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乡村振兴的文明之根与精神之魂

2023-04-20光华

群众 2023年6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人情新风

光华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国家八部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深化移风易俗,切实减轻人情消费负担,促进形成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要求,我们要着力构建思想引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四位一体”乡风文明建设格局,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注入更多文明力量、提供丰润道德滋养。

在思想引领中凝聚奋进力量。先进的思想是发展的前提,是行动的先导,是广大群众前行路上的“灯塔”和“路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回答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要更加坚定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总指引、总遵循,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理论武装,明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思路、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普及新路径。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必须以先进理论武装人,以科学知识指引人,以精神力量鼓舞人。围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持以打响“向阳花”基层理论武装品牌为统领,办优办好《一路向前》学习栏目、“学习强国”宿迁平台、乡村广播“空中课堂”等学习阵地,开设“宿说理响”专栏,打造理论学习基层示范点,深化“十百千”工程,抓好“理论名师”“百姓名嘴”培育,夯实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基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移风易俗中革除陈规陋习。乡村是否振兴,关键要看乡风好不好。当前,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与推动乡村振兴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革故鼎新,下大力气破除陈规陋习。坚持宣传先行。充分利用基层公开栏、宣传栏、广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提高群众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努力让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精神深入村居、深入群众、印入心中。倡树人情新风。近年来,我们创新推行《人情新风“宿9条”》,对可操办人情事项进行相对界定,对婚丧事宜给出相对操办标准,向全市发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等具体倡议,使人情新风深入人心。扎实开展人情新风倡导、实践、示范、自治、规范等“五大行动”,深入开展“治理高额彩礼 减轻人情负担 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树立文明新风。突出村民自治。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必须要细化村规民约,出台约束性措施,切实把“软约束”变成“硬举措”。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加强对村级群众组织的指导,全面推行以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为主要内容的“一约四会”制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着力破除陈规。

在文明實践中提升道德素养。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延伸服务触角。充分利用镇村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主题公园等载体,因地制宜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网点,着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同时,按照文明实践阵地功能好、制度保障好、队伍建设好、活动开展好、成效评价好“五好”标准,持续开展市级示范所、站建设,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坚实阵地支撑。建强志愿力量。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所站的主要活动方式。围绕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在县、乡、村分别成立志愿服务总队、支队、队,重点打造助农增收、邻里微帮、移风易俗等特色志愿服务队,通过广泛动员、科学培训、强化激励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志愿服务活力。丰富实践内涵。新时代文明实践必须突出需求导向,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去年以来,我们创新开展了“文明实践四季行”活动,按照“春之声”“夏之韵”“秋之颂”“冬之暖”四个篇章,先后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集中活动等4.6万余场次。围绕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效,持续深化“文明实践四季行”活动,设立全市“文明实践活动日”,全面整合各个领域、各个条线的基层宣讲、传统节日、志愿服务、文化惠民等活动资源,通过打造“聚合式”活动矩阵,推动文明实践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声音,形成文明实践活动热潮。

在示范创建中培育文明风尚。在乡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农村群众建设和美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持续放大全国文明城市辐射效应,推动创建工作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把创建的触角延伸到城乡群众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城乡一体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推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交融互鉴、各美其美。深入推进文明村镇连片建设,接续实施五美庭院和文明习惯养成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示范带动作用,深化“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打造优美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深化文明家庭创建。锲而不舍抓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培育、推荐及日常管理工作,将文明家庭创建与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村镇等创建相结合,扩大文明家庭创建的参与度与覆盖面。举办家庭文化节、经典家风家训诵读大赛等主题活动,开展“五美庭院”评选活动,以家风带民风,引领社会新风尚。深化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服务、农村电影放映、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加强洪泽湖渔鼓、泗州戏、苏北琴书、云渡桃雕等优秀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进“非遗”进乡镇、进校园、进课堂,繁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人情新风
移风易俗治陋习 示范引领树新风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站在“TOD”新风口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丹青不渝新风入卷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