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奇比喻惹人爱

2023-04-23王丽华

学苑创造·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界碑白桦树喻体

王丽华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无论是绘景,还是写人,运用比喻句都能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她是我的新同桌。老师带她来到座位前,她放下书包,小心翼翼地坐下來。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脸红得像一个苹果,随后又莞尔一笑,那脸仿佛又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儿,浅浅的笑容里,藏满了秘密。我偷偷看了她打开的笔记本,扉页写着一行字:“学和思是两个轮子,只有这两个轮子一起动,车子才能向前跑。”这是多么深刻的话语呀!

(《我的新同桌》/高良)

这段文字先写同桌的脸,连用两个比喻,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接着写同桌笔记本扉页上写的一行字,这句话把学和思比喻成两个轮子,通过“只有这两个轮子一起动,车子才能向前跑”,形象地说明了学和思缺一不可,“学思结合”的道理被解释得特别通俗易懂,如此新奇的比喻,实在是令人过目难忘。那么,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惹人喜爱呢?

一要了解比喻常识。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去比喻另一个事物。一个完整的比喻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其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而且两者必须要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另外,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形式。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第①句的本体是“麦子”,喻体是“大海的波浪”,比喻词是“像”,这种本体、喻体、比喻词全都出现的,就是明喻;第②句的本体是“柿子”,喻体是“红灯笼”,不用比喻词,而用“是”,这就是暗喻;第③句中,“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波浪”没有出现,只有喻体“翡翠”,这就是借喻。

二要掌握运用方向。比喻既可以用来描写景物,也可以用来描写人物,还可以用来阐述深奥的道理,使其通俗易懂。用比喻绘景写人的例子非常多,这里不再重复。用比喻说理,最经典的当属鲁迅《故乡》里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抽象的希望比喻成每个人脚下的路,生动形象,让人一看就懂。

三要巧妙进行设喻。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法进行写作,关键在于设喻,只有设喻贴切,比喻新奇,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才算运用成功。如何设喻呢?首先要对本体进行研究,寻找可以设喻的突破口;接着要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调动积累,大胆进行想象,捕捉可用于比喻的事物;最后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如果我们要描写天上翻滚的乌云,通过观察发现乌云的形状不断变化,气势汹汹,我们就可沿着“形状变化”这一方向进行想象:你看,乌云的样子多像奔驰跳跃的烈马、俯首猛冲的雄狮、扑打撕咬的猛虎……一个生动的比喻句就诞生了。

四要认真进行复查。一方面,要检查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否有着内在的联系,确定比喻能否成立。另一方面,要检查比喻是否新颖别致,发人所未发,如果比喻太俗套,不如不写。

恰当地运用比喻往往能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增强语言文字的美感,让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希望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看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比喻句。

【范文引路】

洞庭湖之夜

曾庆国

晚霞燃烧过后,谦逊地拉下帷幕,把舞台留给了夜。

洞庭湖之夜被波涛卷得好远,折叠成拙朴仁德的大舞台。俄顷,天空墨蓝泛翠,像波涛擦洗过,拉开柔静甜美的翠幕。夜色轻盈飘逸,夜露爬上草尖,落入唐诗宋词里。对着远方的阑珊灯火,湖中所有险雄碧秀默然微笑,风情摇曳。波涛澎湃,没有了光芒,失去了色彩,成为风的玩伴。

风摇着蒲扇,吆喝着春夏秋冬四季赶路;风无拘无束,乐于奔波。时而像怀春的少女,羞涩抚摸湖面,把柳树变绿后硬朗起来,把白的红的黄的绿的花儿缀了满湖,草木葳蕤,把船客醉倒湖里,不允醒来。时而是母亲的温情,装扮着舞台的每一处风景,水幔遮蔽了裸露的石岸,摧高了芦荡的每一片苇叶,舞台上的演出,甜蜜了看客的笑脸。时而又化成铠甲披肩的骑士,鞭挞着暴雨洪峰,舞台上是狼奔豕突,狮虎成群,夺路而逃。时而又是板着冷血面孔的侠客,铺陈曲线,漫天吼叫,把满湖银装素裹,试图用冰雪撕碎黑夜,把舞台还给白昼,结果一湖白夜。

谁在舞台上吟诵着一页页湿润的诗行?原来,是满湖的风水。

寂静的夜晚谁也不曾寂寞。一位巡湖的老人在湖洲守望,他划一根火柴,把夜幕撕开一个洞。渔火滑过时光隧道,倏忽照亮鼓成巨帘的风,照亮了潺潺流淌的湖水,照亮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照亮他脸上盘根错节的皱纹,也照亮了他逝去的遥远岁月。他像一条苍龙,沉郁而宽厚,毫不迟疑地占据舞台。他依偎在波涛的怀里,寻着岁月的浪迹踽踽独行,没有一丝惶恐。他心连沧溟,用悠悠的桨声告诉人们,渔火的光亮,永远照耀迢迢远方。

星月从来不在舞台上缺席,是夜的倚重。总是多情,爱情讲述了一万遍,坠入冷宫,月亮摇着小船,带着岸上的孩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湿地间,水虫水蛙水鸟的鸣叫声,是系在月亮上的风铃,传得老远老远。一轮明月绝洞庭。和追月的天幕一起落入湖中,惊起湖面淡淡的雾霭。这时的舞台,天水相通,水天一色,只隔一丝初生的波光。月涌大江流,月光又一次堕入爱河,和湖水溅出火花,碰撞的涛声山崩,似万马凌空,千军列阵,波影银碎,却再不忍水月相破。

月亮醉了,不愿掉头。想告别蟾宫,拥住波涛柔情,缠绵缱绻,又醉罢还醒,徐徐漫步,找回千年幽梦,圆了,又缺,又圆。月逐涛声远,星伴倦浪归。满天繁星看花了眼,望尘而拜,扎进湖中同浴,洗亮颗颗宝石,被萤火虫拾掇后,四处漂流,嵌入满湖历史的记忆。于是,李白、杜甫、张若虚等,怀乡沉思,喟叹聊问,众星淬炼,珠玑四射,罗绮满湖。对酒当歌明月夜,满湖清梦压星河。舞台上高潮迭起,波涛澎湃,皆因一轮明月,满湖星宿。

水月镜花,是遥不可及的距离。繁星若隐,窃窃私语不为人知的往事。我知道,那是夜的影子,神秘、缥缈而深邃,伴人度过一切苦厄。我不知自己缘何那般执着,在这夜里,总希望寻找到洞庭湖的影子。任思绪飞驰,任想象在湖水里遨游。原来,夜的舞台,水天共一身影,讲述同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故事,影子皆淡泊而宁静。许是时光遗忘了湖水,抑或是湖水辜负了时光,在这迷人的夜晚,万物一齐踏入梦境,伸手触摸,恰是庄周梦蝶,却无意间惊动了月光。

洞庭湖之夜,风帘翠幕,水犀月涌,找不到一丝迟疑惶惑的阴影,狂卷的波涛,激荡着满湖诗情,梦想被湖水打湿,响彻时空。然而,不知不觉间,月亮爬出水面,腾空一跃,深情作别,溅起一身水花,在湖面映出了鱼肚白。素来缘浅,奈何情深。多情的洞庭湖在挥手之间,澎湃的力量把月色冲洗得格外明丽。它们款款相邀,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月亮一转身,夜就沉到了湖底。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点评:本文以诗意笔触,对洞庭湖的夜景展开描写。从墨蓝泛翠的天空,到四季变换的湖景;从月逐涛声远,到星伴倦浪归……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惹人陶醉。行文过程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景色进行描摹,比如写风“吆喝着春夏秋冬四季赶路”,作者连用四个比喻,分别把风比喻成“怀春的少女”“温情的母亲”“铠甲披肩的骑士”“板着冷血面孔的侠客”,化无形为有形,在拟人与排比中将洞庭湖的春夏秋冬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如写月涌大江流,作者把月光与湖水“碰撞”出的涛声比喻成“似万马凌空,千军列阵,波影银碎”,变细微为宏大,令人震撼。这些生动的文字中,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在月色中泛舟洞庭湖,流连忘返。

【佳作欣赏】

致敬,白桦树

杨 烨

这里是祖国北方的边陲。雪后的清晨,世界一片洁白,唯有头顶上的那片蓝天,像巨大的、倒扣着的玉,蓝莹莹的。地平线上的红色愈来愈浓,偶尔传来一声鸟鸣,是那么清脆。

一棵棵白桦,站成树的长城。它们像一个个戍边的士兵,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像一支支擎天的巨柱。它们静静地站在雪后的边防线上,站在美丽的晨光中,凝视着周围的一切。

高大的白桦树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的尽头,是一块方方的界碑。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两字在白雪的映照下,是那么耀眼。

一队年轻的士兵,肩背钢枪,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着。他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年轻的脸庞。终于,他们来到界碑旁。一双大手轻轻地把界碑上的浮雪抹去,那界碑变得更鲜艳夺目了。这群年轻人,身穿绿色的军装,笔直地站在界碑旁。他们的身后,是高大的白桦树,是隐隐约约的山峦,是伟大的祖国。

这群年轻人中有我的表哥。我的表哥心中一直有一个未圆的梦。他说,如果自己不能实现儿时当兵的梦想,一辈子都会感到遗憾。于是大学毕业后,他说服父母,报名参军,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虽然军营生活很苦,但能让人得到锻炼,表哥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自豪。

热爱写作的表哥把他的这次巡逻经历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发给了姑妈,姑妈把这段文字转发到“快乐一家人”微信群中。读着表哥的短文,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疆,来到了那棵棵高大的白桦树下,来到了表哥身边。恍惚中,我觉得英姿飒爽的表哥,就是屹立在北疆的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我把表哥的短文抄写下来,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一读,反复想象表哥在军营中的生活。我暗下决心,将来也像表哥一样,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致敬白桦树,致敬表哥,致敬所有的中国军人!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作文。作者先对北疆雪后清晨的景象展开描写,从银白的世界、蓝莹莹的天空,到高大的白桦树、方方的国界碑,再到一队巡逻的年轻军人,一个个画面,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北疆,带到了冰天雪地的世界里。随后,作者把镜头聚焦于一位年轻的军人,一个立志参军报国的故事缓缓拉开帷幕,表哥的形象變得清晰而高大。最后,作者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慨结尾。文中白桦树与军人形象相互融合,作者借赞美白桦树来表达心中对军人的敬佩,托物言志,余味久远。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比如,写天空的“那片蓝天,像一块巨大的、倒扣着的玉,蓝莹莹的”,多么鲜活、生动。再如,写白桦树的“它们像一个个戍边的士兵,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像一支支擎天的巨柱”,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比喻,怎不令人叫绝!

猜你喜欢

界碑白桦树喻体
平静
白桦树下(外三章)
白桦树的生长习性及幼苗养护措施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白桦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2)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