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声乐演唱中如何做到声情统一的思考

2023-04-15邢佩茜

戏剧之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演唱者音乐作品听众

邢佩茜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概念与关系

从普遍意义上讲,“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波,通过可传播它的介质的原子或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弹力传播给人耳以感觉。在声乐演唱中,歌声传播的情况与物体振动的周期、频率、幅度息息相关。以上简单地从物理角度解释了声的概念,但声乐中的“声”绝非如此简单,它涉及物理、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此外,声音的表演不仅仅是指以演唱者的声音去展现作品,还包括用一些无声的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态等去展露作品情感。情感是人被外界影响产生的喜怒哀乐的不同状态,不过在声乐艺术中,情感是从歌声中间接地传达出来的。情感被声音包装,若缺乏内在情感,歌声是肤浅的、行尸走肉一般的,难以打动听众。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强的音乐艺术,其中声音与内在情感是其最基本的需求和支柱。运用辩证思维来看,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古人云,“唱者不得其情,则悲喜无别”,声乐演唱的成功离不开声与情,也需要二者相互协作。故而在声乐界有“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的说法。

二、声情统一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情统一能够激发声乐演唱的生命力

演唱者在正式的舞台上表演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舞台情景,方便演唱者和听众更快进入声乐的故事氛围中。正式演唱时所能达到的演唱效果通常是一般训练不具备的,究其根本就是演唱时技巧的纯熟和情感的投入程度不同。在日常训练时,演唱者不会一直保持饱满的情绪,因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是复杂多变的,有时演唱者还会故意收敛情绪,避免在训练中因时间的流逝而消耗掉与作品匹配的情绪。在正式演唱时,演唱者才真情实感地投入,为声音技巧注入生命力与活力,大幅度增加演唱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声情统一更多的是自然的,而非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情感而强行寻找和赋予情感,只有与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相符合的情感才能形成歌声的真正灵魂。

(二)声情统一是声乐演唱者达到的最佳状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同理,每个演唱者的声乐演唱方式也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演唱,或者是同一位音乐教师培养的学生,其最终呈现给听众的感受也一定有不同之处。这一方面是因为演唱者先天的生理条件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演唱者自身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其所传递的情感也会受到自身处理歌曲的手段和方式的影响。一次完美的演出,不仅要求演唱者有纯熟的技巧,还要求演唱者投入自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演唱者对于歌曲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所以一首歌曲才会出现那么多不同的版本。不过在听众心中,一般都会对一首歌曲的某一版本有所偏好,这主要是由演唱者在演唱中是否达到了声情统一的境界决定的。声乐界推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追求以有感情的声音表达歌曲真正的内涵。演唱者能达到声情统一的状态,即使他演唱的歌曲知名度不高,也能得到听众的赏识,可以说,声情统一就是演唱者演唱时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能淋漓尽致地呈现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

(三)无声的语言与情感的配合能提高演唱效果

声乐界所追求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境界,不仅是对演唱者发出的声音效果的要求,而且包含了对演唱者以无声的语言来补充自身情感的表达,促进听众对演唱理解的要求。所谓无声的语言包括演唱者的眼神、面部表情、四肢动作等方面。虽然没有声音,但是蕴含了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这何尝不是一种声与情的统一,将这些无声的语言与演出融合,能增添声乐演唱的效果。

演唱者在演唱时做出各种手势进行情感的表达或补充,能够有效烘托演出的气氛,引导台下听众的情绪,提升演唱的效果。例如,演唱者在歌曲来到高潮阶段时,常将单手有力地上扬或缓慢有节奏地上抬,为情绪的上涨和情感的递进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无声的语言在演唱中是情感的一种辅助,演唱者更多的还是要把精力放在技巧的使用和情感的倾诉中,手势等肢体语言的使用还是要结合具体环境灵活变通。[1]

三、在声乐演唱时做到声情统一的途径

(一)用声音带动情感

声乐演唱的本质是对声音的艺术性使用,人体的发声器官是演唱的物质载体,没有发声自然也就谈不上声乐艺术,更谈不上传递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演唱者要想达到声情统一的境界,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发声器官有足够的认识,能正确发声,其次要熟练掌握大量演唱技巧,这是声情统一的前提。

1.掌握发声技巧

发声技巧本质上是演唱者对自身呼吸和发声器官的熟练控制达到的效果。声乐演唱者必须对自己的呼吸和发声器官有足够的掌控力才能保障演出的完美呈现。

第一,气息的控制。控制气息是声乐演唱者的基础能力,一个演唱者的气息影响着他对自己声音的大小、韵律、节奏的掌握,是其保持流畅的演唱和进行高低音转换的基本条件之一。声乐演唱者对自身气息的掌控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要求多练习控制小腹和丹田,经过长期的气息训练,演唱者在需要唱出高音,传递激动情感时,就能控制气息变得急促;在需要降低声音传递低沉情感时,就能让气息变得平缓。在日常训练中坚持练习气息控制,就能在演唱中更好地实现声与情的配合。

第二,发声的练习。这一练习主要是为了提升演唱者对声带和共鸣腔的掌控度。演唱时的音高、音强和音色与发声有直接联系,与情感传递有间接联系。发声练习主要包括练习控制肺部气流带动声带颤动,练习使用不同共鸣腔发出共鸣音,从而使发出的声音变得优美动人。发声练习应该是长期融入演唱中的,其中较难的是共鸣腔的运用,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

第三,吐字与咬字的练习。演唱者演唱的音乐作品基本上都有歌词,歌词是音乐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载体,有助于听众理解其内涵。一旦演唱者的吐字和咬字清晰度不够,听众就难以分辨其内容,最后就会误导听众,产生不良影响。演唱者需要在日常练习中注意音乐作品歌词的字头、字腹以及字尾的发音,并为不同风格、旋律、情感的歌曲搭配适合的吐字和咬字的方式。

2.掌握正确的语调与呼吸

演唱时情感的表达还受到演唱者语调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语调高、变化速度快的演唱,所要传递的情感也更浓烈,如愤怒、狂喜、激动等;语调低、变化速度缓慢的演唱,其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低沉或悲伤的。此外,演唱中演唱者的呼吸频率也是影响情绪表达的重要元素,呼吸的急促程度和情感的激烈程度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声乐演唱者在练习控制语调和呼吸时要认识到语调高低不是指声音的强弱。

(二)用情感带动声音

对于声乐作品的演出而言,情感的呈现才是核心,只有那些饱含情感的声乐作品才能为受众带去好的听觉体验。要想达到声情统一的效果,须深入了解声乐作品,这样才能够实现以情感来带动声音的要求。

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都有一定的情绪或情感想要倾诉,因此每首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特殊的故事或思想。声乐演唱打动听众的不只是优美动听的声音,还有其传递的内涵,有能够仔细品味的内涵,才能给予听众高质量的体验。有鉴于此,要想达到声情统一的效果,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必须是正确的,他相当于一个思想情感的“中转站”,听众通过他的演出感受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如果演唱者的理解有偏差,就会误导听众,有损作品的艺术价值。

因此,演唱者在日常练习中,需要“知人论世”,先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等知识进行详细了解,将自己代入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境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在练习时,时刻记住每句歌词对应的情绪和情感,在演唱时要有所体现。

例如,在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其歌词、句子的情绪都是向上的、昂扬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形象地体现出黄河的波涛汹涌,以及中华儿女热爱祖国、誓守家园的决心,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就要代入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把那种悲壮、顽强的情感和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展露得淋漓尽致,演唱出激情澎湃的感觉。此外,很多时候声乐作品的风格及其演唱的方式还受到地域的影响。比如,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声乐演唱者在演唱不同地区或民族的传统歌曲时就要注意情感的区分。我国的草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作品的情感是热烈奔放、磅礴大气的,而江南地区的传统小调则明亮轻快、含蓄优雅,这些作品中地域和民族的特点需要演唱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来进行区分。

(三)提升自身音乐审美素养

声乐演唱是一种艺术,其演出和欣赏都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演唱者要想在演出中达到声情统一的境界,还需要音乐审美素养在线。声乐作品种类千变万化,但是音乐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固定的,演唱者在演唱中遵循音乐美的原则,能有效赋予作品更鲜活的艺术气息。现代的音乐美学研究指出,演唱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三观等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声乐演唱者需要持续更新音乐知识储备,同时拓宽眼界,容纳更丰富的审美观念,从而对音乐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四)把握好“声”与“情”的度

《论语》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后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被引申到文化艺术中,指对某一作品的感情的表达一定要有节制,其显露出情感的“度”应该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可见古人已经提出了对于艺术中节制美的追求。现代声乐演出在追求声情一致的时候,同样对“声”和“情”的度有所要求。俗语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蔡仲德指出,声要合于一定的度量,情要有一定的节制。[2]声乐演唱中展现技巧和情感的“度”要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出发,准确拿捏作者想要传递给受众的感情。

音乐的声音和传递的情感都要合乎作品本身,而这种适度究其根本是要和大众的普遍认知相符合。例如,作品本身如果只是在表达毕业带来的感伤,那么演唱时的呼吸和语调不可过于激烈,展露的情感应是淡淡的忧伤,而不是生离死别的痛苦,超过了“度”就会显得不真实、虚伪做作,听众不但不能受到演唱情绪的感染,反而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如果演唱时在一开始就炫耀技巧,飙高音,把氛围拉到最高点,那么演唱者在后续的演出部分就难以给出更多的情感了,显得整场演出虎头蛇尾。

以经典作品《孟姜女》为例,《孟姜女》改编自中国传统悲剧故事,其整体的基调是悲伤的,但是在演唱不同内容时,其悲伤是有“度”的,并不是投入悲伤情绪演唱就是正确的,也不是单纯飙高音就能感染听众。应该从整体作品出发,对不同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传递出有层次的情感变化。《孟姜女》可以根据作品中时间的变化分成春、夏、秋、冬四个部分进行演唱,每个部分的旋律和歌词是层层递进的。春天部分,要唱出委婉、哀怨的情感,而夏季与秋季部分,孟姜女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孟姜女从思念到坚定出发寻找丈夫的决心是逐渐变化、增强的。来到冬季部分,孟姜女在最寒冷的季节外出寻夫,最后却只找到满山的尸骨,此处是作品的高潮,也是情绪最激烈的地方,演唱者在这一部分应使用“哭腔”,因为孟姜女由路途艰辛的悲苦到得知死讯的悲痛,其情绪的“度”是层层扩大的。[3]总的来说,把握好演唱中“声”与“情”的度,由这些作品的内容决定。演唱者若使用了不合适的技巧,夸大或减弱了情感的传输,都是失败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的精髓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作品之上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演唱中,声音和情感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彼此的呈现,因此演唱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明确并协调二者的关系。只有达到声情统一的演唱境界,才算是将音乐作品完美地诠释出来。所以,声乐演唱者必须在掌握熟练的声乐技巧的同时,对声乐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并将这些理解融入演唱中,传递准确的情感内涵,才能使声乐作品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演唱者音乐作品听众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