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

2023-04-16白馨予

关键词:信仰中华种子

白馨予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觉醒年代》中陈乔年的一句话,辞微旨远。少年心中那颗为民族而奋斗的种子,是蒲公英的种子,在历史的风雨中悄播四野,震颤世间。岁月因青春的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历史因少年的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我的目光触摸沉重的史册,遥想他们那个时代:内忧外患,凄风苦雨,断壁残垣……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少年被迫成长,他们要用自己的热忱和生命换取一个盛世中华。他们的父亲说:“天生我材,不敢擔当,就是失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那时,那颗代表着责任的种子已悄然种下,种在一大批有志青年的心中,也种在中华大地上。

我曾不止一次读到过他们的事迹,英勇无畏,催人泪下。“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铁链,锁不住一颗年轻而奔涌的心;冰冷的高墙,阻挡不了抚摸可爱中华大地的目光。延年、乔年兄弟用生命讴歌坚定的信仰,用坚定的信仰书写时代华章。时局如流,泥沙俱下,可少年心中的种子坚定生长,势如破竹。那颗种子,也落在了许多仁人志士心中,随着这群少年向阳而生,凝聚成耀眼的中华之光。

于是,无数个稚气未脱的少年站了出来——为了不再让生灵涂炭,为了给人民一个安定的家园。“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他们稚嫩而坚定的眼神,不由得让我泪流满面——多希望这黑暗只不过是一场梦!然而故事已然写就,只剩下回荡在耳边的笑声和印在脑海里的笑颜。

“后悔吗?”为推翻当时那个腐朽到了极点的社会,他们万水千山地奔赴、跋涉,他们为国家抗争的痛苦挣扎,真的值得吗?我不断地在心里发问,然而他们的故事却在不断地告诉我:他们那颗勇于担当的种子期待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新青年》杂志、“五四运动”……那群少年用行动告诉我:“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们为这个民族所做的一切尝试、探索,明明失败了那么多次——就像种子一样,明明知道以自己的力量可能顶不开贫瘠土壤的重压,却偏要冲破桎梏、迎接光明,硬生生在无望的大地上绽放出希望的花朵。是啊,这些少年为救家国,勇担责任,不断在尝试、在努力、在救亡图存,“即使失败一百次,也绝不后悔再来一次”。

那群少年“上穷碧落下黄泉”,那无数铿锵的脚步声,那无数坚强的身影,奇才尽出,民众觉醒,为黑暗带来了光。彼时的中国,黑暗与黎明交织,少年们心底的那个声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渐渐强大。这群少年人执着追求着矢志不渝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勇于担当的种子借助信仰的力量得以冲破重重的桎梏,顶开坚硬的土壤,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那颗勇于担当的种子,也落在了我心中。“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庄重的誓言掷地有声。百年前的那份执着与坚定,我们穷极一生,也要努力追上。“虽千万人,吾往矣!”哪怕力量再小,彼方尚有荣光在,只要向阳而生,我们也能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冲破束缚,与高山并肩,与花朵同乐。

新年,走在街头,明明暗暗的灯火,沿河十里,长长久久。我心中那颗种子早已坚定生长,心底的那束光也早已比那明明暗暗的灯火还耀眼。“谢谢你们,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热闹的新年里,我仿佛看到那群少年们的身影。

少年被人们永远记在心底。延乔路短,集贤路长,路的尽头皆为繁华大道。

那颗种子,落在了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我想:“春天来了!”

【评   改】

开篇引用《觉醒年代》中陈乔年的话,赞美少年,引出“青春”“奋斗”的主题词。

用画面感很强的短句描述那个苦难的旧中国,引用陈独秀的话语突出“担当”的种子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心里。

“铁链”“冰冷的高墙”用形象而感性的话语,虚实结合,讴歌少年的担当精神。

采用设问方式,刻画少年的“担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悔吗?”“虽千万人,吾往矣”,采用问答式的表达,很有创造性,也增强了现场感,震撼人心。

小作者善用比喻,把勇于担当比作“种子”,把破碎的旧中国比作“贫瘠的土壤”,生动表达少年追逐理想的坚定执着、无怨无悔,语言表现力强。

水到渠成地引出文章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深化主题。

从历史回到现实,少年们的英雄之光穿越时空照进现实,表达“担当”精神的百年传承,代代相传。

结尾抚今追昔,无尽感慨,用生动的描述展现中国的“春天”。

总评 本文主要表现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价值与历史传承,是家国情怀类大主题写作。这类作文难度较大,不容易把握,容易走向口号化、空洞化。小作者没有简单重复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化记叙为生动的描述,虚实相生,创造了形象、鲜活、感人的少年英雄形象,可见其语言驾驭能力之强。

文章构思独特,以“种子”为题,“种子”贯穿文章始终。以“种子”比喻“担当”精神,以“种子”的成长蜕变、开花结果,写“担当”精神让破败、苦难的旧中国走向新生,以有形喻无形,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文章表达上叙议结合是一大特点。在叙述、描写后适当议论,在叙述、描写中巧妙融入议论,避免了无所依托的空洞议论。另外,文章多处引用剧作台词与名人语录,读来铿锵激越,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增强了文采。

(讲评教师   钟   升)

猜你喜欢

信仰中华种子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桃种子
论信仰
铁的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可怜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