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探析

2023-04-22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主导性统一马克思主义

吕 航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简称德法课)致力于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德法兼备的有用人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希望,也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个“相统一”的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德法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八个“相统一”理论框架内对另外七个“相统一”起到支撑和促进的作用,即落实八个“相统一”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基于德法课教学探究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特征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这对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提升大学生对德法课的获得感,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推进青年人自觉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德法课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特征内涵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上好德法课的关键

学生的获得感是评价“好”课的标准,教师的主导性是讲“好”课的路径。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地组织、设计和统筹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之目的。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广度上掌控德法课教学全过程。德法课教师应“创造性地探索基于教材体系而非脱离教材体系的教学体系设计”[2],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全方位、无死角地掌控教学活动,高质量地探索设计出满足教学目的、学生需求、逻辑自洽的教学体系,以求讲准教材、讲透知识、讲活理论。第二,高度上塑造学生的价值定位。引领学生建构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是驱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动力。思政课教师积极地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并以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涵养和人格修养影响和感化学生,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学生自觉地建立起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终身的崇高价值取向。第三,温度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零零后大学生具有权利意识和国际视野,拒绝枯燥的、照本宣科的、单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他们渴望意思和意义兼备的德法课,宏大叙事中带有温情和温度,从而为个人成长服务、为思想困惑服务。教师应勇于直面社会思潮和热点问题,用党的科学理论辨析“到底躺平还是奋斗”“党大还是法大”“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根本区别”等问题,理直气壮地讲道理,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来疏解学生的理论疑惑、廓清学生的思想迷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中温暖和感染学生。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检验德法课效果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主体性是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人的能动性表现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人的自主性表现为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由学生主体来决定。好的德法课检验标准是学生自主地参与和接受德法课、能动地做出思想认同、价值内化、实践外化的行为选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因“亲其师”而想学。人的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选择,导致“因为爱所以爱”的效果。教师站在为了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的立场,带着真心、真爱、真情,讲明观点说透道理,学生被教师的正能量和高人格所感染,从而选择愿意跟随教师走进浩瀚的知识海洋,建构富庶的精神家园。第二,学生因“信其道”而要学。理性是人类运用其已有的知识和规则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学生利用其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发挥主体作用来评判教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并做出符合个体价值观的选择。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感召学生、用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使其愿意参与、主动思考、选择相信,从而激发其学理论的兴趣和追真理的动力。第三,学生因“效其行”而爱学。教师个人的思想品格、理想信念和躬行践履也会影响和重塑学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必然流淌出真情实感以及对学生的真心付出。教师将理论的浓度和情感的温度交织在一起,必将推动学生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建构符合新时代好青年要求的价值体系。

(三)德法课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德法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有机统一于德法课的教学实践之中。首先,教师主导性并不代表其地位的强势、学生的主体性亦不代表其地位的弱势。教师主导性作用凸显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把控力、理论阐释的解释力以及价值方向的引领力,但并不代表把控力、解释力和引领力可以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和价值取向;学生主体性作用强调的是学生单方面享有的评估和选择的权利。教师主导性以输出为主、学生主体性以输入为主,两者作用机制不同,并无强势弱势之分。其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互为前提。两者互为主体和客体,在教学环节中缺一不可。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作用是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容易导向主宰作用,教学天平完全导向教的一方、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无法完成德法课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作用亦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没有教师的价值指引和理论阐释,学生主体性因失去实践的对象而无法发生作用。最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互相作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成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推动教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更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将推动学生自觉地将德法课的理论体系转换为自身的信仰体系,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内容、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互促进、同频共振,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有机统一起来,将教与学置于积极和谐的良性循环之中。

二、德法课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为实现八个“相统一”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了八个“相统一”的重要部署。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程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和科学概括,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法推进八个“相统一”。质言之,八个“相统一”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以“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为驱动力,“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也始终为八个“相统一”服务。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用讲事理、讲原理和讲道理的方式讲政治,更好地推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德法课传授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要阐释支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价值内核。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培育中来,进一步贯彻“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也要同一切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做斗争,以“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教学理念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斗争。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把德法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科学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材使用基础上,探索激发学生热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的主渠道和其他课程的思政资源,推进“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是系统完备、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为八个“相统一”开山辟路,提高德法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服务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4]对于维护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入耳、进脑、走心,为宣传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服务。意识形态作为系统化的观念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势必会转化成行动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因此,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为兴党兴国储备凝人心、聚共识的精神力量,为民族复兴储备敢担当、肯奋斗的人才力量,这将有力推动青年人自觉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有助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批驳错误思潮,[6]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算法技术会持续地将同一类别的信息、图片、评论等发送到大数据捕捉到的特定人群,导致特定人群被同质化的信息和观点所包围,使得这些人群固守信息茧房、远离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意欲阻碍中国发展的敌对势力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颜色革命”“带节奏”等方式试图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动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忧患意识,牢牢握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目标决定行动,行动指向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是不断向中心任务靠近,直至中心任务得以如期完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嵌在治国理政的大系统之中,发挥着理论宣传、理论阐释、理论武装的作用,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识,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跟上我们党理论创新的脚步,始终与党的指导思想和党领导下的现实行动保持一致。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灌输、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8]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培育合格的人才。德法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将理论武装、情感认同和奉献社会有机统一起来,为党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让更多的青年人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建设国家、奉献社会进程中谱写有意义的人生篇章。

三、德法课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进路

(一)教学评价和质量改进相结合

教学评价和质量改进相结合将推进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德法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首先,为了全面、公平、客观地反映教师水平和教学效果,应建立多方评价体系:同行从专业角度评估教师的理论水平、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督导从管理角度评估教师工作态度、师德师风;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对教师的情感传递、课堂讲授、答疑解惑、课堂参与、掌握程度、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估。其次,评估结果与教师业绩挂钩。综合评估结果应纳入教师的职称评定、年底评优、教学奖励中,这将推动教师课下精读经典、深悟原理、关注时事,不断夯实理论功底,课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教学委员会应加强质量改进体系的建设。针对评估问卷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委员会应采取定期谈话、持续帮扶、多轮听课等方式督促教师予以整改。如果高校仅仅止步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结果与教师职业发展无关、与后续教学质量改善无关,这将大大浪费既有存在的评估资源,不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质量建设。我们应坚持将教学评价和质量改进纳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实现评估—改进—再评估—再改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二)德法课堂和社会课堂相结合

实践既是对理论的检验,更是对理论的深化。德法课堂上的理论宣传和阐释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呈现和验证,才会迸发出磅礴伟力。教师发挥主导性,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并检验理论。学生发挥主体性,参与并决定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比如我们曾经开展了“我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鼓励学生根据专业背景进行主题创造并集中展示小组作品。美术专业学生的漫画作品展示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瞬间,财会专业学生的小品节目展现公司管理者和财会人员在利润和合规冲突下的抉择。这些作品凸显了学生眼中的敬业、诚信、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抽象的观念具象化、生活化。“走进社区老人之家”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了解国家针对弱势群体的各项举措。“法庭聚焦”组织学生实地旁听法庭庭审,增强学生们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德法课堂和社会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清现象、洞察本质的本领,切实把握我们党的科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这将推动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昂扬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三)服务学生和价值引导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9]服务学生要求教师统筹和掌控下的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关照,坚持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体现为教师应将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偏生活化的话语体系,用贴近学生的表达方式把理论讲彻底、把道理讲明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飞进学生心坎里。服务学生也体现为理论阐释要紧跟社会最新热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在思辨中把握理论的真谛。例如,以“高铁霸座”为例讨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躺平还是奋斗”为题辨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等。服务学生并不是无原则地满足学生的喜好,更不能以削弱教师的主导性为代价。服务学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方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推进学生将个体精神需求置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框架中,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引领青年人。质言之,德法课教学要将服务学生和价值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服务学生是价值引导的途径,价值引导通过服务学生得以有效地实现。德法课应以服务学生为切入点,围绕学生的精神需求、观照学生的思想困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引领青年,推动青年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激扬青春、筑梦中华。

猜你喜欢

主导性统一马克思主义
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统一数量再比较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