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及其与上海的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3-04-15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上海运动

韦 博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端于辛亥革命时期,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大批中国青年肩负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毅然远渡重洋,到法国实行勤工俭学,这场留学运动在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现有研究看,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留法勤工俭学的研究虽在持续进行,但研究瓶颈也日渐显现,对进一步深化该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学界就留法勤工俭学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与上海又有哪些关联?不足之处在哪里,应如何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以就教于方家,深化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

一、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回顾

(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进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涉及到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关于它的相关研究在运动开展后便已初见端倪。李维汉于1920年春在法国的《华工杂志》以及当时湖南衡阳的《湘潮》周刊上刊发的《勤工俭学研究发端》一文,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起因、方式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说明,而由运动的亲历者所撰写的相关回忆也对研究的深入较有裨益①。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逐渐停顿。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研究又逐步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纂的《近代史资料》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出版了专题资料集,是这方面研究的先行者。总的来看,当时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

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成果愈发丰富。史料方面,由清华大学党史研究组整理出版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1980年开始陆续出版),较为全面、准确地罗列了各种一手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程。专著方面,张允侯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80),黄利群的《留法勤工俭学简史》(1982),张洪祥、王永祥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简史》(1982),(日)森时彦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小史》(史会来、尚信译,1985)以及鲜于浩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1994)等资料,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更多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探讨。除这些以外,也不乏回忆性质的著作②。

此后,随着相关资料的逐渐完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又明显处于后劲不足的状态,直至王永珍的《留法纪事》(2008)的出版,从微观细节上对留法勤工俭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法)王枫初的《移民与政治: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1919—1925)》(2016)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著从留学史的角度对留法勤工俭学生在法国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借此透视以留法学生为桥梁的中法文化交流和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影响。由郭丽娜、孙凤等人翻译并校对的《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藏:1919—1922年留法勤工俭学文献》(2020)是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最新史料,它对法国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誊写和整理,为现在和将来中法关系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更多的史料依据。

(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研究成果回顾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总结性研究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总结性研究多集中于其产生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及其地位的探讨等。曾昭顺指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除了为我国输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了民主思想,冲击了我国的封建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尤其在留法勤工俭学的第二时期,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我国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向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外,还对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③联系到中国的现代化,杨孝臣认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拓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途径,为现代中国培养了众多人才——政治、经济和科技现代化的奠基者,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影响和意义深远。④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刘宏指出,与本土的共产主义者相比, 在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介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比起国内从报刊上学习译载的马列著作来,他们是通过阅读原著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更为直接,有更准确的理论把握,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论述更具体、更清晰;二是由于实地考察了欧洲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对各种派别的形成、现状、发展趋向都有详细了解与分析,他们对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三是由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 他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时候, 往往更注意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高度来看待中国革命, 把中国革命看作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⑤刘晓、李勋则将研究视角集中到职业教育上,认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式、杰出人才以及理论成果,对当代职业教育而言,有利于消除当前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其倡导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多样化的工读模式,有助于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⑥戴安林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出发,他认为,以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为代表的赴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马列主义,批判错误思潮,英勇无畏地投身于革命运动中去经受考验和锻炼,深入探讨建党思想,并积极开展建党实践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在思想上、组织上、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占有重要的地位。⑦

2.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人物与群体、团体研究

首先,对于留法勤工俭学的人物研究多集中于对邓小平、李石曾、周恩来、蔡和森等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这些研究较为准确、深入。邓小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邓小平早期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对他的以后的人生影响至为深远。刘菲菲详细考察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来源、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从纵向展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发展历程。⑧何会君基于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的相关史实,根据相关资料和评论,分析了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可能对其人生道路和思想方面造成的影响,还考察了此后邓小平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以及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等决策与其留法勤工俭学是否存在某种关联。⑨李石曾作为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影响较大,而勤工俭学可以说是他教育方面尤为突出的部分。公孙訇指出,虽然李石曾在倡导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存在着不足甚至错误,但在当时的年代和环境中,已经算有组织有计划,可以说已经尽到一个提倡者的责任,并有超人的耐心与爱心。⑩赵颖霞认为,李石曾提出、倡导的勤工俭学思想与其发动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所包含的近代化因素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⑪许丽英通过探讨周恩来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向国人介绍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同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反革命思潮,他的这些观点正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所在,以及应当采取的策略和方针,对于当时正在深入开展的国民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⑫。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蔡和森,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罗绍志、宁丹阳、何鹄志认为,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面,还是在进行革命斗争的实际方面,他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令人无限景仰。⑬赵世炎作为中共“一大”前的早期党员,极大地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鲜于浩、田雪梅指出,赵世炎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为筹建党团组织在勤工俭学学生和旅法华工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⑭除这些人物的研究以外,也有对于其他人物在留法勤工俭学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的研究⑮。

其次,关于留法勤工俭学的群体研究。张至皋指出,在赴法的四川青年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专门学习技能和科学知识的,而另一部分人是为了追求解放寻找真理,以赵世炎、刘伯坚、陈毅、邓小平为代表的四川优秀青年在法国的斗争,也为后来建立党、团组织打下了群众基础,为建立统一的共产主义组织做了必要的准备。⑯田雪梅、鲜于浩认为,旅法华工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思想逐渐进步,与留法勤工俭学生关系十分密切,勤工俭学生出于高度的责任感,有目的地在华工中进行了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⑰肖志伟、李永春聚焦1921年被遣送回国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他们认为,这些学生自抢占中法里昂大学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后,请求南北政府、各省当局及社会各界帮助他们维持生活,解决继续求学等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的同情和救济,使得学生们提出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⑱陈少卿着重研究了随着勤工俭学运动的失败,工读世界社、劳动学会和工余社的部分成员从冲突走向联合, 最终抛弃旧的勤工俭学理想, 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他指出,勤工俭学生很少一开始就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激进思想, 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勤工俭学运动失败的后果, 与自身的社会经济处境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是五四运动革命化的一个侧面。⑲张世甲认为,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导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主体之一,他们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法国路径。同时,他们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彰显的优秀品质,对构建历史话语权、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⑳

第三,关于留法勤工俭学的团体研究。窦爱芝简要探讨了新民学会组织湖南参加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发起经过、组织筹备及其在湖南青年群体产生的巨大影响,他指出,新民学会组织的旅法勤工俭学运动,大大推动了湖南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㉑鲜于浩在将新民学会和留法勤工俭学进行有机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为,初创时期的新民学会与正在勃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曾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民学会留法会员在勤工俭学生中独树一帜,给予运动的发展趋向以极大的影响;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于新民学会会员的政治信仰以及学会的分化,所起作用亦极为重要。㉒1921年初,留法勤工俭学生面临着勤工俭学的艰难困境,在先求学还是先找工作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孟达尼派和勤工俭学派,两派的激烈争论也影响了其后的“二·二八”事件。燕环球通过研究两派的争论资料后指出,正是两派的分岐乃至激烈论战, 导致了组织的分离,并一度影响了当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但从客观上讲, 双方论战对旅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思想觉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㉓张世甲认为,蒙达尼派或在宏观上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从实践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殊途同归逐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扩大马克思主义受众,加强与国内马克思主义者的交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欧洲路径;他们领导或参与了三次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展现出反帝反封、毫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收获了重要的革命经验。㉔

3.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原因及考证类研究

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原因及考证类研究,多集中在于对留法勤工俭学兴起原因的探讨以及相关史实的考证等。湖南在留法勤工俭学中是最为踊跃的省份之一,谢建明对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人数、人员众多的原因以及人员的去向进行了梳理和讨论,他指出,这些人大体走上了三条不同的道路:多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投入了革命的洪流;还有一部分人接续在国外学习科学技术,不参与政治活动;极少数人则跑到敌人方面去了。㉕刘桂生、赵原璧通过梳理相关史料,探讨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渊源。他们认为,李石曾等人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加强中法文化交流,积极倡导青年到法国去学习近代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历史功绩不可埋没,应给予历史性的肯定;其次要看到,弄清留法俭学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和结局有直接关系。㉖郭细英、徐胜萍认为,费用低廉只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的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有良好的组织和一批在当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有社会各界的支持赞助,工读主义的盛行,以及青年对救国之道的寻求。㉗杨晓伟则将视线转移到了毛泽东身上,认为毛泽东没有赴法勤工俭学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毛泽东认为中西文化都有缺点,都需要改造,应先打好本国文化基础再出国,那时候可以和西方文化、西方国情进行深层比较、甄别,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其二,这是新民学会为了合理配置人才所做的理性分工。新民学会各方面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骨干会员留在国内活动,新民学会大多数成员赞同毛泽东留在国内。其三,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把眼光和兴趣从西欧转向俄国,学习俄国文明以改造中国和世界成为他的新选择。其四,随着国内政治斗争形势的迅猛发展,毛泽东投身于火热的社会活动和实践,客观上也不允许他有“闲暇”赴苏俄了。㉘

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上海的关系

(一)总体回顾

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赴法留学的人数屈指可数,规模十分有限。直至1919年3月17日,从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乘坐“因幡丸”号前往法国开始,这场留法运动才真正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为这场运动带来这种影响力的,正是见证了勤工俭学生们的出发地——上海。近代以来,得益于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上海一跃成为了经济、文化、思想中心。同时,它亦是远东最大的航运枢纽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去法国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陆路,但苏俄十月革命的爆发导致欧洲陆上交通已然中断,只得走海路。在海路的众多出发点中,上海无疑是最优选择,留法勤工俭学生前往法国,大部分都从上海出发,而毛泽东也曾多次到达上海,与吴玉章一同欢送勤工俭学生。㉙上海亦是毛泽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见证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界对留法勤工俭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上海这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始发地和见证地也逐渐进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视线范围之内。萧三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1980)已记载了毛泽东前往上海欢送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情况,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邓小平在上海》(2014)对邓小平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的情况亦有论述。此外,也有相关论文集的出版对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的各方面予以探讨,如倪兴祥主编的《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另外,作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地区之一,杨浦区在这场留学运动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话说上海·杨浦卷》(2010)和《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 1921—1949》(2011)这两部著作将探讨范围缩小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上海的重要出发地区之一 ——杨浦区,对杨浦区与留法勤工俭学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探讨。2019年3月15日,上海市杨浦区在原黄浦码头进行了“黄浦码头旧址铭牌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召开了“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2019)”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专题论文集。简而言之,上海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中心,理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情况

学界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上海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这场运动在上海的开展、该运动对上海建党的贡献以及相关考证等。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生为“救亡”目的,前赴后继,数百万人出国留学,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从1870年首批留美幼童开始,上海成为最为重要的出国留学的出发地和培训地。留学生从上海的码头出发登船前往外国。学成归国后,第一脚踏上的就是上海的土地。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以人物为视角的探讨

这一部分主要以人物为研究中心,通过研究人物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关系,来探讨间接论述上海在这场留学运动中的地位。陈挥以陈毅本人为研究视角,简要说明了陈毅从上海出发赴法勤工俭学的过程,阐释了留法勤工俭学与上海的关系。㉚金建陵、张末梅探讨了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领事朱少屏与留法勤工俭学的关系。作为上海人的朱少屏为周恩来等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做了许多工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㉛陈彩琴大致梳理了毛泽东从赴法欢送留法勤工俭学生,到完成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她认为,毛泽东一生与上海关系密切,建党前1919年至1920年间,他前后3次来上海,这对他个人的成长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㉜

2.在上海的发生过程及相关考证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上海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考证等。陆其国梳理了留法勤工俭学生从上海前往法国的艰辛历程,其中也对相关细节予以更加详细的说明。㉝张健、马亦男围绕1919年至1920年间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上海的开展情况,重点从为什么从上海出发、留法学生到上海报到、查验赴法资格和订购赴法船票、在沪候船期间的生活等几个方面阐述,详细分析了以上海华法教育会为主的各种学生团体和机构,如何帮助约1600名学生有序地组织起来走上留法勤工俭学之路,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深远影响等㉞。张云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党早期的贡献为考察对象,他指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建党活动提供了来自海外的组织基础、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㉟赵程斌则通过对上海三个码头的“前世今生”的查证,考证了周恩来到底是从哪个码头上船前往法国,辨明了周恩来的确切轨迹㊱。

另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杨浦区,在开发红色资源的同时,也在着力深入挖掘有关留法勤工俭学在沪启航的相关史实,深化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进程。根据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的考证,该区境内的黄浦码头曾是留法勤工学生离沪的重要出发地之一。据报纸登载的新闻报道或船期信息显示,从上海启航的20批勤工俭学生中,有6批都是从今杨浦区境内的黄浦码头登船出发。㊲他们中的周恩来、蔡和森、聂荣臻、邓小平、向警予、陈延年、陈乔年、蔡畅等人,都是从黄浦码头踏上了赴法之路,而在这些人中,部分日后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邓小平、周恩来等)。

3.以相关团体与群体为主的研究

关于在沪相关团体和群体的研究以大致史实梳理为主,对这场留学运动的联系亦有说明。刘守华通过梳理相关档案资料,对华法教育会予以了进一步的探讨,其中也有关于上海华法教育会的相关说明。㊳高红霞以“乡缘”的独特视角,研究了乡缘与建党的联系,其中也有关于留法勤工俭学的部分论述。她指出,近代上海湖南籍移民人口远少于苏、浙、粤、皖, 但在中共创立期间, 湘籍共产主义者人数与表现都较突出,这与当时发生的湖南驱张运动和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直接相关,他们中的不少人到上海, 参加了上海的中共建党活动, 由爱国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者。㊴陈彩琴探讨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先进分子与国内建党建团者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赴法前在上海停留期间, 及至在旅欧期间, 都与上海的建党建团者保持密切联系, 使上海成为他们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上打上鲜明的上海印记。㊵

三、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纵观上述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所在:一是以个人和团体等个案为主的间接研究居多,总体研究偏少。学界的关注度多数停留在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和团体上,侧重于从这些方面来进行研究,缺乏宏观视野。二是对上海等重点地区的研究较为薄弱。以上海为例,从上述研究情况来看,尽管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出现,但是关注度仍然不够。通过“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后发现,研究成果仅有寥寥几篇,其中还不乏纪实性与考证性论文,总体上缺乏创新。三是多注重内容及细节的补充。绝大部分的著述多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增添补证,有实质性突破的内容较少。若要深化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除进一步挖掘资料外,还应注意梳理相关问题、转换研究视角等问题。

(一)深入挖掘资料

当前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多是重复利用已经整理的史料。若是深入留法勤工俭学研究中,便不难发现,留法勤工俭学仍有不少疑难之处尚待解决,而资料的匮乏则对研究的推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仍应加大搜集和挖掘史料的力度。得益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报刊索引”“抗战文献数据平台”“读秀搜索”等数据库为相关资料的搜集提供了便利。同时,上海、法国外交部及部分研究中心保存的相关资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该研究的深入。不仅应持续、深入地挖掘相关史料,还应通过整合已有的零散资料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梳理相关问题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过程中,不少观点和主张已被学界所认同,但还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并未达成一致。例如,上海在这场运动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当前学界重点关注的是重视四川、湖南等参与这场留学运动较多的省份,对于上海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鲜有问津。杨浦区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留法勤工俭学的重要起航点,它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怎样的影响?此外,还有部分留法人物的入党时间以及相关回忆与日记的前后矛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严谨有效的梳理考证,将影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研究的深入。因此,应在史料无误、理论鲜明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不仅有利于捋顺基本史实,还原历史真相,还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较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三)转换研究视角,拓展研究视野

研究视野狭窄也是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进程所面临的较大挑战之一,转换研究视角对于突破研究定式思维来说极为重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研究在学科上早已突破了历史学的限制,与留学史、教育史、中外关系史、中共党史等学科和方向紧密相连。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研究视角多加转换,将宏观和微观进行深入结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转变研究思路,避免出现“新瓶装旧酒”等情况,使研究更加丰富与多元。

与此同时,应主动拓展研究视野,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置于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既有其必然性,亦存在偶然因素,更与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出路的探索紧密关联。因此,在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相关研究时,应用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角度予以看待,切忌陷入孤立的视角。

总之,不仅应加强加深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总体研究,还应重点探讨上海与这场留学运动的关联。与此同时,更应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史料分析能力,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信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定会迈向新的高峰。

注释:

① 参见盛成:《海外工读十年纪实》,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 参见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贺培真:《留法勤工俭学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有从其他角度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行研究的,如王永祥等:《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鲜于浩、田永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四川青年》,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③ 曾昭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地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④ 杨孝臣:《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⑤ 刘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

⑥ 刘晓、李勋:《20世纪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启示》,《职教论坛》2010年第13期。

⑦ 戴安林:《论赴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贡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⑧ 刘菲菲:《从邓小平的法兰西岁月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其现代化思想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⑨ 何会君:《邓小平留法岁月查稽》,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 公孙訇:《李石曾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⑪ 赵颖霞:《李石曾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教育评论》2009年第3期。

⑫ 许丽英:《周恩来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⑬ 罗绍志、宁丹阳、何鹄志:《蔡和森同志在留法勤工俭学中的贡献》,《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⑭ 鲜于浩、田雪梅:《赵世炎与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⑮ 如符哲文:《罗喜闻与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陈三井:《陈炯明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金建陵、张末梅:《朱少屏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档案与建设》2004年第4期;王世儒:《李大钊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北京党史》2009年第6期;陈廷湘:《高瞻远瞩的认识——论吴玉章的勤工俭学运动观》,《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6期;等等。

⑯ 张至皋:《四川青年学生与留法勤工俭学》,《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

⑰ 田雪梅、鲜于浩:《旅法华工与留法勤工俭学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⑱ 肖志伟、李永春:《1921年被遣回国留法勤工俭学生救助述论》,《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⑲ 陈少卿:《留法勤工俭学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再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7期。

⑳ 张世甲:《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

㉑ 窦爱芝:《新民学会组织湖南青年参加旅法勤工俭学的情况》,《历史教学》1980年第11期。

㉒ 鲜于浩:《新民学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求索》1993年第5期。

㉓ 燕环球:《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蒙达尼派与勤工派的争论》,《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㉔ 张世甲:《“蒙达尼派”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㉕ 谢建明:《湖南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略考》,《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㉖ 刘桂生、赵原璧:《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渊源》,《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

㉗ 郭细英、徐胜萍:《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的原因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

㉘ 杨晓伟:《毛泽东未赴法勤工俭学原因再探》,《党的文献》2011年第6期。

㉙ 参见杨丰美:《先声》,湘潭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㉚ 陈挥:《陈毅在上海》,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军事历史研究》编辑部:《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论文集》,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2001年内部刊印。

㉛ 金建陵、张末梅:《朱少屏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档案与建设》2004年第4期。

㉜ 陈彩琴:《建党前,青年毛泽东三次来上海》,《联合时报》2020年6月30日。

㉝ 陆其国:《他们从这里出发:赴法勤工俭学上海纪事》,《解放日报》2018年3月15日。

㉞ 张健、马亦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上海的组织与开展》,《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年第5期。

㉟ 张云:《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上海建党早期的特殊贡献》,《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年第3期。

㊱ 赵程斌:《周恩来离沪赴法勤工俭学登船码头究竟是哪处?》,《世纪》2020年第6期。

㊲ 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特表感谢。

㊳ 刘守华:《档案中的华法教育会》,《党史博览》2012年第2期。

㊴ 高红霞:《乡缘与建党:中共创立时期的另一种图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㊵ 陈彩琴:《论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国内建党建团者间的相互关系》,《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上海运动
上海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正经运动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