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1+ 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2023-04-27蓝宇周代许张金恒练海敏吴尚珉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蓝宇 周代许 张金恒 练海敏 吴尚珉

【摘 要】文章以“构建目标—开发课程—丰富路径—完善评价—实践提升—辐射推广”为研究路径,开展普通高中“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全学科融合下的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目标、学科融合劳动的课程体系、分学科融合实践路径,打造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劳动教育育人路径,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素养目标;融合课程;劳动评价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大中小学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包括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与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等。[2]由此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纯体力的劳动教育,而是追求有深度、能够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但有关高中阶段劳动目标、劳动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文件进行说明,缺乏高中劳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当前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劳动教育内容片面、劳动育人路径单一、劳动评价简单等问题。如劳动课程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没有形成体系等,造成劳动教育实施的随意性、劳动体验碎片化、劳动项目设计与学科教育教学相关性不强等问题。此外还有劳动场域没有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充分融合,学科教学与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渠道未打通,没有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实施路径单一化的问题。实际上,劳动教育并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应该结合地方以及学校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因此,普通高中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急需开展。

二、构建“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研制劳动素养校本化目标引导教学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3]。高中劳动教育暂无具体的文件。“1+N”全学科劳动素养校本化目标是义务教育劳动素养目标的扩展和延伸。为了构建高中劳动素养校本化目标,引领课程设计,笔者所在学校结合本校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在义务教育劳动素养目标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将各素养目标划分为三个水平,进阶式培养,最终形成二维度(劳动实践、劳动精神)、三水平的“1+N”全学科劳动素养校本化目标(见表1)。“1+N”全学科劳动素养校本化目标是学校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课程和劳动课程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指导“学科+劳动教育”的落地与实施,协同推进校本化资源的生成。

(二)以“三融”“四化”构建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三融”即目标融合、内容融合、过程融合。目标融合指立足学科目标寻找其与劳动教育目标的共通之处,以确保融合课程方向正确,这是实施全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出发点。内容融合指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实施的载体,探寻劳动教育的落脚点,使融合课程落到实处。过程融合指在学科教学中自然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将劳动精神内化。

“四化”即课程化、结构化、校本化、阶段化。课程化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各种活动规范起来,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形成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资料,利于劳动教育课程的不断完善、改进及推广。结构化指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合并、分类、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的全面培养。校本化指不照搬别校或其他地区的经验,而是结合校情将课程资源校本化,打造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做出本校特色,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品质,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阶段化指基于学生差异需求,制订目标不同、方法不同的分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将课程进行阶段化整理,实现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的渐进式提高。

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改进的一种基本策略,是学校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对区域、学校资源进行挖掘或重组利用,使学校形成特定领域独特风格或优势的过程。[4]劳动教育课程建构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特色发展,否则易出现为了劳动教育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现象,导致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发展“两张皮”。为将劳动教育落实到高中各学科,笔者所在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1+N”全学科劳动素养校本化目标的引领下,结合本校课程资源及各学科特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三融”“四化”策略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依据“感受体验→技能训练→探究学习→创新创作”螺旋式上升模式构建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第一阶段注重劳动的感受体验,构建“劳动周”融合课程和“劳动教育+体验/综合”融合课程;第二阶段注重劳动的技能训练和探究学习,构建技能训练式和探究学习式的“劳动教育+科学学科”融合课程及“劳动教育+人文学科”融合课程;第三阶段注重劳动的创新创作,主要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即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深度研究,构建创新创作式的“劳动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融合课程。

三、“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开展“劳动周”融合课程

“劳动周”融合课程的开展分为设计、组织与实施、展示与评价三个阶段。在设计阶段,“劳动周”融合课程需根据特定的劳动时间段和劳动场所设计劳动主题和劳动任务。劳动时间段可以选择寒暑假、农忙及秋收季节、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爱国卫生运动周等,也可以选择校园的科技节、传统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时间。劳动场所可以选择博物馆、生态园、茶艺园、劳动实践馆、实验室、校史馆、耕读园等,便于构建“劳动周”融合课程的劳动主题和劳动任务。同時,劳动主题和劳动任务要注重价值引领,具有半开放性,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体现劳动的持续性。如南宁市第三中学在元旦通宵活动中设计“壮乡美食一条街”,以学校为场所,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参与经营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在高考来临之际,学校结合学生高考备考心理建设,开设“休闲体育·垂钓课程”,利用学校游泳池冬天的闲置时间开展养鱼、钓鱼活动,学生参与鱼食制作、喂鱼、钓鱼全过程,使学生在减压的同时,形成一种自驱性成长的动力。在组织与实施阶段,教师要注意凝聚共识,注重实施空间、时间和内容的衔接,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做好活动记录,培养学生的劳动合作意识。在展示与评价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手抄报、公开课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并在展示过程中进行自评和互评,感悟劳动之美,养成良好的劳动品德,最终实现劳动教育成果的内化。

(二)开展“劳动教育+体验/综合”融合课程

“劳动教育+体验/综合”课程的开展按照“开发任务→课程实施→展示与评价”的实践路线进行。在前期开发任务过程中,学校依据学科素养和劳动素养等融合目标,将劳动与技术、环保、生涯规划、烹饪体验、志愿服务等主题融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体验劳动课程。如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将劳动与农作技术、工业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体验先进的种植、养殖方式和方法,学习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开设“劳动+环保责任”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周边学习生活环境,设计调查问卷,合作探究,对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卫生清洁情况等环保责任课题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确立对生存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开设“劳动+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职业研学、职业访谈,使学生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做铺垫,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等。在具体的课程实施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背景资料并进行阅读研究,从中获取经验,进行劳动任务的评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培训,并实时指导和过程监督,最后通过师生共填活动记录表的形式,使劳动育人过程对学生形成正向反馈。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可以由学生自发进行成果展示,融合师生评、生生评、家校评等评价手段,使劳动的育人效果继续发挥余热。

(三)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学科”融合课程

“劳动教育+科学学科”融合课程包括“劳动+物理”“劳动+化学”“劳动+生物”“劳动+地理”等,课程的设计遵循科学探究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寻找前人实验资料,对比观察历史实验,形成问题表述,并在问题中选择实验变量,确定探究程序。“劳动+物理”课程可以以“电子焊接技术”为主题,让学生了解电子焊接知识和常用焊接器材,动手焊接、组装小电器,掌握电子焊接“五步法”并运用于组装小电器的劳动中,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劳动的经验和智慧,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培养探索与创新的科学精神。“劳动+化学”课程可以以“化肥使用、农药监测”为主题,让学生调查市面所售化肥、农药的主要种类和性质特点,对化肥、农药进行分类,明确化肥、农药中不同成分的作用,提出化肥、农药的购买和使用建议,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劳动+生物”课程可以以“植物种养与对照实验体验”为主题,让学生培育种子,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定期除草、除虫、松土、施肥、浇水等,通过拍照和日志等方式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填好数据记录表,一定周期后,汇总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并展示,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生命体验,形成正确生命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感悟劳动成果得来不易,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者。“劳动+地理”课程可以以“农业气候、土壤检测”为主题,让学生根据乡土农业气候特征,了解土壤性质,如容重、比重、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状况、酸碱性等,通过实验研究对土壤性质进行检测,开展科学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实验劳动中不断地体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树立在“做中学”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是一切物质财富的基础的价值观。

“劳动教育+科学学科”融合课程从前期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到中期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再到后期的课程成果展示与评价,每个环节都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融合,既激发了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也将劳动教育根植、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

(四)开展“劳动教育+人文学科”融合课程

劳动教育除了可以与科学学科融合,还可与人文学科进行融合。“劳动教育+人文学科”融合课程包括“劳动+语文”“劳动+历史”“劳动+艺术”“劳动+政治”等。“劳动+语文”课程可以将劳动主题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阅读劳动主题文章,进行专题研讨和比较阅读,学习劳动精神,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劳动过程,开展分享交流会,撰写作文,使学生感受劳动的民族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劳动体验,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历史”课程可以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史探究”为主题,让学生查阅史料、人物传记、手稿,观看历史影像,参观纪念馆、校史馆,了解科学技术史、劳动榜样史、劳动生活史和劳动校本史等,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历史、榜样传承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劳动+艺术”课程可以通过劳动宣传海报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劳动者进行观察,或现场速写,收集绘画创作素材,或者制作宣传板报,与社区进行联合宣传等,使学生善于发现劳动中的美,欣赏劳动人民,珍视劳动创造。“劳动+政治”课程可以通过银行业务体验,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理解货币与银行的内在联系,体验银行职业,深入理解银行主要业务,丰富金融知识,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和劳动观。

在“劳动教育+人文学科”融合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背景研究、探索体验与反思修改。如围绕主题内容引导学生收集并研读背景资料,拟定问题提纲,提前确定好评估证据,树立学生的劳动成果意识,并引导学生在劳动任务体验中注重技能练习,根据实践的开展适时调整,或者修改成果产品,但要做好活动记录。

(五)开展“劳动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融合课程

以劳动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思考,也能让学生在劳动中研究。因此,学校应将劳动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贯穿于整个高中学段。如从高一学段开始,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名师开展劳动知识讲座,让学生增长知识,指导学生如何规范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并为接下来高二学段的深度研究做好知识铺垫。在高二学段,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入校开展劳动研究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小课题研究的能力。劳动知识讲座和劳动研究讲座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劳动知识和理论,但这只是解决学生认知的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因此,高三学段的劳动性研究场所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劳动岗位,将理论性的劳动研究转化为实践性研究。同时,在每一个阶段的劳动研究结束后,学校应对学生的劳动研究课题进行等级评定,并遴选出优秀课题在校内进行课题答辩。如此,经历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的劳动研究性学习之后,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对劳动的内涵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真正发挥“以劳育人”的价值与功能,为培养具备劳动素养的“完整的人”奠定基础。“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3-03-03].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7)[2023-03-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4]范涌峰,宋乃庆.学校特色发展测评模型构建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220-230.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