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利器”

2023-05-08宗良

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利器制造业融资

宗良

打造具有國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7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链条和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但与制造强国目标仍有较大距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应当在支持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

努力把中国制造打造成

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引水渠”和“助推器”,金融应围绕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支持我国制造业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努力把中国制造打造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强”制造业应具备相应的重要特征:

第一,自主性。

自主性指一国制造业能够自主完成生产的能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随着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科技的长足发展,经济全球化从各国、各区域生产不同商品的水平分工迈向同一商品产业链条的垂直分工的时代。这一情形使得一国制造业的自主性受到削弱,更容易受到战争、经济制裁、自然灾害、疫情等外生事件的冲击。

第二,前沿性。

前沿性指制造业产品在全球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低成本优势下,通过承接欧美、日韩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但在前沿性方面,我国制造业还有所欠缺。

第三,无可替代性。

长期以来,美国倚仗美元霸权,以金融制裁为武器,以违反国际法的“长臂管辖”手段肆意打压、胁迫竞争对手,给相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冲击。美元霸权的背后,是美国先进、强大制造业作为支撑。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低于美国,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中的分工地位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

建立健全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建立健全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是提供强力支持的重要基础。近几年,金融在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来看,仍很不够,需要针对一些薄弱环节和难点持续发力。其中金融供给与制造业需求的错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难点:

第一,资金供给不均衡。

制造业自主性要求金融能够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不仅支持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也需要支持中小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由于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供给方更加青睐拥有更多抵押品的大中型企业;在金融科技尚未完全应用于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对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发放成本几乎相同,但面临的风险差异显著;由于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导致制造业领域呈现明显的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更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而对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的支持则明显偏弱,使得资金在大中型企业出现冗余积淀,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

第二,服务方式较单一。

银行等间接融资主体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出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考虑,银行放贷模型中对抵质押品赋予较高比重,这使得抵押贷款的比重大大高于信用融资的比重。在自主性方面,这使得供应链上大量的小微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融资;在前沿性方面,对于轻资产的科创企业,抵质押物的缺乏使其难以获得早期融资。抵押贷款比重高体现了金融服务方式的单一性,还未将数据这一生产要素完全应用于金融产品和服务之中。

第三,融资期限不匹配。

中小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的同时,获得的资金主要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资金来源与使用期限的不匹配使得“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企业决策预期的稳定性和融资的可持续性,降低企业投资的意愿,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股权融资比重低。

当前我国金融供给结构依然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风投基金、天使基金等直接融资供给占比较低。2022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2.01万亿元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仅有1.18万亿元,占比3.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44.21万亿元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64万亿元,占比为3.1%。在金融供给结构中,股权融资比重明显偏小。企业上市是天使基金、风投基金退出的主要方式,企业上市难度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都会阻碍风投基金对科创企业的投资,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

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第一,稳步增加中长期融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补短板有机结合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金融业要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短期贷款对应企业短期资金周转不同,中长期贷款对应企业的中长期资本开支,中长期贷款的增速提高对新增产能、厂房建设的投资拉动更为显著,为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提供了资金保障。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大幅提高,明显高出整体信贷增速,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制造业等更新改造专项贷款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制造业贷款应在中长期融资比例提升的基础上取得较快的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结构性工具,起到定向调控、精准滴灌的作用,重点对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给予支持,较好地实现短期稳定增长、长期结构优化的目标。

第二,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升中国制造在“链”中的地位。

现代市场经濟条件下,产业链条更长、遍及区域更广,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大。中国市场空间巨大,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条完整,金融部门要积极从供应链产业链全链条的角度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中国品牌成长壮大,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建立一批大型企业引领、大量特色中小企业协同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更好地判断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及时高效精准的信贷投放熨平企业的资金波动,促进供应链全链条的稳健经营,增强制造业自主性水平。金融要加快构建全周期、差异化、多层次、强协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深度融合和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特殊功能,加强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在融资租赁领域的联合,将合作范围从采购领域向市场调研、全球销售协作、金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支持等领域拓展,促进融资租赁业与实体产业加速对接。

第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培育、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

首先,发挥好多个证券市场作为制造业发展和上市重要舞台的作用。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促进重点领域制造业企业做优做强;逐步深化中小板建设,将中小板市场培育成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苗圃和土壤;发挥好科创板支持制造强国的针对性作用,要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重视创造条件,让中国相关企业能够选择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市场进行融资,减轻过于依赖美国市场的风险;不断探索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成熟制造业企业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并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等。

其次,支持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一方面要发挥好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在投资初创企业方面的优势,通过政府基金的投入,吸收并整合多方社会资本支持初创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另一方面要为风投资金提供多渠道、高效率的股权交易市场,实现投入的资金快速变现,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以及流动性,为风投资金的有效退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最后,重视股权关系的特殊作用,增强国际影响力。在新时期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基金,同时利用香港和上海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从资本市场等多层面探索构建与制造强国相适应的股权关系。重视更广泛战略合作、股权关系等发挥的重要作用,优化综合布局重要产业链,持续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四,大力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完善金融支持方式。

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金融机构更加依赖于抵质押品作为供给资金的保护垫。随着云计算、大数据、高科技、大平台时代的到来,金融部门对数据掌握得越来越多,有机会应用数据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对企业税务、水电、房租、债务、经营收入、回款周期等数据的应用,可使金融部门更加清晰掌握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还款能力,从而降低对抵质押品的依赖。科技的应用也使得金融服务能够突破传统的线下审核,通过企业线上一站式申请发放更快捷、更精准的贷款。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使金融服务有效触及更广的小微企业,降低金融企业发放资金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金融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使金融服务更加可触可及。金融部门在加强金融创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可能增加。应加强跨境支付和交易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升级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功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挥相应的避险货币功能,规避可能面临的制裁风险。

第五,从战略高度优化制造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推动制造业发展不仅需要金融支持,还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多方面完善我国制造业的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生态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二是进一步减轻制造业企业经营负担。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可考虑进一步降低高科技企业相关税费,或通过提高政府补贴提高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对高端专业人才的激励。建议考虑在中国工程院增设“工匠系列”,社会地位与认可度对标院士,从而鼓励和引导高精尖人士专攻大国工匠。(本文第二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陈淼)

猜你喜欢

利器制造业融资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融资
融资
用好审计利器,促进管理提升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讴歌新利器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