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
——森林生态康复

2023-04-16房晓娜张彩彩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物防治天敌林业

房晓娜,张彩彩

1.山东青华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00;2.临朐县林业发展中心,山东临朐 262600

林业有害生物可严重影响树木生产质量,若林业管护员缺乏前瞻性管理思维,未及时对有害生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手段,将会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问题一发而不可控制,阻碍生态环境构建与林业发展。因此,林业相关部门应深入分析林业有害生物,明确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及其危害性,落实全面、精细化的防治策略,进而维护森林生态,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林业有害生物相关概述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会对树木各个生长阶段造成质量影响、经济损失的有害生物,包括杂草、病害和虫害。具有危害大、种类多、密度大等特点,一旦没有及时控制,将大面积暴发,大量林木叶片被吃光,甚至引发林木大批量死亡等情况,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周围生态环境[1]。

具体成因分析:第一,林业有害生物容易出现在暖冬、夏季干旱等天气情况下,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可能增加有害生物的种类;第二,大面积纯林意味着造林树种单一,不能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求,目前纯林营造主要体现在工业原料林方面,如油茶林、马尾松等,一旦出现有害生物,其危害程度和暴发面积将不断增大;第三,在林业种植面积较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起步较晚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无法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动态和暴发时期进行准确、有效预测,导致预防方案实效性不理想,进而给林业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2 立足于森林生态康复分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有效策略

2.1 无公害防治策略

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在以生态康复为出发点实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时,应遵循无任何负面作用的原则,但绝对性的无公害是很难实现的,因而要将毒副作用最小化作为无公害防治技术策略的前提。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对人畜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对空气环境等生态环境系统的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对非靶子生物的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此外,为实现森林健康,增强森林自身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解决森林生态平衡问题,应明确有害生物防治目的并非消灭害虫,而是通过自然调节机制对生物数量关系进行调整,以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平衡。因此,在落实无公害防治手段时,不仅要遵循上述前提,还要以森林生态学为基础,对森林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合理调整,实现保护、促进和恢复等作用,促使失衡的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

2.1.1 由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物造成的林业有害生物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不影响其他动植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或恢复有利于森林植物和昆虫天敌生存,而不利于害虫生存的植物环境,如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利用抗病虫害植物、在生产中落实抗病虫害管理等,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有害生物的有效预防与治理[2]。

2.1.2 由天敌与害虫数量不均衡造成的病虫害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天敌控制力相对较弱时会导致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在数量超比例失衡情况下,林业内的病虫害将趋于成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逐渐、合理地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业内天敌的控制力,如繁殖、释放天敌等,有效遏制害虫数量,促进失衡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恢复。投放天敌防治方法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点在于害虫与天敌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是完全的生命共同体,在投放天敌前要确保数量的相对精准性,在减少害虫数量的同时绝不能减少天敌的数量,或对天敌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前,要对害虫种类、数量,天敌数量以及其他生物数量关系进行全面调研,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天敌种类,落实具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同时禁止使用农药,即便是“无公害农药”也一律禁止,避免森林生态系统失衡愈发严重。

2.2 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为了有效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提高防治效率,除了可以采用天敌投放等方法外,还要及时人工销毁感染病害的林木,结合黑光灯、诱捕器等捕杀病虫,减少病虫数量,调节森林生态平衡。同样,在落实有害生物防治手段前,应围绕害虫调研结果,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生物防治技术,若病虫害对生态环境影响性相对较小,则研究有害生物,立足于系统研究结果,确保各项防治举措均因地制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运用遗传生物工程等高科技,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的整体防治水平[3]。可以结合林业实际情况落实基因工程,即应用抗虫基因进行抗病毒林业苗木品种的培育与栽植,从根本上强化林业生态系统有关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从目前技术研究与培育现状来看,常用抗虫基因源有蛋白酶抑制剂、苏云金杆菌和植物凝集素等,现有抗虫转基因植物有几十种。此外,运用转基因技术研究发明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合适的环境下将开始萌发,待其生出芽管后会产生蛋白酶等具有溶解害虫特质的物质,可以在避免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林业苗木病虫害率,实现对林业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相较于相关药剂,应多使用转基因品种,即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作用,运用具有优良抗虫性和抗药性的转基因树种,或结合农作物品种,如新型转基因马铃薯,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时依托于其分泌的水晶蛋白物质减少甲虫数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林业整体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恢复、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优化林业植被种类,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物种

在森林生态恢复视域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遵循防大于治的工作原则。为有效将问题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应立足于有害生物防治源头,其中之一就是优化林业植被种类,避免树种、植物单一,利用丰富的生态系统强化森林自身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例如,将有害生物防治考量前移至森林植被种植前,做好树种植被的搭配设计与品种选择,利用所选的、具有较强抗病害能力的植被实现有害生物防控。在开展植被引进工作前,应落实规范的树木种植试验,优选混交林种植方案,在保证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生物的多样化,以科学的方式增加林业有害生物的天敌,降低森林植被受害程度,增强森林恢复能力与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

2.4 加大相关信息监测力度

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林业监管预测工作的重视程度。1990年我国便提出了有关监管、预测林业有害生物的“一站二网”体系建设要求,目前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为充分发挥现有监管预测手段的功能,在生态视域下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依托于愈发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且全面的信息数据与情报内容。

2.4.1 做好有关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工作 在日常林业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应将监测预报工作摆在体系首位,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联动监测体系,如“县—乡—村”,依托于逐层划分的精细化监测体系,有效扩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面,实现对辖区内森林有害生物情况的全面监测,掌握相关信息的实时动态。精细化防治理念不仅要体现在体系方面,还要彰显在相关人员的职责划分中,如实行划片专人负责制,一旦发现病虫害问题,则要立即落实应急措施。其中应急措施方案应参考当地流行虫害,提高有害生物防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针对不断更新的实时动态,林业部门应有效分析监测数据,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定位病虫害,并对其发生面积、影响程度进行科学预估,增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可控性[4]。

2.4.2 建立干群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造林种类较为丰富。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林业面积越来越大,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广阔的造林面积下,林业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生物类型与病虫害类型同样向丰富、多元方向发展。因此,针对森林生态恢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愈发深入的背景下,应依托干群联动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监测中的有效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尤其是林区职工群众,应有选择性地将其纳入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提高有害生物防治、防控效率与成功率,提升治理实效性,为林区职工带来更多收入。在调动群众积极性时,可以落实合理的激励手段,如物质、目标、精神激励等,促使群众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防群控、干群联动的有害生物监测与病虫害防治效果。

2.5 构建有害生物的预警系统,更新升级防控技术装备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直接关系到最终的防治效果。新时期,应不断优化有害生物预警系统,深化BIM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统筹运用,并提高防控技术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从而提高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能力,逐步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

我们关注一人同课异构,尝试一人同课异构,是在尊重语文学科规律的前提条件下,以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课堂教学的合理和高效,实现教育智慧的升华,其最终的诉求是教师的自我成长,“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就一人同课异构的尝试和实践来说,尤其需要教师的反思意识。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对上一个班级课堂教学的缺憾和疏漏进行探讨与研究,找出主客观原因,以便及时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或另一个轮次教学)中调整和补缺。

2.5.1 完善预警系统 首先,不断更新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数据,及时更新数据库体系,总结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例如:围绕有害生物暴发周期或季节分析结果,对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完善,确保预警系统得以顺利发挥功能作用,及时发现林业内的有害生物,并及时控制,避免其扩大,减少林业建设与运营损失。

其次,合理部署红外监控设备和智能传感器等设备,精准捕捉有害生物相关数据,为预警与排除有害生物威胁提供支持。

最后,做好线上记录工作,合理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健全预警信息记录标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按照不断更新的预案定期开展演练工作,保证林业对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治能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2.5.2 更新和升级防控技术装备 伴随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为了进一步强化防治效果,相关部门应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装备的更新升级,在坚持生态环保原则的基础上引进相关技术装备,并结合林业实际情况创新使用模式,如无人机、人工喷烟等,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率。可以运用卫星监测技术实时监控林业林木生长状况,对比分析营林方案,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发现有害生物暴发或蔓延情况,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量,避免人工失误,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5]。

3 实例分析

为了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分析的实践意义,以山东临朐县为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3.1 山东临朐县林业现状简述

2021年,全县共有人口92.7万人,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9.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5.02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8.55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5.85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2.1∶39.4∶48.5调整为11.6∶40.7∶47.7。

临朐县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各不相同,平原山地自然条件各异。林区地形多变、环境复杂,林木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加之近年来封山育林力度的加大和降雨量的增多,地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不断增加,林内情况复杂多变,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和种类难以预测,成为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隐患。

3.2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3.2.1 综合性防治措施 山东临朐大规模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杀虫灯、诱捕器和生物防治是主要防治手段。2021年,在沂山林场、嵩山林场、九山林场、丹崮林场、九山镇、辛寨镇、寺头镇等重点区域悬挂各类诱捕器200余套,对松褐天牛、长林小蠹、双条杉天牛、美国白蛾、桃蛀螟等开展监测工作。主要采取悬挂杀虫灯、诱捕器、释放天敌等无公害防治方式进行防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针对交通不便和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采用人工地面喷雾结合无人机喷雾的方式进行全面防治。另外,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森林抚育,及时清理病死木,加大林分通透性,减少虫源,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3.2.2 防治机制 针对相对严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环境,临朐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责任制。2021年共设置17个测报点,部署19个测报员用于林业有害生物实时监测,按要求及时通过防治信息系统上报数据,上报虫情动态和短期预报159条,在全省排名第一,并发布森保简报8期,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测报准确率均达95%以上,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与扩散,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防治,发现疫情能在24 h内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能及时封锁控制疫情,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将损失降到最低。

3.2.3 宣传与培训 山东临朐县有关部门还结合新媒体技术,通过电视广播、媒体平台和知识手册开展有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林农防治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同时,为了提高监测员的监测能力,对国有林场和乡镇等基层测报员开展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和长林小蠹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的培训,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林业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的重要系统化工程项目,有害生物的出现与不及时防治将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当地环境质量与营林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应深入分析林业有害生物的特点、成因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全面、高技术、无公害的防治工作,不断改进防治措施,改善林业生态环境,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促进林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物防治天敌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land produces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