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的乡村(三题)

2023-04-20水兵

躬耕 2023年4期
关键词:萝卜初心

水兵

乡村,农耕文明的母体和摇篮,也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和家园。

——题记

是因为心中灌满了童年的奶汁和河水,所以,一有空闲和忧愁就想起乡村;是因为乡愁是一副“毒品”,让人一想起就上瘾,不得不面窗遥望,心慌意乱。

我因一场灾难想起乡村,写下四题,却因一些病句,删减一题,要与真正的故乡见面,就得有一章的代价化作割舍,含泪相迎,虽然语无伦次,却也了却一段思乡之病。

算作序曲。

冬吃萝卜与秋收冬藏

天气预报说周末要降温,大雪节将至,看来真正的寒冬就要到来了。这之前虽说已是小雪节气,天气却一直都不算冷,总觉得冬天还没有正式开始。去广场散步,人群中衣服仍然是花花绿绿,小孩们已穿上了鸭绒袄,健美壮实的小伙子还只穿一件秋衣,还挽着袖口,露出健壮的肌肉。

也真是的,晴好的天气,气温仍在二十多度,天空湛蓝,树叶一部分还在枝头,该落的不落,一些季节性的草本植物们,该退的不退,大地仍然遍布着生机,色彩绚丽。

在过去,在中原,真正的冬天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有凛冽的风,有鹅毛般的雪,有时甚至像粗沙子一样坚硬地打到脸上、耳朵上,沙沙作响。棉衣是不能漫不经心穿的,厚,还要保暖,外出时,还要裹上围巾。现在,冬天的衣服要和秋天的衣服混搭着,更像是在应付冬天。所以在听到天气预报即将降温时,我首先感到挺期待,大雪纷飞,终于可以一睹冬天的风采了。

秋收冬藏,悠闲阶层手插在保暖口袋里,在大街上闲逛或在向阳的风景旁吐着烟圈。勤劳的农民是很忙的,什么时候都有该干的农活。这不要变天吗,得赶紧趁着这两天天气好,把地里的庄稼、蔬菜收一收。红薯、白菜,主要是萝卜,俗话说“冰凌响,萝卜长”,这个是对萝卜讲的。如果地里上冻,白萝卜很容易冻坏烂掉。根据经验,大白菜倒是包裹几层干枯的外衣,不上大冻,下雪收都不晚。甚至被大雪覆盖,内心还是白盈盈、脆嫩嫩的。

老家种的白萝卜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叫半截缸,萝卜个头长得不高,胖乎乎圆滚滚的,口感微辣、炒着干柔还有点儿绵苦。还有一种叫露头青,它的个头大,比上面那种高大一倍左右,裸露在土外面的部分比地下的都长,都是青皮,因此而得名。还有什么水萝卜(紫红色),切丝凉拌比较好吃;芥末(芥疙瘩)是腌制菜的好料,那辛辣刺激的芥末味,是冬天喝酒下饭的好菜。

“冬吃萝卜夏吃姜”,对农人来说,萝卜是冬天的主菜。采收后挑个头匀称、光滑品相好的萝卜要窖藏起来,整个冬天慢慢吃。窖藏的方法很古老,仍然是选一个避风的闲地方,挖个坑把萝卜放进去,然后用沙土覆盖上。沙层土层要适当,厚了,容易闷坏,浅了容易冻伤。这里还有一个细节,你可能要误会了,就是萝卜坑上要埋上一把玉米杆或者几根木棍,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秘密,而是在做个标记,方便大雪下来时,能找到掩埋萝卜的藏身之处。还有一个功用是让萝卜透气,因萝卜处在休眠而不是完全静默期。乡下是不防偷的,谁家用时扒拉几个,是不算偷的。

各种菜蔬拔完了,一小块一小块地终于裸露出来,满地的枯菜叶子,大地看似轻松了,但看得出来,它似乎有一丝悲伤和难过。那些萝卜、白菜就像是它辛辛苦苦喂養的孩子,如今突然都离开了它的怀抱,轻松之余肯定是有些舍不得。太阳温暖地抚摸着它,安慰着它,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切都要长大、成熟、更替,离开离去。再过几日,各家的闲地都会被用心犁翻、平整一遍,施上土肥,好好休整一下,迎接新的播种。

大雪节不久后,一场大雪就来了。孩子们打着雪仗,老人们围着炉火,夫妻们晚上拥着新做的棉花被子,好好睡上一觉,“瑞雪兆丰年”,希望来年又是一个好春天!

场光地净了,小路旁,田埂上,树林下那汹涌的野草哪里去了,他们被勤快的农民收割成冬储的饲料,在大雪封门的日子,成为牛屋中的柴火和饲养牛羊的饲料。

想那春夏季节里葳蕤疯长的野草,像一块绿色的地毯铺向大地的角角落落,虽单个渺小,但群体的力量却是无穷。你看那无边无际的风吹草动,你看那鸟儿虫子隐藏在它的怀抱中,就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大。正像一位年轻女诗人描写的:挣脱的是野草,它们向天边跑去……想成灰烬就把自己烧成灰烬。“嘘,这就够了”,冬的来临,我身上的衣服绳索,开始一节节收紧。

吃了大量红薯、萝卜的农民,没有牛的骨腱,也没有野草的狂野;他们只惦记节气和收成,只惦记着儿子和村庄,悲戚和不顺心的日子,也只是小声叨叨两句:我的老天爷呀,你还咋叫人活?

我过往的乡下冬天,我过往的吃萝卜日子,和现代肥胖臃肿病态的身体相比,优雅高贵到哪里去了。

冬是收藏的季节,也是凝练智慧和收藏生活的季节。我的二大爷活到七十八岁,儿孙满堂,在冬天临终时拉着儿子们的手说,别难过了,谁能不死啊,圣人才七十三八十四,我已(活)够了。庄稼还一茬一茬的,别难过了,早点儿让我入土为安吧。

农民对死亡的豁达和明白朴素如雪,洁白得让人流泪。

乡村和老人,就是这样传递的。做人的道理和民风,也是这样传递的。

冬天本来是一个适合相互靠近取暖的季节,可现在这空心乡下和空心村,不到春节人稀少,连喝个小酒都是独酌,没有“能饮一杯无”的嘘问,只有没人陪的北风在呼呼地吹。

春天的沉思

今日雨水。春雨一湖绿,花开满山春。这样境地,躺在老界岭依山傍湖的小窝里,看丝丝春雨,听轻轻山风,自是逍遥自在,沉思妙想。

想那草原天苍苍、野茫茫、自由的风,想那乡村山野曾经的空旷和参差的小花,想那生命原初的清澈激情和无拘无束的乡野俚曲。

自古以来,乡村是最伟大的母体,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诗人痖痃说:原乡的血只有流回才会停止沸腾(大意)。我自上高中起离开家乡四十余载,惦念家乡那颗驿动的心一刻也没停止过。我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更怀念家乡的老屋古树,风土人情。在城市丛林中抗争,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不由想起家乡。家乡的亲切、温暖、纯朴,自由,自家经营自家的小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每想起,如沐春风,如饮醇缪。

乡下三爷曾讲过一个富豪财主吃油条的故事,单纯的人们就会快乐半天。

说有个人太富有了,不但能吃上油条,还在床头支个锅,想吃就吃,而且吃一根,手里拿一根,床头放一根,走起路来满屋满院子都是香的。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口水就流了下来,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财主那样嘴里吃着,手里拿着,床头放着,那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那时,幸福简单得就是一根油条,理想就是能吃上一根油条。

更不说童年那蓝天碧水、沃野清风、瓜果飘香、人欢马叫的乡村场景,仿佛是最快乐的世界。

欲望的触觉越短,生活的快乐就越长。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老家的一切,甚至是一片瓦、一块砖都怀有特殊的情感。我喜欢它纯净的空气,广阔的天地,清香的农作物,特别是那种简单、淳朴、懒洋洋、无所忌、自由自在的乡村慢生活,除了收获季节抢收抢种有些紧张过重的劳动外,无不使人神往,恋恋不舍。

我喜欢自家果园的桃子、大枣、杏、苹果、梨、花花草草。就连村里几条小路,几棵大树,几个水塘,几口老井都记得清清楚楚,都有舒心亲切的感觉。摘桑葚、逮蝎子、捉鱼虾、摸泥鳅、烤红薯、烧毛豆、燎新麦、摘豌豆角,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我喜欢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阳光洒满小院,从窗户照到床头,晒着屁股,自然醒后,打扫庭院,然后搬个藤摇椅,靠墙边摆放,半躺半坐着看一会儿书,听一首歌或者是家乡戏曲,等母亲做好饭,喊一声:吃饭了!家人们应声而来,围在餐桌旁,桌上虽不是美食佳肴,但自产的时令蔬菜和柴鸡蛋、绿豆芽、红薯玉米糁,还是诱人的。吃饭也没什么礼仪客套,一大筛子自家蒸的馒头,各自选择,不紧不慢,细嚼慢咽,父亲急着赶活吃得最快,母亲收拾刷碗吃得最慢,一家人吃饭的时光就是那么温暖。

农闲时节,站在不高的三层楼房顶就可俯瞰全村。整个小乡村氤氲着乡下的烟火和柴草味,炊烟袅袅,在天空飘着不同的曲线和图案,清晨薄雾中大树上喜鹊喳喳的叫声,呼唤着一天的吉祥和喜事。放眼小村,左邻右舍是谁家都能一口说出来,那种感觉,只有本村里的人才会有的!喜欢村庄上空的蓝天,蓝得那么干净,让人心旷神怡!也许现在,也只有农村才能看到这种景色,夜里可以看到满天星斗,皎洁月光,也只有乡下的夜晚才叫寂静,十点过后,几乎什么声响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夜晚和真实的天空!

我喜欢这里的民风民宅。庄不设门,家不上锁,每家都有个院子,几乎不设防,全开放。农忙时,如果走得急,忘带了一样劳动工具,顺路走进一家院子,顺手用一下别家的,有人没人打不打招呼都行,用完了收拾干净放在原处就行。渴了,不管走进谁家的院子,自己把压水井杆压一压,走进厨房随便取个大碗,咕咚咕咚喝几口,那个爽劲,别提多得劲了。每家每户,不说房屋庭院,光是各家门窗上书写的吉祥安康喜庆的对子,就让人温馨难忘。什么“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门对青山千里秀,家居福地万年春”, 什么“爆竹声声除旧岁,烟花纷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宅院门楣上多嵌有“幸福人家”“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等祝福希望语,无不俊雅美好。

我喜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它们时时都散发着乡情乡愁的气息,块块良田,平如湖面,春种秋收,夏长冬藏,养育了一代一代人,从未辜负侍弄他的农人。因水源丰富,每家都有一个小菜园。小菜园里栽种的大葱韭菜,辣椒茄子,豆角黄瓜,萝卜青菜,做饭的时候随便采摘一把,做几样农家土菜,美味尽享!没事时,骑上三轮,驰骋在庄边的乡间路上,路边的野花、风景擦身而过,美哉!快哉!清爽、干净、自由自在的百姓日子,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轻松,舒爽!

唐河郭滩,一个紧靠唐河的地方,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水一样清秀,土一样朴实,庄稼一样茁壮,知道感恩,风一样来去自由。一个没有等级,没有歧视,虽不清楚何时何处来,但知道向何处去的一个浅浅的河湾地带——乔湾,我出生的摇篮,我生命延续的乐园,我终要走回去的地方。

乡村,人类的衣食父母,城市的摇篮和前奏。谁的眼里不含泪,谁的目光不忘乡?游子赤心,叶落归根,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赓续和传承。

乡村初心

像一朵含苞的花,像一泓深静的水,像微曦中的一缕阳光,初心,是萌动着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纯洁之心,是从本源走向高贵的探索起点,是雄伟本性的豪迈起步。

土地的初心是承载养育万物,乡村的初心是让人们安居乐业,过上美好生活。

在当下的环境和时代里,不忘初心和回归本源,是人心灵的必须和人生哲学的必修。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现代语意译过来就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

万物之初心本性,就是顺其自然,和谐流畅。

人类向前走,因有了思想,动物变成了人,而思想的小聪明就是容易忘了初心:赤子而来,赤子而去。聪明了,偏有了超人思想,有了竞争和等级。当初,天当房地当床,山林野巢原始生活,大家合力御敌,群体狩猎,平等地在大地上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自由生活;等到食物多了,“能人”们就想多占,就产生了不公和不平,而聚居也有部落、村落到村庄、乡村。随着欲望和利益的自私攫取,就有了掠夺和战争。那种花开花落、雁去燕来,落花流水般的自然平静被打破了。

人类在追求物质利益和享乐中因不公有了愤懑、压抑、不平,而后就有了掠夺、拼搏,甚至生死厮杀。原有的初心和童心,天真的笑脸逐渐消失了,代之是争夺、战争、杀戮。这时,大思想大智慧之人又怀念起人类原初的纯净简单,自然天道,想到生命美好的初始。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诘问千年不断,并做了力所能及的抵抗和拯救。从老庄敬天畏地、无为而治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放浪山林,到谢安纵情山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一代一代的道家、隐士、高士用一生追求简单生活,清风明月、山林水泽,那清澈的本心童真才一次次被重新照亮,点燃起初心的灯盏和怀古寻根的文化探索。

所谓文化是超越吃喝拉撒之上的那点儿欲念,那丝渴望,那缕求索,那份心安和归宿,文化是为肉体满足后而准备的另一份酒肉和饭食。像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描绘的那样:“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都是在温饱优裕生活后的“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初心,本源,两个词都很好理解,人走得久了,面对各种诱惑眼花缭乱,想法多了就容易升起杂念,就有了贪欲、野心,就渐渐遮蔽了初心。

层出不穷的方法和路径,演化出纷繁复杂的世界。于是在所有领域,人们不得不探索本源,正本清源。

不说学术真理,就乡村,它的本源初心又是什么呢?

乡村,字典的解释: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引申一点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庄或村落;田野村舍环绕交错,空气清新,风景宜人,适宜居住,民风淳朴。

乡村是人类的根,乡村是粮食蔬菜主要的生产地方,各种家禽家畜附着乡村成长。乡村是人类最初进步的母体和生产生活、家的乐园。五千年“农耕文明”延续至今。

秋雨先生說:“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们谢恩。”

乡村曾是城市的母体和摇篮,是城市的衣食父母,但曾被无情地抛弃和唾弃,好像他是一个忍辱负重、浑身龌龊、蹒跚衰老的千年老人,不会给生活带来亮丽和风采;不少人嫌弃他,即使“伸着血脖子”(刘亮程语),也要拼命奔向城市。

但,时代变了,乡村随着时代一起飞翔。现在的新农村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产业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在进行着变化和发展,但初心和本源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哲学家罗素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现在,我们追求回归怀念、向往乡村的恬静、安详、宜居,向往那里的小河清清,溪流潺潺,麦浪滚滚,蛙鸣稻香,岂不是我们对于自己乡村身世的再一次澄清认可。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邈远的乡村胎记是不会掉的,这也是我们遥望祖先的一份乡愁和文化情结。

责任编辑 杨艳朋

猜你喜欢

萝卜初心
冬吃萝卜夏吃姜
永远的初心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论“不忘初心”
买萝卜
秉守初心 砥砺前行
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