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水妙,李煜愁

2023-04-23杨翠云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春花秋月子民故国

杨翠云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周听课,听到李煜的《虞美人》,对“愁春水”之喻有了新的思考。以前看这一比喻,只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处分析:春水东流,见愁之绵长;春水满江,见愁之深重。现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似乎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为何是春水,不是夏水?

要说愁多,夏水比春水更盛,但春水妙在其喜人的涨势。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水到了冬天会干涸回落,露出石头,而到了春天,则会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开篇所写的那样“涨起来了”。

随着山的朗润、太阳的脸红,“水涨起来了”,这是一种带给人喜悦、有着勃发生机的涨势。这与愁带给人的感觉刚好是相反的,正是这种反差,让我几乎可以想象,千年前的李煜心中的愁,正如这充满生机的春水般不受控制地不断涌出,直至淹没心房,顺着血管流遍五脏六腑,至发梢都会凝结着愁珠。

他忍不住蜷缩起身体,却发现蜷缩得越紧,愁也包裹得越紧,心中的小人儿越来越小,越来越淡,消失成了唯一的出路——可连消失都是一种奢望,只能活着,无力地任由愁绪滋长、包围、淹没。他的生命犹如叶尖上的水滴,看似摇摇欲坠,随时像他所期望又害怕的那样滴落,却又因了内在的张力,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只能继续挂着、熬着、等着……

突然明白这首词为什么是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头了。这是一种连死亡都不在自己掌控中的人的无奈追问,是一种寻求终结却无权终结的极致的痛苦挣扎。这种痛苦挣扎让他不由问出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问,必然引发对“往事”的追忆;这一追忆,必然指向“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说起故国,终究免不了一番猜测,“雕栏玉砌应犹在”;猜测而不能知其实,必然引发更加深重的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起,也是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终,也是起。这是一首首尾呼应的词,也是一场没有终结的心灵之旅,更是一个闭合的圆——只要还活着,就只能在这个愁苦的圆中循环,无始也无终,永无尽头。

为何是向东流,只是写实吗?

由于中国的地势特点,长江水的确是向东流的。但故国金陵也的的确确是在北宋都城的东南方,昨夜刮起的风也的的确确是来自东方。这从东方来的风,既带来了东方的气息,也应该带来了东方的消息,可能知道的的的确确只有离开故国那一刻所知道的“朱颜改”,而无从得知现在“雕栏玉砌”是否“犹在”。这东流的春水,是否能帮忙去看看那故国?可即便看了,亦无从知晓,这东流的长江水也犹如李白笔下的黄河水一样,“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思而不见的愁苦,春花不视依旧绽放,东风不理照样吹拂,春水亦无情仍然东流。当年,孔子立于桥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今天,李煜在这东流的春水之愁中寄寓的,不仅仅是对永远回不去的故国时光的悼念,也许更多的是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对故国南唐、对南唐子民、对列祖列宗深深的愧疚与负重。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在23岁之前都是一个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吃好睡好玩好的清贵王子、文艺青年。由于太子与李璟的先后去世,25岁的李煜登上王位,不得不背负起家国天下的重责,其中只有两年的转换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只负责风花雪月的能力变成处理国家大事的决策领导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宋的步步逼近,他选择了妥协退让,将自己的尊严置于地上,对宋帝“如子事父”,寄希望于通过妥协退让避免战争,以保住南唐宗庙,可最终还是被宋帝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由攻入金陵。李煜奉表降宋,避免生灵涂炭,被押解到东京,得了一屈辱的封号“违命侯”,被囚禁了起来,以确保南唐子民与官员的臣服。

不知写《虞美人》之时的李煜可曾为自己妥协退让的选择后悔过,也许即便后悔,也只能像这东流的“一江春水”一去不复返了,而国家亡于自己之手的痛苦与对列祖列宗的愧疚,还有保证南唐子民的生存之重责,显然是无处可逃的,亦是他不得不背负的。

不由想起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其言,确矣!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春花秋月子民故国
春花秋月望西楼
他把悲伤流成一江春水——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把你的照片嫁给我
左龙岗:面子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庆祝建国70周年
故国·青铜
故国·青铜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