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

2023-04-15麻文静严彩红赵晓旭

养殖与饲料 2023年3期
关键词:猪瘟非洲抗体

麻文静,严彩红,赵晓旭,沈 君

北京商贸学校(北京市SPF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北京 100194

非洲猪瘟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也是我国Ⅰ类动物传染病[1]。随着非洲猪瘟感染时间延长,出现感染后难以清除、发现新的弱毒株、潜伏期延长、症状不典型、短期内难以发现等新特点,使得该病的防控形势比较严峻。

1 病原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仅1 个血清型,为单分子线状的双股DNA,有22 个基因型;基因组长度为170~190 kb[2]。其基因组长度在不同毒株之间,或者是同一毒株,不同代次之间,均呈现出多样性。非洲猪瘟的基因可编码200 多种蛋白质,其中包含反转重复区、共价闭合末端、发夹结构等部分。非洲猪瘟病毒特征基因可编码3 种酶(蛋白质修饰酶、参与核苷酸、核酸代谢的酶)与2 种蛋白(分泌性蛋白、假定膜蛋白)[3]。

非洲猪瘟病毒粒子的繁衍速度很快,且其基因具有较高的突变频率,进而使得该病难以控制。同时,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对低温环境的抵抗力更强,如在5 ℃的血清中存活时间可达6年以上,但对于高温环境抵抗力较弱,在56~60 ℃的环境中,持续30 min 以上即可灭活。非洲猪瘟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钝缘蜱。

2 传播方式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为广泛的传播途径,目前已知的循环传播途径有3 种:一是患病动物之间的传播循环。如非洲野猪、疣猪等感染非洲猪瘟以后与家猪接触,导致病毒进入家猪体内,进而感染。二是软蜱等吸血昆虫与家猪之间的传播循环。软蜱叮咬病猪,非洲猪瘟病毒通过血液进入软蜱体内,可在软蜱体内存活8年以上,而且蜱之间也可相互传播[4];而携带非洲猪瘟的软蜱再次通过叮咬健康家猪引起健康猪群感染。除了软蜱之外,蚊虻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播。三是家猪之间传播循环,家猪中带毒猪与病猪时刻在向外排毒,同时病猪或者带毒猪的肉类产品等均为该病的传染源;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与健康猪群接触,引起猪群发病。

非洲猪瘟感染的有效距离为2 m。该病可通过消化道与呼吸道进入猪只的体内,前者是健康猪群接触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病猪的排泄物或饲料、饮水、设备等传染源[5],引起感染发病;后者主要是健康猪吸入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飞沫而引发感染。

3 流行现状

非洲猪瘟自2018年7月首次在辽宁省沈阳市某猪场被发现,随后席卷我国大江南北,使我国生猪存栏量急速下降。但伴随着国家隔离封锁的政策以及猪场自身提高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我国非洲猪瘟的暴发流行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猪只的死亡率;2020年以后,该病逐渐发展为零星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低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发病情况。中国农业农村部报告称2020年湖北省、云南省及四川省等3 个地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均为省外输入违规调运生猪及其产品而引起[6]。2021年全国共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1 起,涉及8 个省份,扑杀生猪2 216 头。目前,国内非洲猪瘟仍然流行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洲猪瘟具有很强的抗逆性;第二,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多样;第三,利益驱使人类活动成为其传播的推动作用;第四,养殖场传统粗放式养殖模式以及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足等。

4 诊断方法

4.1 临床诊断

非洲猪瘟感染后,临床上会表现出多种综合症,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以及无症状。最急性一般表现为高温(41~42 ℃),不吃、体表潮红充血、发绀,1~4 d 内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而急性病例表现为皮肤潮红、肠道出血、鼻腔出血,病死率为90%~100%。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间歇热、被毛粗乱、在耳、四肢腿内侧等部位皮肤坏死、溃疡,关节肿大,生长受阻。剖检后可见内脏出血,主要是脾脏充血、坏死,肾脏有出血点,肝脏出血等症状[7]。但由于这些症状与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的症状较为相似,难以鉴别;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来确诊。

4.2 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测。非洲猪瘟进入猪机体后,在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中进行繁殖[8],之后进入血液和淋巴液,随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扩散致全身[5]。但病毒分离OIE 要求必须在BSL-3 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而且病毒主要集中的组织有扁桃体、淋巴结、肺脏、肝脏、血液以及脾脏,感染初期选择前3种组织,中后期在上述组织中均可分离到非洲猪瘟病毒[9]。而红细胞吸附试验的原理是非洲猪瘟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在猪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吸附,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特征性的“玫瑰花环”现象。本方法敏感性高、成本低廉,但周期长,并且目前已发现少量的“非血吸附”。虽然该方法敏感性高、成本低,但需要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周期长,而且现已分离出少量的非洲猪瘟病毒。因此,目前病毒分离与红细胞吸附试验常作为ELISA、PCR 或FAT 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的确诊参考试验。

2)核酸检测。实际临床上应用最为常用的检测技术为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PCR 操作主要有3 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即变性、退火、延伸等,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是其特异性的关键。PCR 具有敏感性高、时间短及特异性强的优点;常用于血液、组织器官以及血清中的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的检测;特别是在感染初期,本检测方法即可检测出猪体内的非洲猪瘟的病毒。该方法可检测出已知的所有的非洲猪瘟的基因型(包括非血液吸附毒株和低毒力分离毒株),甚至是在灭活或者降解的样品中也可检测出该病毒基因。而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的原理是在PCR 反应的体系中加入荧光标记的基因,进而产生荧光信号并进行实时收集积累。最后绘制出标准曲线,进而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不易交叉污染、时间短等优点。

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用于核苷酸扩增的单管技术,针对靶基因设计多种特异性引物,在利用具有复制活性的链置换DNA 聚合酶,在60~65 ℃的等温环境下,15~60 min 内对靶序列进行扩增的核酸扩增反应[10]。该方法不需提取核酸,对精密仪器要求低,并且可减少因病毒单个基因突变造成的假阴性情况,还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可视化的优点。

3)抗体/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范围广泛,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单,使得其成为临床上实验室内检测病毒抗体/抗原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的检测样本,能够及时快速地检测出大群体内非洲猪瘟病毒的抗体。另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也可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是一种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进行血样中抗体检测的检测技术。标记的抗体与检测样本中病原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成像,进而测定出样本中的抗体。而侧向流动免疫色谱分析(试纸条法)可对抗原进行检测;本方法可直接检测血液,进而常用于现场检测或者试验基础条件不足的场所进行检测;本方法主要层析技术,即在纤维层上利用毛细管的虹吸效应,使得样品从添加孔移动到层析材料上含有抗体的区域,如果含有相应病毒,则与抗体结合,再结合显色反应,进而短时间内可直接获得测试结果。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引种检测

无论是种猪还是断奶仔猪,在引入本场之前应做好非洲猪瘟的检测,特别是种猪,需要间隔25 d,连续进行2 次检测,确定为阴性方可引进。而断奶仔猪需要对其母猪与自身进行非洲猪瘟的检测,确定为阴性后才能引入猪场。

5.2 进场原料和人员检测

在离猪场1~2 km 处建立临时隔离仓库与隔离点,进场的所有原料均在此进行中转,提前7 d报备,使用过硫酸氢钾等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48 h;之后进行非洲猪瘟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允许进场。人员在此进行洗澡消毒,更换衣服,隔离48 h,非洲猪瘟核酸检测为阴性方可进场。外来人员和车辆一律禁止进入猪场。

5.3 销售车辆消毒检测

外运生猪车辆在中转点采用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同时检测非洲猪瘟核酸,阴性方可靠近装猪台;而内部车辆也进行消毒处理,生猪运到装猪台后,空车消毒后方可返回。同时,交易结束后对装猪台进行彻底消毒,并进行非洲猪瘟检测,确保隔离措施到位。

5.4 发病处理

一旦发生非洲猪瘟,应立即上报,及时无害化处理发病猪;猪场清场后,采用火碱、过硫酸氢钾等有效消毒剂进行全面彻底消毒,之后采用火焰喷枪等设备进行火焰消毒;空栏6 个月以上方可装猪。

猜你喜欢

猪瘟非洲抗体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非洲鼓,打起来
抗BP5-KLH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浅谈猪瘟防治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