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生产模式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属性、困境与路径分析

2023-04-27郭豫巩有奎王作鹏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企业

郭豫 巩有奎 王作鹏

[摘要]高职产业学院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产物。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起点。文章在明晰高职产业学院天然属性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知识生产模式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明确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共治的产业学院治理模式;采取切实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健全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高职产业学院;企业;“三重螺旋”

[作者简介]郭豫(1964- ),女,辽宁盖县人,烟台职业学院,高級会计师;巩有奎(1977- ),男,山东夏津人,烟台职业学院,教授,博士;王作鹏(1969- ),男,山东海阳人,烟台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山东  烟台  26467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四纵五横’产教融合生态体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ZJD03,项目主持人:王作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71-04

高校是实现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息息相关。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生产的复杂性、情景性、多样性特征日益凸显。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以学术逻辑为驱动的“知识生产模式Ⅰ”,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衍生出以基础和应用、理论和实践不断交互为主要特征,多主体协同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生产模式Ⅲ”。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内驱动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合举办产业学院,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到,“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本文从知识生产模式视域出发,解析高职产业学院天然属性,梳理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据此探索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一、知识生产模式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属性分析

1994年,吉本斯(Gibbons)等提出知识生产模式理论,指出大学科学研究正在分裂为模式Ⅰ与模式Ⅱ,并逐渐走向模式Ⅱ。其中,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以科学逻辑为驱动力的传统知识生产过程被界定为知识生产模式Ⅰ。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知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涌现出了凸显应用性、强调解决特定情境下具体问题的知识生产模式Ⅱ,其知识生产过程是解决情境问题的集体行为,注重应用性,从“认识世界”转变为“改变世界”。知识生产模式Ⅱ强调大学、产业、政府间相互协调在知识生产、应用和创新中的作用,以知识生产为纽带的交互过程促进三者资源共享,达到合作共赢,并据此提出“三重螺旋”理论。“三重螺旋”指政府、产业、学校三方基于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协同创新,交织形成螺旋状结构,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以实现合作方资源共享和螺旋式上升。21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生产需要融合更加多元的社会主体、整合更大范围的知识资源、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识集成与创新。2011年,卡拉雅尼斯(Carayannis)、坎贝尔(Campbell)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Ⅲ,其知识生产不是跨学科或多学科,而是“超越于所有学科之外的”知识,并由“三重螺旋”理论延伸形成“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四重螺旋”知识生产主体。

三种知识生产模式之间并非呈现简单迭代的关系,而是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以一种模式为主导,呈现多种模式共存的状态。目前,知识生产正处于模式Ⅱ向模式Ⅲ的过渡阶段。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其知识生产基于解决某项社会的、公共的现实问题,具有“应用性”“工具性”特点,属于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生产模式Ⅲ的范畴。可以说,高职产业学院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产物。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需要政校企间的交互行为。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生产模式Ⅲ的背景下,促使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组建跨学科、跨组织的知识生产共同体。高职产业学院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产业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完成产业学院内的知识生产过程。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的尝试,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对我国产学合作组织影响的重要体现。高职产业学院内部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呈现螺旋上升态势,符合知识生产模式Ⅱ“三重螺旋”机制,天然具备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相适应的特点。

二、知识生产模式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的现实困境

高职产业学院天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资源聚集优势,其面向的行业企业问题是情景式、多元化的,其建立和运行过程均具有推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内在要素和组织属性,是推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有效载体。但是,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组织,高职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困扰产业学院向既定目标前行。

1.产业学院管理泛行政化现象突出。首先,建设理念上,产业学院地位不明确。高职产业学院由校企共同投资,校企双方共同拥有产业学院的产权,是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建设模式相似的职业教育模式。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举办的产业学院仍采用传统行政化管理模式,没有建立多主体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难以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

其次,作为正式的跨边界知识生产组织,产业学院应具有独立于其他教学组织的地位。事实上,很多产业学院以二级学院建制设立在高职院校内。尽管部分产业学院采用了理事会管理模式,但是其资源配置、人员聘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各项建设内容仍然由高职院校决定,企业话语权弱,理事会形同虚设。实际上,作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主体,企业应深入产业学院的运行过程,而不应作为辅助存在。部分高职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没落,勉强维持甚至停办。不少产业学院仅以虚拟组织存在,在母体学校框架内办学,没有独立的教师、学生和场地,组织松散且脆弱。

2.产业学院内部企业主体参与动力不足。首先,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企业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取经济利益。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以实现资本增值,获得收益。产业学院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利润需求,且各地政府鼓励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措施和奖励资金未明确,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不足。

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企业参与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随着市场变化和企业经营调整,难免出现退出问题。但是,企业投入的资源转为教育资源后,其专用性比较强,难以转为其他用途,并且产业学院不具备处置教育資产的能力,易造成企业资产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损失,也挫伤了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三、知识生产模式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1.明确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共治的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利益主体间权利博弈,对产业学院组织结构、管理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基于具体情境、多主体参与的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完善多主体协同的组织设计和运行保障机制,推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能有效呼应不同主体间利益,实现高职产业学院良性健康发展。

高职产业学院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诞生的混合所有制办学组织,是高职院校办学形式的重大创新。办学主体多元、异质是高职产业学院的主要特点。为有效发挥高职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必须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首先,完善治理体系。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都可作为产业学院办学主体,不同主体对产业学院的投入和诉求有所区别,传统行政管理措施难以平衡各方诉求,导致产业学院运行效能低下。因此,应建立具有独立决策权的理事会,负责对产业学院的人、财、事等进行决策部署,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理事会主要由政府工作人员、行业协会成员、企业管理人员、学校教职工、学生等代表各方利益的成员组成,在契约关系的基础上,建成共同参与、分权共治、民主决策的管理机制,确保产业学院决策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办学主体共同谋划、共同治理、共享资源。尤其要明确企业办学主体地位,给予企业更多的管理权和参与机会,引导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编写专业课教材等,实现生产与教学无缝对接,让企业出力也获利。其次,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生产模式Ⅲ主导下的高职产业学院,以解决产业具体问题为导向,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组建校企联合工作组,共同确定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明确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各办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订项目推进计划,确保产业学院高质量有效运行发展。此外,产业学院还应加大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及时掌握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趋势、企业需求等信息,打破校企信息壁垒,实现产教精准对接。

2.采取切实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健全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或支持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校设立产业学院”,即企业是建设产业学院的重要牵头人。企业在产业学院的设立和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除落实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扶持政策外,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还应针对产业学院等混合所有制办学组织出台地方性政策,对产业学院运行的长效机制、权责界定、利益分配和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办学主体的行为。建立适当让渡企业利益的退出机制,如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式削弱产业学院内设备的教育专用属性,减少企业的投入风险,降低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后顾之忧。

其次,产业学院建设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起点,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应建立起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识。由知识生产模式Ⅰ到知识生产模式模式Ⅱ、知识生产模式Ⅲ,知识生产的动力由“双螺旋”发展至“三重螺旋”“四重螺旋”,强化了政府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地方政府应助力高职院校与区域龙头企业对接,协调教育公益性与资本营利性的矛盾,及时发现产业学院的运行困境,为产业学院的运行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引入优质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工艺优化等活动,协助企业破解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保证企业在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中获得收益。

最后,产业学院内应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帮助各办学主体洞悉产业学院建设重点、评判运行成效、明晰改进措施。一方面,各办学主体应强化反思意识,对产业学院的运行开展自评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政府制定校企合作中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制度,从产教融合情况和社会贡献度等方面对产业学院的运行过程进行评价;企业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履行自身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从人才供给、技术服务是否满足产业需求等方面对产业学院进行评价;职业院校从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情况等方面对产业学院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产业学院评价过程中,还需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推动产业学院自觉履行责任义务、接受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马廷奇,李蓉芳.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5):8-16+113-114.

[2](英)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尔佳·诺沃茨曼,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严世清,孙建.公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55-60.

[4]黄瑶,王铭.“三螺旋”到“四螺旋”:知识生产模式的动力机制演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8(1):69-75.

[5]王瑜.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视角下高校社会服务的现实悖论与能力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2):47-52.

[6]林健,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

[7]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8]刘丹.“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适应性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0):55-60.

[9]段明.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治理模式、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6):28-35.

[10]朱跃东,何风梅,李玮炜.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典型模式、阻力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5):41-48.

[11]周桂瑾,俞林,吴兆明,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需求、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7):88-91.

[12]邓志新.三螺旋理论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困境根源、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45-52.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