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泰然自得”小树林课程更具生命活力
——以“探秘菌菇”课程为例

2023-05-05周曼荣

好家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菌柄菌菇小树林

文 周曼荣

“泰然自得”小树林课程指向自由、自主、愉悦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能力,是以幼儿园资源为基础的课程实践,强调幼儿围绕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本文以“探秘菌菇”课程为例,重点论述了在“泰然自得”小树林项目课程中,从幼儿引发的探究活动,到幼儿已有经验的梳理,再到成立探究小组,围绕“菌菇长得都一样吗”“菌菇的生长条件是什么”“菌菇的种子从哪里来”“菌菇除了可以吃,还有什么用”四个问题,探究基于资源的项目课程开发理念与方法。

一、生发——我找到“蘑菇”了

我园是一所乡村幼儿园,园内草木资源非常丰富。幼儿喜欢亲近周围的花草树木,他们在小树林中自由玩耍、自主体验,获得成长。春天雨后,幼儿在小树林里悠闲的散步、晨晨发现了蘑菇。“哇,它像一把小伞!”“有灰灰的,有白白的,还有黑色的。”“它们有毒吗?”……大家围了过来,讨论个不停,自发开展“寻找蘑菇”大赛,兴趣不断被激发。

我的思考:通过观察菌菇,幼儿能够感知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教师捕捉到幼儿对菌菇的兴趣,多方面提供支持,组织开展多样化、趣味化活动,开启探秘菌菇之旅。

二、梳理——关于菌菇,我的已知与未知

幼儿虽然见过、吃过蘑菇,但对于蘑菇的生长过程比较模糊。到底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它的种子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种蘑菇吗?哪里有蘑菇种子?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小蘑菇?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而这些问题恰好就是一个个探究点。

策略一:调查问卷,提高效率

周末,我们组织幼儿开展调查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有关蘑菇的小知识。周一,我们开展菌菇调查表的分享会,组织幼儿分享和爸爸、妈妈的调查与发现。

我的分析:从幼儿的调查表中可以梳理出,幼儿对菌菇的已有经验是比较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幼儿更加关注菌菇的外形、能否食用、生长环境等。幼儿在分享中也发现,原来菌菇有许多种类,不同造型、不同颜色,有的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我的思考:关于生活中的菌菇的调查分享,丰富了幼儿对菌菇种类、外形特征、生成环境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也进一步萌发了种植菌菇的兴趣。

策略二:班级种植,持续观察

为了满足幼儿种植菌菇的愿望,帮助幼儿了解菌菇的生长的全过程,教师购买了多个品种的蘑菇菌包,有黑平菇、榆黄菇、金针菇、杏鲍菇、香菇,并在班里的自然角里开辟了一块场地,放上了小架子、小桌子,和幼儿一起搭建了一个适合观察蘑菇生长的“蘑菇观察基地”。

策略三:你问我答——同伴互助

幼儿不但与教师、环境、家长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之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我们鼓励和引导幼儿之间你问我答,互相帮助,毫无拘束地自由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能够保持自己一份独立,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最能理解的语言。

三、探究——成立项目小组,合作探究

幼儿尽心尽责地照料、观察菌包,为榆黄菇发小芽儿而惊喜不已,为金针菇迟迟不长出来而着急。通过与菌菇亲密接触,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菌菇的问题。教师先梳理问题,对问题的价值进行判断,和幼儿一起确定探究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组成四个项目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研究。

项目小组一:菌菇长得都一样吗?

菌菇有哪些组成部分?幼儿通过照料观察、查阅书籍、观看视频、请教农业专家等形式,了解到菌菇的组成部分,并能用简单的图示、绘画、语言、动作等,表征菌菇的菌盖、菌褶、菌柄、菌托等基本特征。幼儿还通过细致地对比,发现不同菌盖的大小、菌柄的高矮、菌褶的疏密都是有差异的。

菌菇个头大比拼。随着菌菇慢慢长大,幼儿运用自然测量地方法持续测量菌盖的大小与菌柄的高矮,菌菇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幼儿用贴小贴纸做标记的方法保证每次测量的是同一个菌菇。除了自然测量,幼儿还运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标准化测量。了解菌菇菌盖的大小、菌柄的高矮以及它们的生长变化。

特别的菌菇。幼儿从书本里发现了许多特别的菌菇,如竹荪、黑木耳、马鞍菌等,特别的菌菇拓展了幼儿关于菌菇种类的认识。

显微镜下的菌菇。幼儿在书上看到了显微镜下菌菇的样子,想要看看自己种的菌菇在显微镜下的样子。为此,教师准备了一台电子显微镜,和他们一起探索菌菇的更多细节。

我的思考:幼儿通过分解菌菇的组成部分、不同菌菇外形的对比研究、显微镜下的细致观察、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等,不断丰富关于菌菇的经验。幼儿发现,菌菇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种菌菇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信息获得能力等得到了发展。

项目小组二:菌菇的生长条件是什么?

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实验。幼儿把四包黑平菇分别种在泥土里、沙子里、水里、湿毛巾下面,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最终,幼儿发现种在毛巾下面的黑平菇最先发芽,第二是水里的黑平菇,沙子里的黑平菇和土里的黑平菇出芽晚了一天。

不同光照条件菌菇的生长对比实验。幼儿通过实验发现,菌菇发芽需要合适的光照条件,一直放在阳光下和一直放在暗室里都不利于出芽。

寻找幼儿园小树林里找菌菇。下雨后,幼儿园小树林里的菌菇会变多吗?幼儿带上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出发了,他们记录找到的菌菇的样子,量一量它的菌盖和菌柄,并记录下在哪里找到。回到教室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野菇地图。幼儿讲述找到的菌菇的地点和策略,运用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旁边等方位词,描述菌菇的位置;尝试运用菌盖、菌柄、菌褶等菌菇的组成部分,描述菌菇的外形。

我家附近的菌菇。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的场所,孩子本身具有天真、朴质、纯净的气质,亲近自然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幼儿园里找到了不一样的蘑菇后,幼儿意犹未尽,在周末时光又和爸爸妈妈走进了大自然。用自己的行动探索,和爸爸妈妈查资料,将属于他们的记录表呈现在同伴面前。

我的思考:幼儿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湿度、不同光照对比实验,发现蘑菇有的喜欢生长在草地上,有的喜欢寄生在腐木上,有的喜欢躲在角落里。他们不仅收获了关于蘑菇的知识与经验,更获得了惊奇、愉悦等情感体验。

项目小组三:菌菇有种子吗?从哪里来的?

白白的是什么?月茹在观察榆黄菇的时候,发现了榆黄菇架子上出现了一些白白的东西,这个白白的东西从哪儿来的?大家纷纷猜测。幼儿决定收集这些白白的东西,将榆黄菇的菌包放在黑色的卡纸上,第二天一早再观察到底有没有白白的东西落下来。果然,第二天一早,幼儿就看到了许多白色的东西落在了纸上。第三天,幼儿将几片榆黄菇和几片黑平菇放在卡纸上,也同样有白白的东西落下来,在黑色卡纸上留下白白的印子。校外课程专家给了幼儿专业且生动的解答:这些白白的东西叫孢子,是蘑菇的种子,从蘑菇妈妈的菌褶里蹦出来的。

孢子实验。幼儿分别让孢子落在泥土里、树段上、潮湿的纸上,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经过观察,幼儿发现孢子在这些地方都不能发芽。孢子发芽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适合的温度、湿度、光照。幼儿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思考,敢于寻求答案,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得出结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项目小组四:菌菇都可以吃吗?还有什么用?

幼儿通过连线农业专家,借助绘本图书的阅读、网络视频的观看,丰富关于毒蘑菇的相关经验,一般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不能食用。

颜色鲜艳的榆黄菇可以吃吗?幼儿询问教师、保育员、农业专家,得到了答案。幼儿决定开展一次“小帮厨”活动,品尝劳动果实。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负责切蘑菇,有的负责炒蘑菇,有的负责放调料。

菌菇一生有多长?通过持续观察,幼儿记录了菌菇从出菇到渐渐长大,再到逐渐衰败的过程,感知到不同菌菇的生长周期是不一样的。

关于菌菇,仍有许多未知。在活动中,教师伴随幼儿一起体验,并提供相应支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猜你喜欢

菌柄菌菇小树林
董帅:大棚里的菌菇王
韦禾菌菇飘香 健康美味护航
羊肚菌菌柄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灵芝新品种南GL11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美丽的小树林
蘑菇点点
快乐的小树林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n Levels of Heavy Metals in Brazilian Mushroom(Agaricus blazei)in Funan,Anhu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