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促探究 借驱动促深读

2023-04-24朱红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鲁滨逊整本书驱动

朱红

驱动性问题的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思维层次。一方面,设计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并且层层推进,犹如抽丝剥茧一般,引领学生拨云散雾,不断驱动学生推进阅读的深度,离文本的核心价值越来越近,产生我们所期望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问题的驱动,不断引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纵深推进,不再囿于浅表思维中产生井底之蛙的表面的阅读思考,而逐步推进学生思辨性思维、审辨式思维、评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养成。可以说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好的驱动性问题不仅能让教学更为明晰地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更可使学生收获文学熏陶、精神追求,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力发展。

一、多维关联:整本书阅读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

1.关联创作背景,让驱动性问题助力直抵核心价值

聚焦整本书的核心价值的问题设计,是指向整本书的语文要义、创作背景、文本意蕴这些契合学生学情,具有生长力的元素而设计的问题。比如六年级学生阅读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该书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瑞典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创作背景同样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100多年前的中学地理老师拉格洛夫写了这本以儿童为对象的通俗读物,向当时的瑞典儿童介绍历史和地理。她创作时,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意图:“为了教育瑞典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样的创作背景使得这一部文字清新优美的童话小说的阅读价值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儿童小说,如果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忽略了这样的意味隽永的创作背景,就会使小说的价值黯然失色。笔者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提出了:“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在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因此成为了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这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是首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请你仔细阅读该书,思考这本小说何以获得如此殊荣。”这一问题的设计带给学生极大的思想震撼,这部看似情节简单、内容平实的童话小说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大奖,这促使学生深入探寻缘由。这一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直指当下青少年的阅读价值取向,直抵学生思想深处。正如拉格洛夫本人所说的那样,从教育学观点出发,希望学生不仅知道瑞典的山水风貌,更要汲取书中的营养:只有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国家,熟悉祖国的历史和地理,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

2.聚焦矛盾情节,让驱动性问题助力精抓文本关键

中高年级的学生最喜欢故事情节丰富的书籍,也容易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带入,故事情节是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的一个最易触摸的大门。一般而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较为复杂曲折,抓住整本书情节中的矛盾情节或者关键情节,提纲挈领统整整本书,是此策略使用的关键所在。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是四年级学生非常爱阅读的一本儿童小说,教师通过情节梳理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发现不同学生对于这个故事的不同情节梳理,从中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来看故事的开头,王葆一开始拼命想得到宝葫芦,得到后,又想尽各种办法要扔掉宝葫芦,怎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在这个前后矛盾情节的驱动下,引发学生回读故事,再次精读精彩片段。这一问题的设计还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在布局谋篇中的精巧设计。可以说抓住书中的矛盾情节,使得驱动性问题有了张力,学生的阅读思维也就一下子聚焦到文本的关键所在,整本书阅读也在这一放一收的过程中发挥了力量:通过这一矛盾情节的回读,感受到主人公王葆的思想成长。

3.聚焦人物个性,让驱动性问题助力体悟文本艺术表达

学生阅读故事,仿若是在跟书中的人物一次次对话,在一次次对话中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也是引领学生深度探究,再次走向深度阅读的特殊伙伴。聚焦书中人物的容貌、性格等特征或典型语言,可以为学生设计出很好的驱动性问题。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五年级的必读书目之一,孙悟空也是小学生极其喜爱的小说人物。但是《西游记》原著整本书有几十万字,且是半白话小说,对于这样的一本经典长篇小说,让学生通读全书,又能把握结构,感受到书中塑造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良好的驱动性问题设计是成功的关键。笔者反复阅读原著《西游记》后,根据孙悟空这个主人公,设计了以下问题:“你读了《西游记》后,发现孙悟空有几个名字?这些名字是在书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那你能给这些名字排排序吗?”学生对“孙悟空”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但是不知道孙悟空除了这个名字之外,还有八九个名字,这种人名现象在一般小说中是没有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如此特别。以此问题伴随阅读过程,以此问题和阅读交互穿梭在学生的视觉中,引发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阅读、思考、探究、品味和交流,进而深度感悟吴承恩塑造人物看似戏谑,实则深刻的艺术深度。

4.聚焦现实关联,让驱动性问题助力领悟文本人文价值

经典书籍经过时间的沉淀后,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当读者在徜徉其中后往往会不自觉地发现,那些过去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东西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似乎不曾离去过。这也是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经典的原因。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距离今天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今天阅读这本书仍然有很强烈的时代意义,尤其当我们突然面临很多无法预知的困境的时候,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提出:一般人离开人群孤独生活不能捱过三四年,要不就会失去语言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但是鲁滨逊面对荒岛上各种困难都想办法克服了,而且坚持了28年,是什么一直支撑着他?这一问题的表面是驱动学生思考鲁滨逊这个人物荒岛生存的原因,背后是启迪学生思考,当我们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该如何采取应对策略。整本书阅读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指向那些可教的、有用的经典片段、精美文字、精巧布局,更可以指向那些看似不可教的、无用的部分,这些看似无用的部分或许正是涵养学生一辈子的营养。

二、层级推进:整本书驱动性问题实施的基本流程

1.呈现“读”情:比较思维中生发前问题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并非是教师凭空臆想,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读情”的基础上,将学生懵懂的、迷糊的、不清晰的阅读情态剥离出来,并使之与阅读目标匹配,提炼出符合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言,在进行驱动性问题下的深度阅读之前,需要为学生搭设一个思维台阶,也就是设置“前问题”,如此让学生能够踏上台阶真正深度阅读。以驱动性问题来指導学生阅读,必须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比如在指导阅读《宝葫芦的秘密》的时候,教师没有将自己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凌驾于学生阅读之上,而是先充分展现学生的“前阅读”成果——学生对于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梳理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前阅读成果与他人的阅读成果的不同,初步产生思维碰撞,进而产生阅读困惑:哪些情节是不重要的可以删除的情节?这就产生了有研究价值的前问题。同样,在指导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教师一开始就呈现了几位学生初次阅读之后梳理出的“鲁滨逊困难解决法”思维导图,引发学生比较导图:鲁滨逊遇到哪些类型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想出了什么解决办法?从而将学生的阅读思考直指文本的核心关注点。

一般来说,前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初次阅读体验,也是学生容易通过个人思考独立解决的,它属于韦伯提出的知识深度的一、二层级,这样前问题的思考就为接下去的深度探究作了思维和认知的准备。

2.抓住困惑:同伴思维碰撞中引发主问题

教师在基于学生读情的基础上生发的前问题的设置中,帮助学生逐步打开探究的大门。因为有了前问题台阶铺设,学生再次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被激发,此时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引出预设的驱动性主问题。研究表明,只有适度水平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效地驱动和组织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述案例中《鲁滨逊漂流记》指导时,有了鲁滨逊面临各种困难是如何解决的这样的前思考,教师自然而然地顺势抛出了主问题:是什么支撑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全班学生分组讨论,从书本中找到依据,阐述各自的观点。如此大家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思维碰撞中不断深化阅读思考,思辨力、鉴赏力在引经据典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在讨论中很快明白荒岛生活仅仅解决了衣食住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精神生活,否则就沦落为跟野人、野兽一样生存了。同样在《西游记》原著阅读中,教师在前问题“孙悟空有几个名字”的讨论中顺势引导了“为什么这样排列?”这个主问题。学生在主问题的驱动下,进入到文字背后深度思考,开始触摸这部名著带给自己的深层阅读体验。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超长文本”的特殊行为学习,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把“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八个层次中的最高级层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驱动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高阶思维力的培养,设置驱动性问题以促进中高段学生深入阅读是极其重要的策略。

3.围绕主问题搭设支架分解子问题

驱动性问题下的子问题由学生基于自身认知和能力水平提出,可以确保主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驱动学生持续、全面进入其中,开展探究。同时,围绕驱动性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寻求答案,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联通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学习,拓展了探究的长度、宽度与深度,获得从单一到多元子问题求解的不同形式成果。一般而言,将主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子问题,为学生再次搭设阅读深处的台阶,学生循着这些子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思维也随着最初的低阶认知走向高阶认知,在每一个最近发展区里一步一步获得深度阅读体验。以前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为例,教师在指出“这么一部情节简单的童话小说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看到这样的信息,你脑海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接着教师将学生的疑问罗列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将这些问题分类。学生发现大家提的问题分别指向获奖情况、小说本身的表达、创作背景这样几类,梳理后主要问题如下:

这部小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怎样的?

书中哪些段落、篇章吸引了读者?

100多年前的拉格洛夫怎么会想到创作这部作品?

三个子问题,三个指向,支撑起主问题的各个思考角度。于是教师又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建议?教师再次将解决问题的橄榄枝抛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合作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后,教师也呈现了自己搜集的两则资料,供学生讨论交流。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这部作品中有着独特而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和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创作时代背景:

上世纪初,瑞典民众崇拜英法美,连中小学生都觉得外国的东西比较高贵。政府反思瑞典的教育,拉格洛夫认为只有让孩子们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作者花了三年时间访遍大自然,研究和熟悉动物鸟类生活,带着一个国家的期望,写下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以文学的形式展示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成为了瑞典当时的历史地理教科书。

驱动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开放的、宏大的问题,把这样的问题分解设计成几个子问题,又为子问题的解决搭设各种学习支架,由浅入深,促进学生对阅读的核心价值深层理解。这个过程中,正如韦伯所讲的知识深度中的三、四层级:學生用策略性思维和延展性思维来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出的要求:“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鲁滨逊整本书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鲁滨逊漂流记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