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hatGPT探析人工智能对传媒创作领域的影响

2023-05-03王晨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人工智能

摘要:由ChatGPT引发的全球热议,让人们对人工智能再次形成了广泛关注,在技术的不断革新下,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高速迭代发展,正悄然改变以往传媒领域中许多传统的创作方式。面对ChatGPT等诸多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系列效应,传媒创作者应当坚定以人的艺术创作为核心,合理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创作过程中的拓展方式。文章主要从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内的应用、问题、反思三个角度出发,依据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阐明人工智能对传媒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所带来的诸如使用伦理、版权归属、作品同质化等方面的问题。最终,结合人工智能在传媒创作领域内的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传媒从业者该如何从思维上进行转变,将人工智能带来的生存忧虑转化成对自身能力建设的推动力,充分发挥人在艺术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对于传媒领域来说,将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应用到艺术创作中,是拓展创作维度的一种方式,也是人机协作背后科技与艺术的不断探索。在未来,需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的使用规范,从而建立起智能化与产业化结合的生产模式,引导传媒行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前进。

关键词:ChatGPT;人工智能;影视传媒;艺术创作;科技与艺术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8883(2023)04-0001-04

一、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内的应用

(一)ChatGPT概况与传媒领域的联系

ChatGPT是OpenAI公司打造的一款GPT-3.5架构下的语言处理工具,因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和近为真实的对话能力,迅速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短时间内其活跃用户已超过1亿。

作为一款里程碑式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ChatGPT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使用过后更是给出了“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远了”的肯定评价。

ChatGPT的爆火,无疑将其背后所使用的技术与以其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推到了风口浪尖。与传统的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最大的亮点在于其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下的语言处理技术[1],得益于该技术的使用,ChatGPT能够“利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2]的训练方式获得深度学习人类语言的能力,从而输出更符合人类认知和需求的文本。简而言之,区别于传统人工智能的输出结果,ChatGPT不再是机械的你问我答,而是能够更好地开展对用户所提问题的思考,以一种更接近人类之间沟通的语言对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ChatGPT可以轻松完成一些高复杂度文本的撰写,这项能力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应用到各种行业当中,其中不乏对传媒领域的渗透。

(二)ChatGPT在影视剧本创作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参与影视剧本的创作其实已早有先例。早在2016年伦敦科幻电影节当中,名为“Benjamin”的人工智能在学习了《星际穿越》等多部科幻影片的剧本之后,创作出了长达九分钟的科幻电影《Sunspring》的剧本[3]。

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根据现有的剧本进行拆解和分析,在划定的创作条件下,实现了短时间内对影视剧本的创作。虽然最终电影的故事情节还存在一些不足,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显得有些生硬,但是人工智能对影视剧本的创作能力彼时已可见一斑。

在技术的不断迭代下,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的创作机制上也越发完善。现阶段用户只需要给定一个创作主题,并且赋予这个主题一些关键词,人工智能就可以根据这些现有的条件抓取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如此便捷的操作方式和强大的生成能力,使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的剧本质量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一开始的故事逻辑是否合理和情节是否连贯,到后来的故事表述是否符合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每一项要求都是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上面临的新挑战。而这些要求的实现,都需要人工智能拥有更强大的文字解析能力和语言生成能力。

ChatGPT在影视剧本创作中不仅能够出色完成上述要求,而且在使用体验上有进一步突破。与以往人工智能所编写的影视剧本不同,ChatGPT生成的文本还更具有“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体现在ChatGPT在表述风格上更加灵活、拟人,不会出现先前人工智能表达机械和僵硬的缺点。此外,ChatGPT在对话中也更加智能,比如若用户不满意生成的影视剧本,可以提出自己所希望加入的条件,片刻即可以得到改进过后的新剧本。经过数次试验,从ChatGPT生成的文本结果来看,其创作的内容已经非常符合逻辑化的叙事结构[4]和自然化的语言表达,甚至在影视剧本的创作中,还能够完成兼顾要求的剧本格式。

因此,从影视剧本的创作来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一定程度上辅助人们获取更多符合自身要求的剧本信息进行参考,从而节省一部分的时间,提高剧本的创作效率。

(三)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远不止影视剧本创作这么单一。

随着人工智能对图像和声音识别技术的不断提升,针对影视后期制作的人工智能也逐渐加入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剪辑、特效和配音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工智能在剪辑中的应用,影片的剪辑其实可以理解成不同镜头元素的排列组合[5],对元素的抓取和分析恰是人工智能的长处所在。在图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学习以往经典电影中的剪辑技术,运用计量电影学的方法逐帧分析,根据规律按图索骥[6]。配合对剧本文字的解析,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完成视频粗剪,从而大大减少后期人员的工作时间。

然后是人工智能在特效中的应用,在卷积神经网络(CNN)、生成对抗网络(GAN)与创意生成网络(CAN)智能算法的加持下,人工智能对图像的处理和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影片《冰河时代》就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特效中融入多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打开了影视特效制作的新世界。

最后是人工智能在配音中的应用,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语音识别能力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配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提取丰富的声音样本数据后,人工智能可以建立多种不同风格的语音库,配合对应的文本,在不同的场景下实现解析、模拟、生成语音,从而完成影视配音的工作[7]。

人工智能在传媒创作领域已经具备了多方位的应用能力,但是单一的ChatGPT或者其他人工智能程序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全能化”生产。在创作过程中,仍然需要多种技术的相互配合以及加入大量的主观行为去修改其数字化生成后的结果。不过该类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支出,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完善作品上来。

二、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作品使用伦理问题

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创作思路和提升工作效率。对于人工智能参与创作下的作品,也需要对其在使用范围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规制。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艺术作品融合形式的不断突破,其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放大,甚至逐渐进入作品拍卖和艺术比赛中,这便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作品使用伦理问题的争辩。

202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中,由人工智能Midjourney创作的图像作品《太空歌剧院》(Théatre Dopéra Spatial)斩获了该艺术比赛中数字媒体艺术类别的一等奖,该奖项的颁布让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其中争议最大的一点就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作者和其他创作者共同竞赛,是否有悖于比赛的公平性原则。基于比赛的性质和规则来说,该比赛是数字艺术作品评比,并且允许“技术作为创意或演示过程的一部分”,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好像并没有违反其规则。但从其他参赛者所持有的观点出发,利用此类技术创作的作品进行参赛无异于作弊行为,该作品不能算作其本人的创作成果。

《太空歌剧院》的获奖所引发的争议,实则是在比赛规则下,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是否逾越了对其他选手公平公正的基本伦理问题的一种讨论。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在进行创作时,所需要的艺术投入远低于其他选手,这是对于非该类技术使用者的一种不平等。

而《太空歌剧院》的获奖者Jason Allen认为,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本身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不断优化,这其中包含了对画面中光线、色彩、人物、建筑等细节的打磨,而这本身就要求创作者拥有很强的艺术造诣。Jason Allen在访谈中也提到,那些利用人工智能创造出不可思议作品的作者,往往本就是非常出众的设计师或艺术家[8]。

对于二者所持观点的碰撞,需要结合社会伦理学来審视人工智能作品的使用范围,规范人工智能作品的使用条件,在不破坏现有社会机制的前提下,细分不同创作主体的竞争规则,以减少因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事件,从而构建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二)创作版权争议问题

在传媒产业领域内讨论的电影,其本身就具备商业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属性,那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所创作的版权归属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9]。如何界定由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作品的版权归属,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尚且无法完全定义,基于人工智能抓取数据和分析后生成的“新的”作品是否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侵权,这便带来了很多相关问题。

不过,从人工智能的文本创作原理上来看,其创作结果是基于对大量数据的深度学习,那么,在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的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知识产权的纠纷[10]。

因为,其产生的结果应当属于在他人既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翻译、注释和整理而形成的演绎作品,而行使此类作品的著作权时,应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和不得侵犯原有作品的著作权[11]。所以,如果将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直接拿来商用,极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建立人工智能版权评判标准体系,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归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作品同质化现象问题

ChatGPT一类的人工智能生成影视剧本,需要在预先设定的条件中选取几个关键词,然后再经过筛选和运算从而构建成一个“新的”故事。这类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影视剧本,是基于原有数据库中的数据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注定很难有突破性的创新,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批量生产的同质化影片产生。

这点类似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所形成的“类型电影”[12],这部分影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工业化中的产量需求,对电影进行模板式的批量生产,以一种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视觉化寓意的模式打造了流水线式的电影。此类影片在特定的年代中产生了一定的商业价值,也为电影的创作者赚取了高额的票房利润。

但是实际上,这种“类型电影”并未推动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反倒是因为凡是不符合该类程式化的创作手法,就极有可能面临一定的失败,因此极大地抑制了电影的创作。而观众长期观看此类影片,也容易产生重复性和可预见性的感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审美疲劳。

如今传媒行业发展迅速,每天都会产生无数的视频,其中很多视频就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此类视频以一种规模化的生产速度涌入各个平台,同质化的剧情模式给观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该类视频的发布者并不关心视频的质量,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流量上,从而达到他们高产和获得更多点击量的目的。这种同质化严重的视频给用户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对于其他真正用心创作的视频发布者也是一种变相的打击。

三、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发展的反思

(一)对人工智能看法的思维转变

就目前而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面积智能化生产模式,但是在其算力不断增长的加持下,很多领域的演进速度已经大大加快。据OpenAI统计,从2012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消耗的算力增长了30万倍。将这种高速进化的人工智能应用到传媒领域内必然会给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影响[13],部分人群存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这也是许多人排斥人工智能的原因。随着人力成本和生产力需求矛盾的不断扩大,市场必然会寻求更低价高效的生产方式,而低脑力消耗、高机械化、高重复性的工作正是人工智能取代的重点区域。所以,传媒工作者面对发展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将那些依赖于规则化生产的低端劳动工作转向复杂的无规则的高端价值工作,因为越高端的领域就越需要创新,这是人工智能目前难以涉及的领域。

正如前文提到的ChatGPT影视剧本写作,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剧本不仅仅存在上述提及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创新力不足,而这种创新力正是人工智能最难攻破的一点。因为ChatGPT可以完成一个剧本的写作,归根结底是数据化后生成的文本属于绝对理性化所产生的作品,而人类是感性的,这二者之间还存在复杂的转换关系。即人工智能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是符合逻辑的,但缺乏创新的作品不一定能够引起人类的情感共鸣[14]。

所以,面临强大的科技,需要做的是提升自我,而不是一味地抵抗。其实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而可以倒逼从业者不断进步以提高作品的质量,从而面对新技术所带来的生存压力。

(二)人工智能与人在传媒领域的協作

在传媒领域中,影视作品的前期素材收集,后期视频粗剪、翻译字幕、数据分析等工作,极有可能由人工智能胜任。而作品中需要创意和情感投入的部分,则更多需要以人为主导,毕竟影视作品最终还是以艺术创作为核心的一种呈现结果。这种呈现结果实则是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求体现,也融合了创作者的思维、情感、人生阅历的表达。可以说不仅仅是在传媒领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当将人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基和引领者[15]。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影视传媒领域,文字创作主要以创作者的创作灵感、理念为前提,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扩展文字的多元化内容。视听层面则以导演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美术造型、现场环境、演员表演、音响效果等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提升观影效果。这样既可以维护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主导地位,充分彰显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创作理念、创作情感和创作习惯,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高拓展能力和高计算能力,将人与机器的能力与作用均发挥到极致[16]。

人工智能在传媒创作领域内的应用,既是传媒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也是未来科技与艺术之间协同发展的趋势所在。在创作过程中,应当明确人类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观念,建立起以“人为主导,人机共同协作”的人工智能使用方案,从而打造智能化与产业化结合的生产模式,引导人工智能与传媒行业朝着更合理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ChatGPT的热度可能会随之衰减,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断前进的。由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传媒领域的变革也时刻提醒大家,未来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面对高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传媒生态影响,应当持有积极的心态。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霍华德·A.罗德曼(Howard A. Rodman)所言,“人工智能所生成的点子或聪明或愚蠢,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想象力的局限,给我们带来从未有过的想法,这种突破边界的思路总是有益的”。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传媒领域的创作,能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亦可以优化传媒产业的结构,也许这正是人机共存、技术与艺术融合最好的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睿珩,叶霞,岳增营.面向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预训练模型综述[J].计算机应用,2021,41(5):1236-1246.

[2] 余欣,朝乐门,孟刚.人在回路型AI训练的基本流程与交互模型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2,43(5):34-41.

[3] 李波.人工智能对影视产业影响的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22.

[4] 温立红.电影“多重单一”叙事结构模式的源流、特征及伦理[J].艺术探索,2019,33(4):122-128.

[5] 韩硕,杨波,张亚娜.基于数据分析的剪辑特征与视频内容相关性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2021,28(5):40-44.

[6] 陈坤.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后期制作的变革与反思[J].传媒,2022(18):78-80.

[7] 杨子思.浅析智媒时代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能力素养[J].新闻传播,2021(22):101-102.

[8] 屠意雯.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具有争议性变革背后的启发性与局限性[J].艺术品鉴,2022(36):28-31.

[9] 赵树军.以电影故事脚本为例来看人工智能的创作者问题[J].电影文学,2022(19):18-24.

[10] 巴胜超,姜佳娟.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创作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99-105.

[11] 万勇.人工智能时代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辑刊,2021(5):93-102.

[12] 桂琳.作为共时系统和历时过程综合体的类型:西方类型电影经典研究思路考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2):45-55.

[13] 孙早,侯玉琳.人工智能发展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一个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家,2021(1):32-42.

[14] 张翔,李炎.情感共鸣·社交货币:电影新媒体营销的底层逻辑[J].电影文学,2022(7):25-30.

[15] 曹晔阳,秦钰雯.身体间性、符号展演与审美规训:浅析人工智能对身体美学的影响[J].当代电视,2022(6):21-28.

[16] 薄一航.电影分镜头画面创作新方法探索:以人为中心、人机协同的人工智能创作[J].现代电影技术,2022(9):10-18.

作者简介 王晨,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