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数学实验 促进“做思共生”

2023-04-15李海涛单绪之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生三角形工具

李海涛 单绪之

(江苏省连云港市沙河子园艺场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134)

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课程具有灵活性、探索性等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社会阅历不丰富、思维能力较弱,导致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较为吃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寻找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来改变这一现状.立足于数学实验的“做思共生”理念是较为科学和可行的.

“做思共生”指的是学生要在“做”中“思”,在“思”中“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正如欧拉的那句名言所说:“数学不但需要观察,也需要实践.”

1 数学实验

顾名思义,数学实验指的是进行数学科目的教学时所使用的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数学实验一直都是作为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而存在的,不仅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科目的学习中,还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实验内容和实践机会,同时也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实践探究.对于教师来说,数学实验式的教学模式将实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将学习内容和目标巧妙地融入到了实践和动手中,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2 “做思共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做思共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和动手中学习,将“做”作为了一种学习的途径,这也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不谋而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课,在课下再辅以“题海战术”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反感,进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做思共生”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做思共生”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做思共生”是基于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做思共生”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学生对于生命发展的诉求,一方面学生通过动手和实践促进了自身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中抽象内容的直观化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第二,“做思共生”符合数学学科的特质要求.从数学学科的特质来看,数学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规律总结的一个数量性质的分支,不仅包含了前人的智慧结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而这些规律都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让小学生重新走一次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老路”,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发现知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第三,“做思共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追求.不管是荷兰数学家福莱邓塔尔的“做中学”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都反映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即“再次创造”理论,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动手去发现数学定理或者数学规律概念.学生经历了“再次创造”式的学习之后,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了“主动”,使学生变成了发现数学知识的“主人”和“创客”,这样一来,学习数学就变成了一件令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3 立足数学实验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3.1 精选数学实验内容,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对于数学实验来说,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实验内容的选择.在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中,其实是存在使用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但是在传统的数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数学实验所选取的内容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作出的改变就是在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基准,尽量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也可以结合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游戏来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实验内容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要将实验的对象、工具、方法都做好详细的准备,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实验内容是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取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即实验内容需要指向明确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三角形的认识实验: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特征.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完之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所画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出示某个学生所画的三角形,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导入:大家看一看老师黑板上所画出的三角形,再结合我们刚刚讨论的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才能被称为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

教师再将准确的三角形定义告知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并理解.

通过这样探究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乐趣性得到感受和体会,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

3.2 开发数学实验工具,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在数学实验中,实验工具的准备是必要的,而且实验工具的准备往往决定了实验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验工具,那么实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实验工具的设计和选择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和途径去进行.数学实验工具不仅要起到完成和促进实验进行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具的补充和拓展.在具体的工具选择过程中,实验工具要以实用性、合理性、易获取性为原则来进行.同时要做到“一物一用”,即工具的选择要有专一性,要尽量地贴合实验,不能产生由于用其他物品来代替实验工具而发生的实验现象与目标现象不符的情况.同时教师要在班级里建立起“实验工具角”,将用过的实验工具统一进行存放,一方面是方便学生自行进行实验的复盘;另一方面也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要征得教师同意并有教师陪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避免发生安全意外事故.

例如,在进行《多面体》的有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购买一些简易的拼接教具,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做出各式各样的多面体.也可以让学生将家中不用的废弃包装盒带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多面体的特征得出相关的结论.总之,在实验工具的选择中要做到精心选择,提倡就地取材,既要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也要降低实验的成本.

3.3 提升数学实验趣味,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是促进学生“做思共生”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小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尤其是在数学这种抽象性比较强的学习中,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解决注意力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人类天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有着极强的专注力的,这也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本质.因此,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应当在数学实验的设计中加入令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使学生提升对于实验的兴趣.

例如,在《圆》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的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圆形的存在,谁能告诉老师,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圆形的呢?

生1:车轮、太阳.

教师:非常好!我们接下来就要走进圆的相关学习,我们要想学习圆,就要先画出一个圆形来,大家每个人都要画出属于自己的圆,画完之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画的最美观.

通过这样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4 建立数学实验清单,促进学生“做思共生”

数学实验清单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数学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验过程、结果和实验中的表现.清单中的内容要呈现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记录.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等思维轨迹,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由此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来说,实验过程的记录方便了学生对实验进行“回头看”.同时,对于学生自己得出来的有误差的结论,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验清单来查看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而更快地更正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清单的具体设立中,教师可以按小组来进行收集和查看,同时也要定期对优秀的实验清单予以公示,以调动起学生的竞争情绪.对于实验清单的成绩,教师可以将其纳入到期末的综合测评中,这样也可以从侧面调动学生对于实验清单的重视,使得实验清单能够规范化.总而言之,数学实验清单的建立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建立起规范的数学实验内容清单,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清单的重视.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来说,数学实验式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做思共生”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做”中“思”,在“思”中“做”,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运用知识.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从侧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共生三角形工具
波比的工具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波比的工具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准备工具:步骤:
三角形,不扭腰
“巧用”工具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