏”等比较流行。《苗蛮图》词条“东苗”记载:“屠牛陈撰,序而呼鬼之名,曰‘祭鬼’。祭毕,集亲族畅饮昼夜。”苗族的戏剧多为宗教仪式剧,主要内容就是赶鬼驱邪,经常在堂屋神位前演出。苗族聚居区还流行着一种叫“蚩尤戏”的古老戏剧,它源于苗族民间祭祀仪式,表演时“巫师头上倒戴生铁制作的三脚架,三支脚表示三只头角,似蚩尤头上的一对牛角,面部涂黑锅烟灰,以代面具,身穿红色法衣,右手握司刀,左手持簸箕。”⑪这种完全由祭祀仪式演变而来的戏剧形式,是人们为了纪念祖先蚩尤,祈求这位神灵庇护,装扮蚩尤以驱邪禳灾。我们发现,苗族蚩尤戏已经具备了戏剧的六个要素:即演员(巫师)、角色(蚩尤)、剧场(堂屋)、观众(村民)、情节(捉鬼)及矛盾冲突(祭祀)等,颇具民族特色。

二、《苗蛮图》传世画本中音乐种类的划分

在众多《苗蛮图》传世画本中,不仅绘制了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开展音乐活动的热闹场面,而且还详细地记录了人们演唱民歌、演奏乐器及演绎乐舞的细节。从各类不同风格的11幅画卷中,可以窥视到古代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瑶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音乐内容与演绎特征,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些少数民族使用乐器与乐舞祭祀的真实情景。我们根据中央民族大学收藏的19种《苗蛮图》、中国社会科学院收藏的17种《苗蛮图》、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的8种《苗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8种《苗蛮图》等,对流行于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音乐资料进行了梳理。《苗蛮图》的条目文字和图像均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史料,总体可分为民歌、器乐、乐舞等三大类型,现分述如下。

(一)民歌演唱类

《苗蛮图》词条与图像都对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民间歌曲进行了描述,描绘了人们在不同场合演唱不同内容的民歌,按照各类民歌演唱的内容与功能,将其划分为仪式歌、劳动歌、风俗歌、时政歌、情歌、儿歌等。

1.仪式歌

清代陈浩绘制的《苗蛮图》有88幅,图中有许多内容是描绘人们演唱仪式歌曲。仪式歌是各民族在一些重大祭祀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时所唱的祈祷神灵祖先的歌。古代“五溪蛮”地区的各民族的祭祀庆典都与本民族习俗、节令相关,人们演唱仪式歌就是为了祭祀鬼神、祈求神灵,为万物消灾解难,为族群积德造福。该类歌曲有巫歌(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布依族、瑶族)、椎牛歌(苗族)、酒歌(侗族、水族)、孝歌(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跳香歌(苗族)、游方歌(苗族)、傩歌(苗族、土家族)、拦门歌(苗族)、梯玛歌(土家族)、上梁歌(土家族)、摆手歌(土家族)、丧堂歌(苗族、土家族、侗族)、薅草锣鼓歌(土家族)、上祭歌(侗族)、踩堂歌(侗族)、款歌(侗族)、鬼师歌(侗族)、驱鬼歌(苗族、土家族)、丧事歌曲(布依族)、达以莱诺(仡佬族)、盘王大歌(瑶族)、谷义细(彝族)、布慕歌(彝族)等。可见,各民族的仪式歌曲既有相同的祭祀内容,也有各自民族的差异与特色。《苗蛮图》中绘制了苗人“跳月”的习俗,古代苗人常常在仪式中欢歌笑语,尽情歌唱。

2.劳动歌

在众多《苗蛮图》画卷中,还有一些关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及演唱劳动歌曲的描绘。劳动歌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直接配合劳动生产动作所唱的歌曲,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即兴演唱的一种民歌。它能反映出人们农耕生产的劳作状态,抒发劳动者在劳动生活中的欢乐和悲伤情绪。该类歌曲有采茶歌(苗族)、纺线歌(苗族)、翻身歌(苗族)、打闹歌(苗族、土家族)、挑担歌(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土家族)、搬运号子(苗族、土家族、侗族)、沅水号子(苗族)、峡江号子(土家族)、酉水号子(土家族)、乌江船工号子(土家族)等。可以看出,各民族的劳动歌曲很有特色,只是劳动号子具有共同的内容特征。《苗蛮图》中条目文字多次提及古代土蛮(土家族)劳作时演唱“田歌”的场面,这种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如《诗经》中的记载,“琴瑟击鼓,以御田祖”⑫。

3.风俗歌

清嘉庆以后,绘制《苗蛮图》逐渐形成一种时尚,《苗蛮图》中有许多内容与各民族风俗习惯相关,有的图像专门描绘了人们演唱风俗歌的情景。风俗歌又称礼俗歌,是一种配合民俗生活、民俗礼仪以及传统节日习俗所唱的歌,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活泼多样。这类歌曲有迁徙歌(苗族、土家族、侗族、水族)、调年歌(苗族)、赶秋歌(苗族)、哭嫁歌(土家族、瑶族)、喜花鼓歌(土家族)、伴嫁歌(侗族)、婚俗歌(苗族、土家族、侗族、水族、仡佬族)、苦歌(土家族、侗族、水族)、拦路歌(苗族、侗族)、流水歌(侗族)、河边歌(侗族)、哈祖阿米(仡佬族)、结巴歌(布依族)、尤乘(布依族)、勒尤调(布依族)、风物歌(水族)、姨妈歌(水族)、逃难歌(水族)、香哩歌(瑶族)、气节歌(瑶族)、礼节歌(瑶族)、蝴蝶歌(瑶族)、谷只候(彝族)等。这些风俗歌曲各自都有一定的特色。《苗蛮图》多页画本记载了各民族相聚在一起,老人手提锣槌、边舞边唱的画面。

4.时政歌

历代封建王朝对五溪蛮地区采取了羁縻政策,同时也对各民族进行了压迫和剥削,人们流离失所,痛苦不堪,但《苗蛮图》中画册与文字条目却很少记载这些情况。实际上,古代“五溪蛮”地区有许多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歌曲,人们称之为“时政歌”。时政歌其实就是对历代封建王朝黑暗统治不满的强烈呼声,同时也直接反映了各时代少数民族对某些政治事件、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相关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态度。该类歌曲有叙事歌(仡佬族、彝族)、起义歌(侗族)、壮丁歌(苗族、土家族)、造反歌(苗族)、反抗歌(土家族)、理词歌(苗族)、骂保长歌(苗族)、劝教歌(苗族)、劝世歌(侗族)、拦路歌(侗族)、夸赞歌(侗族)、苦歌(仡佬族、水族)、胡琴歌(布依族)、诘歌(水族)等。像《贵州通志》《苗学通论》⑬等记叙的那样,该类时政歌是古代少数民族有感于时事政治及切身受政治压迫而创作的。

5.情歌

《苗蛮图》虽然只是一种绘画,但其客观又真实,能全面反映各民族的精神面貌。《苗蛮图》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青年男女演唱情歌的场面。情歌主要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生活,从不同的角度赞扬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抒发了各民族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不同思想情感。该类歌曲有相交歌(苗族)、恋歌(苗族)、失恋歌(苗族)、黄四姐(土家族)、勾多以(仡佬族)、达以(仡佬族)、曲谷(彝族)、浪哨歌(布依族)、坐表歌(布依族)、报信歌(仡佬族)、绣花歌(瑶族)、珠曲谷(彝族)等,这类情歌一般都在野外演唱。部分《苗蛮图》绘制的歌舞场面均在野外,青年男女相互对歌;还有竹楼里一男子吹奏芦笙吸引女子,正在举行“游方”活动。

6.儿歌

《苗蛮图》也有描绘儿童游戏和演唱儿歌的画面。儿歌又称童谣,是一种反映各民族儿童生活内容、以简洁生动的旋律为音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并在儿童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口头民歌。该类儿歌有催眠曲(苗族)、绕口令(苗族、土家族)、叠字歌(苗族)、咚咚喹(土家族)、达以拉卑(仡佬族)等。

(二)器乐演奏类

根据《苗蛮图》及其他资料显示,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的乐器种类繁多,有独奏乐器也有合奏乐器,我们根据《苗蛮图》等相关资料记载的这些乐器形制,将其分为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等。

1.打击乐器

《苗蛮图》中绘制了铜鼓、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尤其是图册中描绘了“黑楼苗”的鼓楼,这种鼓楼在顶层会放置许多木鼓。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古代“五溪蛮”地区的打击乐器有铜鼓(苗族、布依族、水族),木鼓(苗族、土家族),棋子鼓(土家族),长鼓(瑶族),巴槽(瑶族),长号(布依族、土家族),芒筒(苗族、瑶族),长鼓(布依族、瑶族),钹、锣、马锣(土家族),包包锣(苗族、土家族),泡木筒(水族),竹筒琴(瑶族),磬、竹柝(苗族),钗馇(苗族),绺巾(苗族),铰铰板(土家族)等。《苗蛮图》曾记载了苗人跳舞时使用皷(形同鼓),但图像中没有绘制。

2.吹管乐器

众多《苗蛮图》都记载了人们演奏芦笙、唢呐等吹管乐器的情况。“八寨黑苗”图就绘制了一位男性吹奏芦笙、另一位男性右手拿着芦笙的画面。古代“五溪蛮”地区的吹奏乐器有芦笙(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牛角号(苗族、瑶族)、唢呐(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姊妹箫(布依族)、直箫(苗族)、横箫(土家族)、笔管(布依族)、口弦(苗族)、木叶(苗族、仡佬族)、勒浪(布依族)、笛子(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咚咚喹(土家族)等。《苗蛮图》中多处绘制了“花苗”“黑苗”等使用芦笙、响铃等乐器。

3.弹拨乐器

《苗蛮图》中绘制有琵琶、月琴、二弦等乐器,古代“五溪蛮”地区的弹拨乐器有月琴(布依族、土家族、彝族)、牛腿琴(侗族、布依族)、牛骨琴(布依族)、古瓢琴(苗族)、琵琶(侗族)、扎绒(瑶族)等。图册中有些琵琶的形制与汉族琵琶一样,有的更像汉族的三弦琴。

4.拉弦乐器

二胡、京胡等胡琴类乐器属于外来乐器,但在《苗蛮图》中就绘有二胡、土胡等乐器的图像。古代“五溪蛮”地区的拉弦乐器有二胡(布依族、仡佬族)、京胡(布依族)、四胡(苗族、仡佬族)、土胡(土家族)等。

不难看出,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所使用的乐器有本民族独门乐器,有外来乐器,有移植和改良乐器。这些乐器有着共性的演绎特点和个性的形态差异。

(三)乐舞演绎类

《苗蛮图》图像及文本记录了古代“五溪蛮”地区多种乐舞的演绎形式,按照乐舞内容可分为民俗类、祭祀类、械斗类、娱乐类等。《苗蛮图》中的乐舞有的有文字记载但无图像,有的有图像又无文字记载。

1.民俗类

《苗蛮图》各抄本中记录和绘制相关各民族的民俗类乐舞有芦笙舞(苗族、侗族、水族)、鼓舞(苗族、水族)、长鼓舞(瑶族)、牛筋舞(仡佬族)、花灯(土家族)、祝福舞(彝族)、姊妹舞(彝族)、斗角舞(水族)、伴嫁舞(布依族)、织布舞(布依族)、冬冬推(侗族)、坡会舞(侗族)、左脚舞(彝族)、跳弦(彝族)等。诸多《苗蛮图》都绘制了人们吹奏芦笙、跳芦笙舞的场景。

2.祭祀类

《苗蛮图》各抄本中记录和绘制相关各民族的祭祀类乐舞有傩舞(苗族、土家族、侗族)、绺巾舞(苗族)、跳丧舞(苗族、土家族)、踩堂舞(仡佬族)、毛古斯(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土家族)、跳马舞(土家族)、接龙舞(苗族)、跳香舞(苗族)、芦笙舞(苗族)、哆耶舞(侗族)、铜鼓舞(水族)、酒礼舞(仡佬族)、款会舞(侗族)、师公舞(瑶族)等。《苗蛮图》中多处绘制了各民族祭祀时表演乐舞的情景,最为典型就是绘制“西苗”巫师在队伍前面跳舞的场面。

3.械斗类

《苗蛮图》各抄本中记录和绘制相关各民族的械斗类乐舞有盾牌舞(苗族)、斗角舞(水族)、刀舞(彝族)等。这类舞蹈的图画较少。

4.娱乐类

《苗蛮图》各抄本中记录和绘制相关各民族的娱乐类乐舞有狮舞(苗族、土家族、仡佬族)、跳花鼓(土家族、侗族)、斗鸡(彝族)、花棍舞(布依族)等。在《苗蛮图》中有许多相关娱乐舞蹈的图像。

图1 土人敲锣击鼓吹起长号⑭

图2 车寨苗演奏月琴

图3 蔡家苗吹奏芦笙歌舞祭祀

图4 花苗吹奏芦笙歌舞娱乐

三、《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对民族音乐研究的贡献

《苗蛮图》主要绘制了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民俗生活、宗教信仰及文化音乐活动的真实场景,直接描绘了苗族、瑶族、侗族、土蛮、仡佬、布依、水族、彝族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乐器与材料形制、乐舞表演形式,为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通过对诸多现存《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的分析、甄别、梳理,本文认为《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对民族音乐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对《苗蛮图》传世音乐画本(册)进行研究,主要是以清代陈浩《苗蛮图》母本的诸多临摹本和刻绘本为对象,分析与探索图像及条目文字中相关音乐活动事象的演绎过程、表现形态、演绎内容等。《苗蛮图》中有的图画描绘了“五溪蛮”地区各民族大众的生活习俗,有的图画则绘制了各民族部落的婚丧与节庆礼仪,既起到了礼乐教科图解的作用,又体现了苗蛮民众喜爱歌舞,企图通过歌舞活动来敬祀祖先与神灵。《苗蛮图》虽为古籍印本,图文并茂,但其图像内容绝非凭空想象,它们都是来自作者的社会生活实践,音乐活动内容也是围绕着民俗生活与宗教仪式而展开,从而使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形态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与民族特色。

第二,对《苗蛮图》中绘制的音乐活动图像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古代“苗蛮”民族身份加以识别,根据人们音乐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特征,区别不同民族和民族群体,提升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知程度。对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音乐活动的描绘,其实就是对社会生活与文化形态的认知,能体现整个社会群体的繁荣与稳定。同时也可以透过画面中的音乐活动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性格、审美特征等文化气质。图中以独特的“活动方式”对“苗蛮”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节庆礼仪等进行了“素描”,这些特质都可以看作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标志。

第三,《苗蛮图》中的很多图像与文字条目不仅绘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还将这些音乐活动内容与民族文化的相关记载贴切地联系起来。图像中的一些礼俗用乐与乐器其实是针对不同祭祀对象,诸如家祀、郊祀、河祀等,礼俗用乐的图像内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整体上看,《苗蛮图》中所绘制的礼俗用乐是来自古代“五溪蛮”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礼俗、祭祀仪式用乐,其图像绘制必须与礼俗仪式程序一致。因此,《苗蛮图》中的相关礼俗用乐图像又具有多样化特征。《苗蛮图》中呈现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表演以及以生产、生活、娱乐等形式为音乐传播方式,为我们研究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嬗变提供了文字资料无法代替的视觉资料,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感知世界和行为艺术,而且用一种特有的形式体现出来。

第四,《苗蛮图》中绘制了许多民族乐器及其形制。根据《黔南苗蛮图说》刊载的多幅音乐活动图像,图中分别绘制“芦笙”“木鼓”“琵琶”等乐器,这些乐器在“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我们发现,《黔南苗蛮图说》中共有32幅图里描绘了“芦笙”图案,有的图案绘制了青年男子吹芦笙,青年女子和着音乐跳舞;有的画面绘制了男子在马郎房外吹奏芦笙;还有的图像则描绘了人们在祭祀仪式上吹奏芦笙的场景。这些乐器演绎活动将十分复杂的民族文化信息简化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的表演符号,其声音高亢嘹亮,旋律直接舒缓,真实地表达了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苗蛮图》中所绘制的芦笙、鼓、长号、琵琶、月琴等乐器,充分体现了该图像的音乐史学价值。

第五,《苗蛮图》对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音乐活动及礼俗用乐情况进行描绘,使我们得到了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对探索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礼俗用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首先是一些民俗活动中的用乐,如花苗“男子吹笙,女子振响铃,歌舞戏谑以终日”,清江黑苗“男歌女和,悦爱者,以牛角饮之”,土人“田歌相和,击鼓以唱神歌”,白仲家“男子各执竹片,击巴槽,其声似鼓”等,这些音乐活动及礼俗用乐都充分表现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其次是一些宗教祭祀用乐,如仡僮“亲死,不置棺,反以歌唱”,蛮人“丧葬,宰牛歌舞”,白苗“祭毕,合亲族[歌]饮为乐也”等,诸多图画清晰地描述了各民族祭祀仪式中的用乐情况。长期以来,音乐学界对古代“五溪蛮”地区人们礼俗用乐所知甚少,仅知道他们经常举行载歌载舞的大型民俗音乐活动,以祭祀神灵、庆丰收、求兴旺、祈吉祥为主旨,以娱神娱人为目的,但具体到哪一种程度却难知其详。而《苗蛮图》中相关图画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第六,《苗蛮图》中的相关音乐活动的绘画,可以将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礼俗用乐的活动场面复原,真实地记录与复原了当时该地区各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与精神面貌,有利于促使我们对该地区各民族的了解。我们研究《苗蛮图》中的音乐绘画,不仅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视野,而且还为民族音乐学复原各民族已消失的音乐种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找到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结 语

《苗蛮图》中所绘制的诸多有关音乐活动的图画,几乎都详细、具体地绘制了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的礼俗用乐情况,并提供了大量准确、真实的音乐信息材料,展现了古代湘鄂渝黔边邻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人文风貌与风俗习惯,使我们能够观察到苗族人的芦笙歌舞、侗族人的琵琶演奏、布依族人的勒尤调、水族人的双歌与单歌、土人的打溜子、彝族人的月琴演奏等场面,为我们复原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已消失的传统音乐提供了凭证和依据,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有了成功希望。《苗蛮图》中的绘画及文字条目,充分展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人文历史与社会风貌,是我们研究古代“五溪蛮”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注释:

①宋蜀华教授在《百苗图疏证》(刘锋著,民族出版社,2004)序言中指出,“《百苗图》是珍贵的历史民族志典籍”。

②李德龙:《〈黔南苗蛮图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第128页。

③刘锋:《百苗图疏证》,第291页。

④赵海洲:《百苗图音乐图像学研究——以苗族音乐文化为研究中心》,载《四川戏剧》,2017年第9期,第137-140页。

⑤李汉林:《百苗图校注》,贵族民族出版社,2001,第43页。

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贵州通志》,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第121页。

⑦《酉阳直隶州总志》,清同治二年刻本。

⑧[明]沈庠著,赵平略、邢洋洋、赵念、吴春燕校:《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第87页。

⑨[明]邝露著,蓝鸿恩考释:《赤雅考释》,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第67页。

⑩王俊:《苗族、侗族传统音乐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第257页。

⑪熊晓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载《文 化 遗 产》,2010 年 第1 期,第21-25页。

⑫石朝江:《苗学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第198页。

⑬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11,第78页。

⑭图1-4四幅苗蛮歌舞图画均来源于李德龙著《黔南苗蛮图说研究》。

猜你喜欢

芦笙土家族侗族
岜沙芦笙节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你好,芦笙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芦笙恋歌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