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

2023-05-10何英合

教育界·A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素质

【摘要】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期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有必要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文章主要对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分析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策略,希望能为教师提供一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素质;有效干预

作者简介:何英合(1980—),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开智中学。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对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水平,使学生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滞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做出合理的改进,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学生不但需要学习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家长的价值观等,都会通过行为和语言传递给学生,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比如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未能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

(二)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目前,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显著增大。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较弱,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形成不良的价值观,从而使心理健康发展受到負面影响。

(三)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校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保证校园环境整体的和谐积极,能够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部分学校存在校园霸凌的状况,且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这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较大的影响[2]。

二、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分析

如前所述,诸多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从学生心理素质改善角度考虑,学校可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具体而言,学校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积极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的神经系统、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改善,在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及协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可以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比如焦虑、抑郁、烦躁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体育活动能够愉悦学生内心,使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的能力和修养,有效提升其自信心。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地了解自身的能力,还可以调整自身的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开展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此外,开展体育活动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使学生能够放松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人际交往,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开展体育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减轻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压力。研究表明,接近性因素能增进人际吸引,简单的社会互动也会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好感。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体育活动过程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体育活动中的许多项目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性活动,更需要同伴之间的协作配合,个体的自主性需要通过协作才能发挥出来,集体性项目尤其如此,这为学生互相接近提供了条件。同时,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与社会接轨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际交往和社会的压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4]。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及进取精神,强化学生意志力

开展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及竞争性,需要学生与他人有效配合,展示自身的技术技能,这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精神。

三、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策略分析

为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突出问题,学校需要以体育课程为基础,进一步落实有效的干预策略。具体而言,主要干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可将体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机融合,深入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原因,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游戏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游戏活动中。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老鹰抓小鸡”的活动时,教师先扮演“老鹰”,让学生排成一排扮演“小鸡”,“小鸡”被“老鹰”抓到则会变成“老鹰”。这一方法能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体育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运动心态,促进学生抗压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健康行为教育,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意志力[5]。比如,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体育活动内容相契合的音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改正自身错误的运动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及心理素质。

(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

要想有效发挥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有必要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具体而言,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宣传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开设阅报栏,设计板报,张贴体育文化方面的挂图等,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感受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校园体育知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体育拼搏精神,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愉悦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同时,教师需利用多媒体,以图文、音像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體育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人格和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注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育水平,使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参与培训的方式,促进自身心理咨询辅导能力、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专家讲座,丰富自身心理学知识,学会欣赏自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以身作则,以自身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此外,教师可以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参与户外拓展训练活动,比如攀岩、登山训练等,通过户外活动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使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所学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期间,许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基于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及心理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其能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例如,在跑步项目的教学中,有些学生认为跑步比较枯燥,参与跑步运动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抗拒情绪,但是这些学生参与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集体运动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对此,教师需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做好存在抵触情绪的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否定也不强迫学生,引导学生试着接收自身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积极参与自身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将自身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如学生在参与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时,运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耐力不足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耐力,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田径运动能力,以此慢慢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的重要性,并了解田径运动与篮球、足球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渐渐从心理上接受跑步运动,并参与到此项运动的锻炼过程中,从而达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效果[6]。

(五)主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

部分学生存在胆怯心理,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畏畏缩缩,难以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学习任务。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教师有必要主动引导学生,在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高效学习。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在4×100米接力比赛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心理素质均衡,既有胆大的学生,又有胆小的学生。接着,教师引导胆大的学生多帮助胆小的学生,使胆小的学生在比赛中受到胆大的学生的感染,为了小组荣誉而努力奔跑。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胆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合作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发挥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需了解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因素,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得到有效干预。具体而言,在体育教学期间,教师需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育水平,坚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山松,张昊.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J].文存阅刊,2018(01):56.

[2]肖绪坤.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J].越野世界,2021,16(06):25.

[3]孙荣乐,张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7(22):10-11,24.

[4]王劲春.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J].教育界,2017(10):141-142.

[5]崔红利.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干预的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3):152.

[6]谭莉莉.新时期下体育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品格的有效途径研究[J].魅力中国,2020(32):57.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心理素质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新形势下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缓解与心理素质培养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