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百科全书新编辑的“敢为”与“善为”

2023-05-03何游云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百科全书条目工作

摘要:百科全书的出版在提高国民素养、完善知识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传播生态下,百科全书新编辑面临着不同于传统图书出版的新挑战。一方面,百科全书出版质量要求高,编纂工作强度大,出版周期长,本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十分考验编辑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编辑初入职场,容易陷入“改改错别字”等困境,进而逐渐忘记初心与使命。实践证明,要出版高质量的百科全书,编辑必须“敢为”“善为”。“敢为”,即保持思想定力,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善为”,即强化学习能力,争做学者型编辑;丰富学科知识储备,夯实编辑能力;加强组织能力,助推编纂工作提质增效;增强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百科全书新编辑唯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耕细作,才能产出精品。

关键词:百科全书;新编辑;“敢为”;“善为”;思想定力;学习能力;编辑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215-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性工程,“大百科全书事关国家科学文化和政治荣誉”[1],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大学”。

《中国林业百科全书》首卷《森林培育卷》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权威介绍森林培育相关知识的大型工具。该书不仅是中国森林培育领域专家、学者对世界林业科技的贡献,也是编辑团队、出版社填补我国林业行业百科全书的空白之作。

笔者作为一名百科全书新编辑、《森林培育卷》的责任编辑,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以保持思想定力为支撑,以提升四种能力为抓手,力求编辑出版“立得起来、传得开来、留得下来”的精品力作。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深入探讨百科全书新编辑的“敢为”与“善为”,为业界同人提供借鉴。

百科全书是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交融平台,在全面推动学科研究,完善国家知识体系建设,促进标准、规范的制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

百科全书编纂周期长、难度大、要求高,编纂工作辛苦、枯燥,编辑时常被形容成文字“清道夫”和文化“二传手”[3],使其在工作中所能取得的成就感越来越弱,甚至导致有些编辑忘记初心与使命。百科全书编辑只有敢为人先,甘于奉献,才能在枯燥劳顿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对种种困难,完成好出版高质量百科全书的任务。

此外,百科全书立项困难,若编辑缺乏思想定力,很难在这一领域坚持下去[4]。因此说,能够肩负起百科全书编纂任务的编辑,必定是有理想、有担当的编辑。百科全书编辑只有深刻认识到百科全书编纂的意义,才能保持思想定力。

(一)强化学习能力,争做学者型编辑

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学习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基本方法,争做学者型编辑,是百科全书编辑的毕生追求。

编纂百科全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作为一名百科全书新编辑,在不熟悉百科业务的情况下,唯有勤学不辍,才能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强化专业功底。

百科全书新编辑若不能自觉探求和掌握所缺乏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就会影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甚至导致思想僵化,在工作中难有突破。因此,将学习习惯内化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是百科全书新编辑的必备素养。

那具体学什么?怎么学?

学习要有方向、有目的,坚决避免盲目跟风、没有选择性的学习,要创造性地借鉴和吸收。一是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掌握出版产业发展动态,熟悉学科发展动态。二是要提高编辑技能,除了参与出版社安排的编辑业务培训班,还可根据自身需求参与相关单位组织的继续教育系列培训班,如中国辞书协会的辞书(图书)编辑培训班。这些培训班汇集了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对于百科全书新编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

(二)丰富学科知识储备,夯实编辑能力

百科全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普通书刊编辑工作的差异性。百科全书新编辑不仅要精通学科,还要熟悉编辑业务,在专业和行业上都要有学识素养[5]。

1.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百科全书与科学有着内在关联,科学发掘、开拓知识,百科全书梳理、汇总、记录知识[6]。因而,百科全书编辑通常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要储备大量学科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体系、结构、研究动态等,如此才能准确判断书稿的学术价值,纠正知识性差错,与作者、读者深入对话。

对于百科全书新编辑而言,建议可以先从框架条目着手学习,掌握学科专业的基本情况,并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关注学科动态,丰富学科知识储备,从而不断夯实编辑能力。

2.熟练掌握审稿要点

百科全书新编辑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文字功底和编辑能力,还要善于处理科学内容中的矛盾、交叉与重复,按体例要求编制索引和参见系统,在审稿过程中将百科意识,即体例意识、框架及条目意识等贯穿始终。

体例意识。体例,是指导编纂工作的“法规”。按照体例要求,每一类条目都有大致的内容范围、逻辑结构、用语方式。只有遵循体例规范完成的百科条目,才是政治正确、学术严谨、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才能客观、有效地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一般来说,体例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在条目撰写过程中参考的规范,另一种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作为百科全书新编辑,只有深刻了解作者在条目撰写过程中参考的规范,才能从百科的角度去编辑稿件。同时,只有在审稿过程中严格执行审稿原则,才能编纂出区别于教材、专著或科普读物的百科全书[7]66。

框架及条目意识。框架条目表反映了一个学科的知識体系,框架条目表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审稿、定稿环节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而成的[7]66。树立框架意识,能够帮助编辑兼顾分支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判断条目设置的必要性及其在框架中位置的准确性等,并根据条目所在位置判断内容的详略、与其他条目间的层次和界限。

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单元,内容“全、准、精、新”,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严谨性[8]。百科全书的每个条目都围绕着一个知识主题,且与其他条目有许多交叉和重叠。因而编辑在审稿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追求某个条目内容的完整性、详尽性而脱离全书结构。此外,当对某个条目内容进行修改后,应及时对母子条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同时还要考虑条目顺序、各类索引和参见系统的变化[9]。实际上,框架条目表的建立过程就是条目的选定过程。鉴于百科全书出版周期较长,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注意增删条目、修改条目名称和位置。

3.注重思想内容管理

在知识网络化、信息碎片化、传播手段多样化的当下,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编辑的把关作用尤为重要。只有严把内容质量关,才能汰劣留良,出版高质量的百科全书。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出版契合时代主旋律,学术水平高,编校质量好的百科全书,编辑必须注重思想内容管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打磨书稿。除了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還要勤思、勤学、勤问,从书稿的逻辑结构、文字、符号使用规范等方面消除书稿中的错误,从理论观点、材料引证等方面提升书稿质量。除此之外,编辑的审美水平较高、熟悉印装工艺技术等,也能为书稿增色添彩。

(三)加强组织能力,助推编纂工作提质增效

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流程多、产业链条长,要求编辑在烦琐的工作中厘清思路、抓住重点,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做好百科全书的“大管家”,推进编纂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1.注重沟通与协调

一部百科全书涉及成千上万个作者,作者的年龄结构、个人经历、写作水平等千差万别,并且他们对百科全书的理解不一定完全准确。新编辑想要将这些作者组织起来,按照百科体例规范撰写稿件,自身必须熟悉工作内容,才能帮助作者了解百科全书的概念和特点,引导作者遵循百科全书的编纂规律写稿,从而确保写稿进度和书稿质量[10]。

除了与作者沟通,百科全书新编辑还要善于对外联络。在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编委会议、总结大会、撰审会议、培训会议等,是作者、编辑及其他相关人员交流汇报、学习讨论的重要途径,新编辑通常会承担这些会议的筹备工作。在筹备会议时,新编辑应树立服务意识,熟悉会议流程安排,会前做好充足准备,借此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

2.把握流程与进度

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时刻把握稿件流转进度,是确保百科全书出版时间和出版质量的要点。

项目流程方面。百科全书的编纂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本(套)书上,而应以运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新编辑要熟悉整个项目的进度安排,严格执行分配的任务;跟踪内部或外部的工作情况,对于流程上出现的停滞或超时现象,做到及时提醒;积极配合上级单位对项目进度的追踪了解,及时汇报工作进度和工作计划。

稿件流转方面。要时刻跟踪稿件进展,建议可以按照分卷来建立档案。首先要做好登记,对每个环节进行记录,如时间、事件及相关人员;其次要随时跟踪进度,积极应对稿件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1]。此外,还要追踪前期分卷条目表编制、样条审阅等各项流程。

3.加强资料管理

百科全书的资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调研材料、会议资料、财务资料、工作流程资料等,都是编纂出版百科全书工作中的丰硕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还对图书宣传、质量保障、专家库建立、修订再版等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整理后的资料条理清晰、信息完备,随时可以查阅取用[12]。

此外,百科全书的撰写常常是数易其稿,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审稿意见,都是对新编辑审稿能力培养大有益处的资料,值得汇总、保存。

可以说,资料管理不仅是新编辑系统掌握百科全书项目进展的直通车,还是一次全面查漏补缺的过程。编辑要做到随时整理,防止资料产生后因不及时归档而被遗忘,或长时间累积为后期工作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要分类规范,使资料管理更加条理化,便于后期查找取用;要保存得当,电子资料的保存一定要重视文件备份,纸质资料应防火、防水等,对于一些涉及保密问题的资料要加以保护[13]。

(四)增强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互联网技术、网络平台等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激增,人们对百科全书内容的需求日益攀升。加之百科全书对优质资源的聚合作用,为出版社、编辑个人带来的附加价值及再开发的可能性,值得深耕和多维开发。

新的传播生态下,百科全书新编辑应顺应时代变化,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在发展理念、知识结构、出版方式等方面发力,推动百科全书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百科全书新编辑应深刻领会百科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既要肯定传统纸质百科全书的权威性、严谨性、系统性,也要看到网络百科全书知识更新快、检索速度快、知识容量大等特点[14],严把内容质量关,进一步提升用户参与度。

总之,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百科全书的编纂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编辑反复探索、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内容质量的稳步提升[15]。

新的传播生态下,百科全书新编辑面临重重挑战,唯有保持思想定力,不讲困难讲奉献,以工匠精神投身实际工作,不断学习,锐意进取,善于总结和积累,树立精品意识,时刻关注行业融合发展动态,注重编辑技能的提升,才能出版高质量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 唐宋.大辞书背后的强国梦[N].人民日报,2009-08-28.

[2] 龚莉.百科全书与知识服务[J].辞书研究,2018(3):1-9.

[3] 赵强.编辑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手:论编辑的三种境界[C]//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研讨会入选论文.北京:大会秘书处出版社,2018:21-24.

[4] 龚莉.辞书编辑的网络视界[J].中国编辑,2018(4):40-44.

[5] 金常政.百科全书编纂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66.

[6] 龚莉.百科类图书的出版[J].出版发行与研究,2005(10):22-25.

[7] 董淑芳.百科全书编纂中的百科意识: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为例[J].编辑理论与实践,2021(3):65-67.

[8] 于岚.论百科全书编辑的百科意识[J].中国报业,2020(6):58-59.

[9] 陈岳书.如何做百科全书编辑[J].编辑之友,1988(5):30-32.

[10] 刘艳.数字环境下百科全书编辑的自我修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7(5):70-71,81.

[11] 王慧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稿件管理:稿件流转进度和稿件质量控制[J].中国编辑,2011(5):36-39.

[12] 刘达.百科全书学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189-193.

[13] 仉继尤.大百科全书编纂中的调研与资料工作[J].辞书研究,1984(6):93-100.

[14] 王瑜.百科全书编纂的融合发展[J].媒体观察,2016(4):79-80.

[15] 徐松.中国的百科全书出版业[J].辞书研究,2002(4):20-28,46.

作者简介 何游云,编辑,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

猜你喜欢

百科全书条目工作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不工作,爽飞了?
百科全书
特殊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
选工作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为什么要有百科全书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